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2020-12-22 龍馬人文歷史

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

這年,安史之亂仍未結束,蠻夷部族不時入寇,李唐宗室叛亂不斷。正當中原紛亂之際,千裡之外頗為安定的成都郊外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兒,雖於大唐政局無甚影響,卻讓享有盛名的詩聖杜甫從此跌落神壇。

這年八月,成都城效颳風了。

颳風並不是什麼稀罕天氣,1300年後,那時的人們將對冬天打雷、晚春下雪習以為常。與其他尋常天氣所不同的,這次颳風,吹走了杜甫居所——浣花草堂的茅草屋頂。作為一個詩人,名詩人,很自然的,杜甫寫了一篇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記述這件相當平常的事。

乍一看,這首古詩是沒什麼問題的,雖偶有評論者懷疑此詩是後人偽作,但並未就這首詩的悲天憫人的本旨作顛覆性的挖掘。直到上世紀,由於一位偉大詩人的橫空出世,這首詩有了新的意蘊。

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郭老,熟悉他的讀者老爺都知道,這是一位鐵骨錚錚、不畏權貴、注意保護文物又特別尊重婦女善待家人的偉大詩人,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他是學術的良心,民族的脊梁!

郭老起初對杜甫是頗崇敬的,稱讚杜甫的詩歌是當代的一面鏡子,說杜詩所反映的現實既真實又生動,沉痛感人,千古不朽,對其「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評價為「響徹千古」的名句。

十年之後,郭老的學問功底愈加深厚,對杜詩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成了郭老解構杜詩,並將杜甫趕下神壇的一個重要踏板。

今天,我們就踩在郭老這位巨人的肩膀上,一起評說下詩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般的茅屋只有一重屋頂,而杜甫的茅屋竟有三重屋頂,可見杜甫的茅屋建造得相當考究,遠好於一般的瓦房,住起來是冬暖夏涼的。

杜甫一邊住著相當於當今農家樂的考究的茅屋,一邊訴說著自己的貧困,就好比遭遇金融危機節縮開支的富豪在網上大聲慨嘆生活是多麼艱難,竟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出國度假了。

「他忘記了普通農民比他窮困百倍!」郭老如是說。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杜甫的茅草屋頂被一些貧苦兒童取走了部分,他竟駭人得稱這些身世可憐的兒童為「盜賊」!

孩子們拾取了被風颳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虧得詩人大聲制止,喊得『唇焦口燥』。

郭老這番評論,不得不說閃耀著標準的法律思維的理性光輝。評價是不是盜賊,關鍵要看它滿足不滿足盜竊罪的構成要件,而數額是盜竊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要件。

「究竟能拾取多少呢?」真是驚世駭俗、直觸人靈魂的一問!一個兒童所能拿的茅草的價值顯然夠不到盜竊罪的成立標準。以後如果遇到別人責怪您的孩子擅自拿別人東西,讀者老爺您也可以效仿郭老,反唇相譏:「他一個孩子,能拿你多少呢?」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注意這個詞:「嬌兒」。貧困農民的孩子是盜賊,而他自己的孩子就是「嬌兒」。雙標竟然能到這種地步!另外,試問如果杜甫真如他說的那樣貧困,他的孩子如何能嬌得起來呢?側面也反映了杜甫日常生活的養尊處優。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這一句貌似是體現了詩人博愛的胸懷,然而稍一品,這完全是不用付任何責任的空頭支票嘛!

再仔細一回味,似乎詩人的這一宏願遠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純粹。「大庇天下寒士」,詩人似乎只關注「士」這個既得利益群體,對「農」「工」階層的廣大貧苦大眾全不顧及,無怪乎他稱貧苦農民的兒子為盜賊。

「廣廈千萬間」,這是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誰來建設呢?恐怕還是要依靠廣大的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這千萬間的廣廈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民脂民膏,卻只是為了少數的「寒士」俱歡顏!

對於杜甫「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發願,郭老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那麼多的廣廈真正象蘑菇那樣在一夜之間湧現了,詩人豈不早就住進去,哪裡還會凍死呢?」

至此,想必大家對於杜甫的這首古詩也有了新的理解。

龍馬君有位高中校友,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臨刑前,他寫了一篇文字,述說了一些他認為是多餘的話。這些話後來真成了多餘的話,牽累了自己的身後名,也牽累了一些不相干的人。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可謂是這麼一種多餘的話。話既然是多餘的,又何必說呢?

然而,話如果沒有一點多餘的,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無趣!

您說呢?歡迎關注,龍馬君為您分享不一般的有用歷史!

