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杜甫圍繞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自己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此詩八句皆對,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詩論家胡應麟評價此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故《登高》有「曠代之作」的名號,被後世譽為「七律之冠」,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範閒為何會選中《登高》開篇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杜甫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杜甫又被稱作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草堂也傾塌、毀壞。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處」, 使之得以保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朝均對杜甫草堂進行了重建和修繕。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首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在761年所作,而詩中的茅屋正是今日的杜甫草堂。詩中所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青少年時期杜甫家庭環境優越,杜甫曾做過三次漫遊,其間兩次與李白相遇。作為同一時代的詩人杜甫和李白被合稱為李杜,745年兩人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範野人並互贈了詩篇。杜甫贈李白的詩說:「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回贈杜甫的詩說:「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面,然而李杜的大名使他們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杜甫草堂博物館核心文物區內,有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景點。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5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隨著歷年的不斷修葺、擴建,今日的杜甫草堂草木葳蕤,花團錦簇,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植物園。
中年的杜甫進士屢考不中,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終鬱郁而不得志,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仕途失意,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在一次次遷徙中杜甫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晚年寄居於夔州,在此期間,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登高》即是在此期間的作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成為千古絕唱,為後人稱頌。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四川,輾轉於湖南長沙、衡陽等地,寫下了《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表達了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的複雜心情。
公元770年冬天,五十九歲的杜甫在由潭州去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因貧病交加而去世。雖然杜甫為後世留下了1500多首詩歌,但在杜甫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杜甫的詩作並未受到重視。宋朝以後,杜甫的詩才開始受到廣泛重視,其聲名亦達到頂峰,杜甫不只在中國留名,其聲名甚至遠播海外,在韓國和日本杜甫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是這樣評價杜甫的:「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