涴花溪畔的茅屋曾經住過詩聖,引無數文人墨客前來拜謁,杜甫草堂

2021-01-18 沂嶺山人

說起成都大家自然會想到青城山、都江堰、杜甫草堂、武侯祠、錦裡、寬窄巷子等,成都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可供我們遊玩的地方眾多,今天我們就去看一下成都西側涴花溪旁的杜甫草堂。

草堂內的茅屋故居

大家都知道杜甫可是一位偉大的唐朝詩人,他有1500多作品被保留下來,由於他的詩歌對中國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後人稱他為「詩聖」,他的詩歌對於研究唐代歷史起著重要作用被稱為「詩史」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這是一座清雅的門庭,不遠處就能清晰地看到「草堂」二字的匾額,兩側題有杜甫詩句: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上面的黑瓦已經布滿了青苔,凸顯了它的年輪。

杜甫草堂大門

進入院內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畫卷,到處都是綠樹蔥蘢,小石橋下的溪水緩緩流淌。這邊有座建築叫做大廨(xie)是指古代官吏辦公場所,裡邊陳列著杜甫的銅像,澆築的比較抽象,就像銅水自然流淌形成一般,杜甫凝望遠方若有所思,可能在憂國憂民吧。

大廨(xie)中的杜甫先生銅像

這裡還有座建築物史詩堂,史詩堂裡陳列著杜甫先生的半身塑像,也是形神莊重的表情,史詩堂內還掛有朱老總(朱德)所題的「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一代詩人憂國憂民,胸懷大志流落於此寄居草堂,可以理解杜甫先生的心情。

史詩堂中的杜甫銅像

史詩堂後面就是柴門,這座草堂的柴門顯得較為簡單,就是幾根立柱撐起的過道而已,不過絲毫影響不了這些文人墨客的雅興,每座建築門前都是寫有詩句,柴門也不例外。「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幹」這是明人何宇度所改書的。柴門兩側還有許多石刻都是一些慕名而來的文人雅士寫的。

杜甫草堂中的柴門與工部祠

史詩堂後面還有一座工部祠,杜甫先生曾經做過「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也稱他為杜工部。人們為了紀念杜甫先生在這裡建了一座祠堂。進入祠堂正面供奉著為杜甫先生,左邊供奉著詩人陸遊,右邊供奉詩人黃庭堅。顯然杜甫先生已經深入到人們心中了。

少陵草堂碑

工部祠東北部有一草亭,草亭內有一塊「少陵草堂」碑。據說是雍正年間果親王允禮,途徑成都特地前來拜謁杜甫草堂所書寫,少陵草堂碑字體圓潤、筆力雄厚成為草堂故居內的重要標誌。

杜甫茅屋故居

少陵草堂碑旁邊有一條小溪,兩岸有幾處竹林,草堂茅屋就建在這詩情畫意的小溪岸邊。進入茅舍院中一切陳設都是極為簡陋,就是古代最為普通的農家小院。幾間舊茅屋內從客廳到臥室找不出幾件像樣的家具,可見當時的杜甫先生的生活艱難程度。令人敬佩的是左側臥室旁有一個簡單的書房,杜甫先生在極為艱難的生活狀態下還在堅持詩詞創作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杜甫茅屋內簡陋的書房

還有一處景點是杜甫草堂必遊之處,原來杜甫詩中曾經指出他的草堂有一條花徑,花徑兩側布滿了鮮花,有些自娛自樂的寓意。現在的花徑是一條夾道紅牆,草堂影壁就在這花徑的盡頭。影壁上的「草堂」二字是用青花碎瓷拼成鑲嵌在白色牆體上,藍瓷與白色牆體形成鮮明對比格外顯眼。這個景點成為杜甫草堂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許多遊客在這裡留影作為紀念。

花徑盡頭的草堂影壁

杜甫草堂記錄著這位偉大詩人的一生,杜甫也曾任過官員也曾窮困潦倒,他的詩歌留存於世成為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難怪魯迅先生說他是民族的脊梁。