相關焦點

  • 杜甫,詩壇第一苦人,讀一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知道了!
    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每每讀來總感覺苦哈哈的,就好像在黃蓮水裡泡過一樣!我個人感覺,讀杜甫的詩,要善於咀嚼其中的「苦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苦的夠味兒,讀後不禁悽神寒骨,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當時的悽慘的處境和被命運折磨後依然堅硬的初心。成都草堂,折射命運悽慘!
  • 杜甫詩歌音樂會開啟 唱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月21日上午,杜甫草堂大雅堂琴聲悠悠,樂音婉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且詩且歌,詩韻千古」杜甫詩歌音樂會詩意呈現。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陳彼得將杜甫的《成都府》譜曲演唱,唱出對故鄉的眷戀與渴望,張靚穎演繹的《春夜喜雨》,讓人們在歌聲裡感受巴山夜雨,體會成都這座城市獨有的溫婉魅力。 ↑活動現場杜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杜甫精神對後世滋養深遠。
  • 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還為該茅屋寫了首詩,二者天差地別
    提到杜甫,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他現實主義題材的詩歌。他的詩飽含對殘酷社會現實的痛恨和對普通百姓的深切掛念和同情,他的筆如同一架相機,真實地記錄著當時的百姓生活。如他傍晚投宿石壕村,聽到官吏和老婦的對話,「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翻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與王安石的話相照應的句子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抒發詩人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情懷的句子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群童頑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句
    語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句釋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請手機橫屏欣賞)詩 詞 鑑 賞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此詩作於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
  • 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感受生活不易,看透人性的善惡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筆下的一首詩。
  • 訴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知盛世不易
    杜甫草堂昨天我們聊了李白,那今天就說一下崇拜他的小弟——杜甫。今天不聊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挑一個與《將進酒》同樣大家熟悉的詩作,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國詩詞作品中,有一個季節就如劉禹錫所寫「自古逢秋悲寂寥」,再看一下這首詩名也是在秋季。寫作背景自然也就是杜甫已經入川,剛到成都時的情境。其實現在想想,如今的秋天景色多好,在茅屋裡隱居生活,多好啊。不過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息,帶著妻孩能夠輾轉來到成都避難,一句的艱辛困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說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首詩可謂把杜甫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描寫得淋漓盡致,但是也引發了大家對杜甫的同情。因為杜甫真的太慘了!「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被風雨所破,大詩人杜甫還有受頑童的欺負,千古文人皆為杜甫不平。但是杜甫得以有這樣的慘狀,其實都是自己作的!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通過描寫秋風破茅屋的過程,反映詩人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最後表達理想和願望。體現出「天下寒士」的苦難,同時也批判了當時唐王朝的腐朽。
  • 鮮于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長卷欣賞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龍靈書道」免費學習海量書法視頻 元代鮮于樞書法長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紙本縱31.54釐米,橫850釐米,為鮮于樞42歲時所書。 鮮于樞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草書學懷素並能自出新意。
  • |跟著詩詞去旅行NO.15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 【語文大師.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杜甫
    唐肅宗乾元三年的春天,杜甫來到了成都,在親友的資助下,詩人在成都近郊蓋起了一座茅草屋,自此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然而一年八月,狂風不斷,吹破了杜甫的茅草屋,大雨也接踵而至詩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 古詩鑑賞與寫作: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學寫作
    於我而言,那處於戰亂,憂國憂民,寧願自己凍死在寒風中,也希望百姓不再受苦的杜甫,就是那讓我們義無反顧地奔向他的方向。杜甫詩歌繼承了《詩經》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傳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住茅屋的窮苦人,如何兼濟天下於己身
    一個應該安享晚年的老詩人,侃侃講述了自己窮苦的現狀,以深邃的意境引發了讀者的共鳴,人們紛紛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押韻的手法以「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詩聖」杜甫有著悽苦貧困的晚年生活,年少時期四處悠遊過後,他返回長安求取功名。
  • 杜甫草堂:茅屋立身 詩以安心
    在流傳出的花絮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集《江湖》中,西川的旅途自詩聖杜甫的晚年始,這也與之前在講座中,他提到杜子美流傳詩集多是其40歲後所作不謀而合。杜詩的現實感和他後半生飄零際遇脫離不得,安史之亂後的公元759年,杜甫自今甘肅天水一路崎嶇行至四川成都,在友人協助下置辦了一間草堂,最為出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作於此。彈指一揮間,當古建人隨著鏡頭將目光投向杜甫草堂,幾度哽咽難言。
  • 說說杜甫的「茅屋」情懷,原來老先生的願望那麼可憐
    詩人隨後寫下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感嘆,將詩人推己及人,胸襟博大,憂國憂民的情懷淋漓盡致地抒發而出,讀來感同身受,直抵人心,因而傳誦至今。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英文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風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 改寫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肆虐,天色灰暗,那所茅屋孤零零地立於山中。蠅簾旁,暗燈下,你在苦苦思索,長鬚已飄飄,心中卻不忍放下。你無顧已被風颳飛的茅草,卻在思索它們會飄轉何處,就像在思索著你自己會同茅草般飄轉何處。年老體衰的你,無論如何呼喊,卻都無可奈何。不知是放棄,還是無奈。亦或許帶著絲絲憐憫。就如那安祿山和史思明,如強盜,如狂風,席捲整個大唐國境,如秋風掃落葉般,你欲為國出力,怎奈無人賞識;你悲恨憤槪,卻莫名無奈。長嘆一聲,戍外萬鼓爭鳴,戎邊琵琶聲起。
  • 武聖、詩聖、畫聖、醫聖、茶聖分別是誰?
    提到聖人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孔夫子。孔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由魯國發跡。為人克己復禮,實屬楷模。從漢朝儒家思想被確定地位之後,從此再無人可以撼動孔子聖人地位。而孔子與門徒所作論語一書,更是自古至今少有的經典。所以能被稱為聖人的條件苛刻,不僅要有突出貢獻,個人也要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