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杜甫 (唐)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提到唐代詩人杜甫,華人世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關於中國古代文學聖地——杜甫草堂,您又了解多少呢?今天的《古詩詞中的地理版圖》就帶您在詩作中走近歷經千年盛衰的杜甫草堂。
在杜甫千餘篇詩作中,有不少是關於「草堂」的。而最令杜甫草堂名傳千古的當屬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篇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就在公元760年春天,杜甫一家老小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一座茅屋,備受流離之苦的一家人才算有了棲身之所。不料到了來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在悽風苦雨中,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悲憤交加的詩篇,表現了安史之亂帶給社會與時代的沉重苦難。杜甫這種憂國憂民的熾熱情懷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始終激勵著人們探求光明的心靈。
在另一首詩作《狂夫》中,詩人同樣表達著對現實的忡忡憂思: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悽涼。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如果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專注於對亂世困苦下茅屋草堂的描寫,而《狂夫》一詩直接點出了它所在的地理方位及周遭自然環境,令歷朝歷代的讀者縱然無法親臨,也能在想像中完成與茅屋的一次邂逅。
憑藉著詩作首句「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我們可知杜甫草堂就在萬裡橋之西。據考證,「萬裡橋」位於成都南門外,是當年諸葛亮送費禕出使東吳的地方。萬裡橋,原名長星橋。三國時,長星橋是成都南門繁華的水陸碼頭和交通要口。東吳襲取荊州後,劉備為替關羽報仇,親率大軍進攻東吳,結果在夷陵被陸遜大敗,不幸病死白帝城。公元226年,為維持吳蜀聯盟的格局,諸葛亮急派費禕出使東吳,臨行前在長星橋為費禕設宴餞行,費禕感嘆道:「萬裡之行,始於此橋。」後來費禕不負重託,完成了與東吳聯盟的外交使命,使蜀漢政權得到鞏固。出於對歷史的敬重,後人就將諸葛亮送費禕出使東吳起程經過的長星橋叫做「萬裡橋」。
今日萬裡橋「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憑藉著這句詩的想像,我們可知儘管草堂破敗簡陋,但周圍綠竹環繞,微風細雨,美麗景色,令人陶醉。
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期間生活相對安定,詩歌創作甚為豐富,留下詩作247首,約佔他全部詩篇的六分之一。公元765年,杜甫攜家眷告別成都,草堂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現存的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使之演變成一處風格獨特、古樸典雅的中國古典園林。
如今,杜甫草堂已經成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踏足這座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無論是規模宏偉的紀念性建築物,還是幽深寧靜的迴廊花徑,即蘊含著詩情,又充滿著畫意,令人流連不已。
人們常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本一家。而中國文人山水畫的發展自然離不開詩歌的滋養,這其中,流傳於世的杜甫的千餘首詩作可謂功不可沒。康熙四年,「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時敏已經74歲,他有感於杜甫詩歌中的沉鬱悲涼,由杜甫詩意衍生出畫意,創作的一套山水畫冊《清王時敏杜甫詩意圖冊》。畫作構圖顯然受到黃公望結構章法的影響,中景不作大片空白,而是將遠景直接拉向近景,開啟了其後王原祁「一層坡、二反樹、三層山」圖式的先河,成為正統派山水畫最具典範性的構圖模式。
《清王時敏杜甫詩意冊》我想,對於後人來說,杜甫草堂存在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的文化引領與象徵意味。作為中國古代文學聖地,它影響著一代代文人的藝術創作,交匯成中國古典文化星河中璀璨奪目的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