相關焦點

  • 杜甫草堂:茅屋立身 詩以安心
    在流傳出的花絮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集《江湖》中,西川的旅途自詩聖杜甫的晚年始,這也與之前在講座中,他提到杜子美流傳詩集多是其40歲後所作不謀而合。杜詩的現實感和他後半生飄零際遇脫離不得,安史之亂後的公元759年,杜甫自今甘肅天水一路崎嶇行至四川成都,在友人協助下置辦了一間草堂,最為出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作於此。彈指一揮間,當古建人隨著鏡頭將目光投向杜甫草堂,幾度哽咽難言。
  • 閒散在成都(10)瞻仰草堂,憑弔詩聖
    成都市區內的景區景點,筆者重複去過的不少,其中杜甫草堂算是最多,少說也有五六次了,一是因為市區內佔地面積近300畝的園林式歷史遺址公園很難得,二來當然是詩聖驚為天人的才華魅力。三則是內心的喜歡,比如北京的頤和園,半個世紀中去過一兩百回,依然還想去,次次都有好感覺。此次閒散在成都,又欣然陪同老婆大人到此故地重遊。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還為該茅屋寫了首詩,二者天差地別
    又如安史之亂被困長安,親眼看著曾經繁華的都城被戰亂折騰得面目全非,他無法預見自己的未來,更為唐朝的未來勞心傷神,竟一夜白頭,正如他在《春望》中所言,「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正因他多描寫殘酷的生活現實,所以很多人覺得他的詩過於「苦情」,讀之讓人感覺壓抑。
  • 杜甫,詩壇第一苦人,讀一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知道了!
    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每每讀來總感覺苦哈哈的,就好像在黃蓮水裡泡過一樣!我個人感覺,讀杜甫的詩,要善於咀嚼其中的「苦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苦的夠味兒,讀後不禁悽神寒骨,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當時的悽慘的處境和被命運折磨後依然堅硬的初心。成都草堂,折射命運悽慘!
  • 杜甫草堂春節要開趴,復活成都三代人的童年!
    杜甫和成都的「人日」節在成都,提起「人日」節都會想起詩聖杜甫,正月初七去杜甫草堂,更是流傳了千百年的地方民俗。事情要從公元759年臘月說起,為避戰亂杜甫攜家眷來到成都,一家人暫居浣花溪畔古寺,度過了在成都的第一個春節。
  • 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正當中原紛亂之際,千裡之外頗為安定的成都郊外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兒,雖於大唐政局無甚影響,卻讓享有盛名的詩聖杜甫從此跌落神壇。這年八月,成都城效颳風了。颳風並不是什麼稀罕天氣,1300年後,那時的人們將對冬天打雷、晚春下雪習以為常。與其他尋常天氣所不同的,這次颳風,吹走了杜甫居所——浣花草堂的茅草屋頂。
  • 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
    而在這戰爭中保留下來的寧靜,更留下了無數名人軼事。今天,我們便要來說說綿陽三臺杜甫草堂,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據史料記載,大唐乾元二年冬天,詩人杜甫攜著一家人,從隴右(今甘肅省南部)來到了四川,輾轉之後來到了成都,於是便定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為千年之後的成都,留下了譽滿天下的成都杜甫草堂。
  • 【散文】顧樂生】草堂春秋
    十年長安,四年流徒,杜甫經歷了逃難、遭貶、饑寒、病痛等人世間一切苦難,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和《三吏》、《三別》、《春望》等彪炳史冊的詩史之作。杜甫棄官攜家南下,從長安到秦州、同谷,759年冬在成都西南郊浣花溪畔,築茅為廬,安頓下來。至765年,因川亂,曾流亡梓、閬一年多外,詩人先後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
  • 說說杜甫的「茅屋」情懷,原來老先生的願望那麼可憐
    (成都杜甫草堂) (二)「詩聖」的茅屋情懷 嗣後,杜甫入蜀在成都居留期間,築茅而居,適逢秋季下雨之前一陣大風 但是,關於杜甫「茅屋」之感嘆,並非獨此一篇,在入蜀之前,曾經在隴南仇池山下,流連輾轉、幾度徘徊、難捨難分,最終吟唱出「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的詩篇(《秦州雜詩》之十四)。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
  • 杜甫詩歌音樂會開啟 唱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月21日上午,杜甫草堂大雅堂琴聲悠悠,樂音婉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且詩且歌,詩韻千古」杜甫詩歌音樂會詩意呈現。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陳彼得將杜甫的《成都府》譜曲演唱,唱出對故鄉的眷戀與渴望,張靚穎演繹的《春夜喜雨》,讓人們在歌聲裡感受巴山夜雨,體會成都這座城市獨有的溫婉魅力。 ↑活動現場杜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杜甫精神對後世滋養深遠。
  • 詩詞丨一座浣花草堂,見證杜甫此生詩意
    在片子裡,杜甫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毫無疑問,杜甫是偉大的。漂泊一生,起起落落,他始終胸懷天下;受盡苦難,見證衰敗,他始終是最初那個凌雲少年。而杜甫為避安史之亂而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則存放了少陵野老此生的詩意,他曾在這裡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為人傳誦的詩篇。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讀幾首偉大詩人杜甫在草堂寫下的不朽詩篇。這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杜甫在住進草堂的第二年所寫。
  • 八首經典古詩,帶你讀懂詩聖杜甫的一生
    杜甫從盛唐的尾巴走來,帶著不可言表的使命。儘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個平定戰亂的人。但是,他卻為那個亂世增添了無上的光彩!八首古詩,帶你讀懂詩聖的一生。《壯遊》(節選)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 02-21《杜甫傳》|「詩聖」是如何煉成的.
    這期間杜甫還應朋友之邀去過同谷縣和秦州(今甘肅天水)生活,但戰亂讓他找不到一個能安定生活的地方,他只好轉道去成都。杜甫幾經輾轉,於759年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裡,在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嚴武的幫助下,他在浣花溪畔開闢了一塊大約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200年的古樹下,建起了一個不十分堅固的茅屋,這就是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杜甫草堂」。
  • 「詩聖」杜甫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他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
  • 【古詩詞中的地理版圖】杜甫草堂
    提到唐代詩人杜甫,華人世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關於中國古代文學聖地——杜甫草堂,您又了解多少呢?今天的《古詩詞中的地理版圖》就帶您在詩作中走近歷經千年盛衰的杜甫草堂。在杜甫千餘篇詩作中,有不少是關於「草堂」的。而最令杜甫草堂名傳千古的當屬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 杜甫:你所吃過的苦,受過的累,終將會變成光,照亮你腳下的路
    當杜甫置身於秀麗的山川河流之時,是多麼地興奮啊!他在姑蘇城裡,拜訪了吳王闔閭的墳墓,遊覽了虎丘山的劍池;在會稽,他體會了越王勾踐的仇恨;在江寧,他也看見了昔日的豪門世族王謝兩家,一切都已經煙消雲散。漫遊的中途,杜甫曾經回到洛陽參加過進士考試。但是,這一次的考試杜甫落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