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2020-12-20 倚窗寒梅看世界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杜甫圍繞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自己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此詩八句皆對,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詩論家胡應麟評價此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故《登高》有「曠代之作」的名號,被後世譽為「七律之冠」,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範閒為何會選中《登高》開篇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杜甫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杜甫又被稱作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草堂也傾塌、毀壞。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處」, 使之得以保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朝均對杜甫草堂進行了重建和修繕。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首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在761年所作,而詩中的茅屋正是今日的杜甫草堂。詩中所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青少年時期杜甫家庭環境優越,杜甫曾做過三次漫遊,其間兩次與李白相遇。作為同一時代的詩人杜甫和李白被合稱為李杜,745年兩人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範野人並互贈了詩篇。杜甫贈李白的詩說:「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回贈杜甫的詩說:「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面,然而李杜的大名使他們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杜甫草堂博物館核心文物區內,有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景點。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5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隨著歷年的不斷修葺、擴建,今日的杜甫草堂草木葳蕤,花團錦簇,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植物園。

中年的杜甫進士屢考不中,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終鬱郁而不得志,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仕途失意,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在一次次遷徙中杜甫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晚年寄居於夔州,在此期間,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登高》即是在此期間的作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成為千古絕唱,為後人稱頌。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四川,輾轉於湖南長沙、衡陽等地,寫下了《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表達了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的複雜心情。

公元770年冬天,五十九歲的杜甫在由潭州去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因貧病交加而去世。雖然杜甫為後世留下了1500多首詩歌,但在杜甫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杜甫的詩作並未受到重視。宋朝以後,杜甫的詩才開始受到廣泛重視,其聲名亦達到頂峰,杜甫不只在中國留名,其聲名甚至遠播海外,在韓國和日本杜甫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是這樣評價杜甫的:「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相關焦點

