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記憶》· 三臺杜甫草堂
綿州,安史之亂時因為遠離中原的戰爭兵戈而略顯寧靜。在當時成為了大量人們的避難之所,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無一例外。而在這戰爭中保留下來的寧靜,更留下了無數名人軼事。今天,我們便要來說說綿陽三臺杜甫草堂,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據史料記載,大唐乾元二年冬天,詩人杜甫攜著一家人,從隴右(今甘肅省南部)來到了四川,輾轉之後來到了成都,於是便定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為千年之後的成都,留下了譽滿天下的成都杜甫草堂。
然而好景不長,唐寶應元年秋天,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亂,頓時便兵戈四起。杜甫於是便逃到當時的四川第二大城市梓州,也就是現在綿陽三臺,在這裡居住了一年零九個月,在梓州也留下了一處杜甫草堂,也就是現在的三臺杜甫草堂。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三臺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後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被譽為「蜀中第二草堂」,坐落在三臺縣城西牛頭山上,是三臺最大的公園牛頭山公園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草堂內亭臺樓榭,花團錦簇,佳木林立,風景迷人,內有杜甫生平介紹,杜甫在三臺期間的事跡及名篇佳作展覽,名人字畫等。
在這裡誕生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而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堪稱姊妹篇的,就是杜甫《去蜀》詩:「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遊。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詩聖對寓居梓州的經歷念念不忘,可見一斑。只不過是前者聞訊喜極而泣,後者去蜀又生無奈悲情。
大門之上,引入眼帘的便是「杜甫草堂」這塊匾額,這是著名書法家舒同先生所題,目光所至,便開啟了在牛頭山上瞻仰詩聖之旅。匾額的兩邊懸掛由清代學者顧復初所撰及郭沫若夫人於立群女士補書的一幅名聯,上聯為:「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寫盡了一代詩聖和儒雅草堂的無限風流。
草堂前,是詩聖廣場,廣場牌坊上,「千秋詩聖」四個字,為朱德元帥手書,牌坊兩側雕刻有葉劍英元帥對聯,上聯:「杜陵落筆傷豺虎」,下聯為:「愛國孤悰薄鬥牛」。廣場上杜甫塑像和4塊地碑格外醒目,地碑上是三臺縣金石名家牟柯老先生86歲高齡時,用陰陽相繼的手法,篆刻了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如今從牛頭山往下看,昔日破舊的梓州早已變成了一座繁榮而美麗的縣城,望著往來不斷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到一千多年前那段動蕩的歲月,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離開四川後,終因病痛纏身,窮困潦倒而客死於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還鄉"對於詩人來說,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這對杜甫來說是不幸的,然而對於梓州來說又是有幸的,畢竟,這裡曾生活過一位值得我們民族永遠紀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