  • 《慶餘年》為什麼選杜甫這首詩?
    *《慶餘年》劇照一直想聊杜甫的《登高》,怕太深奧,沒敢動筆。這兩天看《慶餘年》,男主範閒用它一戰成名,改變了我對穿越劇的偏見。是時候聊聊這首神作了。01按美感來說,詩分兩種,一種是不需要解釋的,讀一遍,詩意撲面而來,李白、王維,尤其白居易,都屬於這種。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杜甫草堂春節要開趴,復活成都三代人的童年!
    此外,人們也愛登高抒懷,吟歌賦詩,與重陽節登高消極避禍的意義不同,人日節登高更多的是祝頌祈福。到了唐代,更加重視這個節日。每至正月初七,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還登高大宴群臣。人們還以這天的天氣陰晴,佔卜終年的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
  • 古詩詞賞析 |《登高》杜甫
    注釋解說:⑴登高: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悽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結、絕、雪,是仄聲中的入聲字。這兩首都是古體七絕,只要押韻對了,平仄是無所謂的。《慶餘年》中鬥詩的時候,並沒有限制用什麼詩體,所以範閒說郭保坤平仄不對其實很牽強。參加詩會的一幫觀眾卻叫好不迭,說明這幫人也都不懂詩 。等到範閒寫出《登高》後,大夥瞠目結舌表示驚訝和佩服,似乎一下子又都懂詩了。只能說是小說家信筆編排而已。其實這種詩詞不相稱的現象在古代也有,我們看《封神演義》時,姜子牙他們懂不懂就寫一首七律出來,可是七律在唐朝才出現,商周時的人怎麼會作七律呢?
  • 筆墨詩抄 | 杜甫《登高》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髮,如鬢邊著霜雪。繁,這裡作動詞,增多。⑻潦倒:衰頹,失意。這裡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陽登高,例應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 杜甫草堂:茅屋立身 詩以安心
    在流傳出的花絮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集《江湖》中,西川的旅途自詩聖杜甫的晚年始,這也與之前在講座中,他提到杜子美流傳詩集多是其40歲後所作不謀而合。在杜甫五十九年的人生光陰裡,好似一無所有,卻又擁有一切。而蜀中日月,卻與他命脈共聯,衍生出長長的藤蔓,拂過心間,掠向原野,又落墨於筆下。說起杜甫,作家馮至這樣論道:「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與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其實草堂在四川有三座,但尤以成都為最。
  • 賞文學 丨 詩詞鑑賞:杜甫《登高》
    —     《登高》     唐朝 ·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 唐詩鑑賞-登高(杜甫)
    注釋⑴登高: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悽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⑸萬裡:指遠離故鄉。
  • 【古詩詞中的地理版圖】杜甫草堂
    提到唐代詩人杜甫,華人世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關於中國古代文學聖地——杜甫草堂,您又了解多少呢?今天的《古詩詞中的地理版圖》就帶您在詩作中走近歷經千年盛衰的杜甫草堂。在杜甫千餘篇詩作中,有不少是關於「草堂」的。而最令杜甫草堂名傳千古的當屬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 杜甫詩歌之《登高》賞析
    注釋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⑵嘯哀:指猿的叫聲悽厲。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 老杜西南天地間——杜甫《登高》賞析
    《登高》賞析劉向軍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清代學者楊倫在《杜詩鏡銓》中如此高度評價老杜的《登高》。「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整首詩意境深遠,寫的太美了,把春天寫活了,全詩全部對仗工整,為他點讚。今天我們來看看杜工部的一首千古絕唱《登高》全詩如下: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臺。深為憾恨鬢髮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 《慶餘年》:範閒一作成名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其詩可大有來頭
    最近,藉由《慶餘年》這部影視作品,讓杜甫的詩那是又火了一把。劇中,在詩會上,範閒(從現代穿越的主人公)被他人言語所激,隨即當場寫下(默寫)了一首詩,此詩讓他一作成名,在當時的文壇上闖下一番名聲,讓眾人無不拍手叫好。
  • 《登高》杜甫 |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那麼在這第十集中,我也點評了不少名篇佳作,其中就包括杜甫的《登高》。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譽為古今七律第一,換言之,就是寫的最好的七律詩。那麼這首詩到底好在何處呢?今天呀,咱們還得跟你嘮叨嘮叨。詩云: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典藏紀錄片 | 離開成都草堂後,杜甫一生中絕少人知的半年
    恐怕「下峽消愁」的理由更為真實吧——消戰亂不息之愁,消知己永訣之愁,消忠州冷遇之愁。彼時雲安縣令姓嚴,杜甫一家投奔雲安,即由這位今日知姓不知名的嚴縣令安排住進了他自己在縣城東邊的水閣,這「東城抱春岑,江閣臨石面」的水閣,可是比忠州龍興寺好得多的所在。對此,杜甫在自己的詩中也多存感激之意。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丨世界同吟一首詩!中外詩人在杜甫草堂集結朗誦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攝影 楊瑞青12月10日下午,在詩人張華裡飽滿渾厚的俄語朗誦中,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詩歌朗誦在杜甫草堂拉開帷幕。作為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一站,此次詩歌朗誦會以「世界同吟一首詩」為主題,延續詩歌周「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的主旋律,同時,向廣大市民展示了成都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活美學。本次詩歌朗誦會群星匯集,國內外的詩歌大家在杜甫草堂集結,一起追溯千年前「詩聖」杜甫的足跡,開啟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詩歌對話。
  • BBC甘道夫版杜甫:他們還是記不住有重慶
    記錄片中,出現了我們熟悉的面孔,在《指環王》中扮演甘道夫的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在本片中,以一種平靜、娓娓道來的風格朗誦著杜甫的詩。這樣的安排,是否合適?可能存在爭議,可至少對於西方觀眾來說,由他來朗誦是比較容易接受。其實杜甫長啥樣,沒人知道。伊恩的扮相,倒是挺符合人們印象中杜甫的形象的。
  • 詩詞丨一座浣花草堂,見證杜甫此生詩意
    在片子裡,杜甫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毫無疑問,杜甫是偉大的。漂泊一生,起起落落,他始終胸懷天下;受盡苦難,見證衰敗,他始終是最初那個凌雲少年。而杜甫為避安史之亂而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則存放了少陵野老此生的詩意,他曾在這裡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為人傳誦的詩篇。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讀幾首偉大詩人杜甫在草堂寫下的不朽詩篇。這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杜甫在住進草堂的第二年所寫。
  • 堪比詩詞大會的《慶餘年》殿前鬥詩:孩子會古詩詞多重要?
    在熱播劇《慶餘年》中,主角範閒在宴席中,開掛式的將一百多首詩盡數背出,震驚四座。《慶餘年》裡,靖王世子殿前的鬥詩大會,各路鬼魅魍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從古今穿越而來的範閒提筆一首杜子美的《登高》,瞬間成為宴會的高光人物,驚嘆、咂舌聲連綿不絕,號稱「古今第一七言律詩」。沒有李太白的灑脫,也缺少白樂天的通俗,李義山的精麗,但亮點在於意境!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