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成為李唐王朝中央的一塊心病,有識之士希望能夠改革,消除割據,恢復大唐榮光。
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掌握了朝廷大權。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試圖將藩鎮手中的兵權收回中央。
改革措施一經實施,便受到了阻撓。不僅藩鎮向朝廷施壓,朝中內部反對改革的聲音也是日益高漲。
內外夾擊之下,有病在身的唐順宗禪位給太子李純,是為唐憲宗。
唐憲宗繼位之後將王叔文集團成員全部貶謫,其中就包括柳宗元。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員外司馬,這是一個閒職。柳宗元到職後,連居住都成問題,只好寄居在佛寺。而相繼而來的打擊更是讓柳宗元身心俱疲。
總有人問文學有什麼用?實際上,當一個人身處低谷的時候,文學基本上就成為他唯一的慰藉了。
柳宗元雖然政治失意,卻在永州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柳宗元現存的五百多篇詩文中有一半以上創作於永州。
今天這首詩就是柳宗元貶謫永州期間所寫,當了解到這首詩的背景之後,更能理解詩人寫下這首詩時候的心境了。
全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名字是江雪。如果不了解歷史背景,會當作一副寫景的詩來欣賞,詩人用白描的方式呈現出一副絕美的千裡山水圖:
白茫茫的大地上,放眼望去一片空曠,既沒有行人,也沒有飛鳥路過,只有一個老翁在安然垂釣。
如果真的是這樣,這首詩不會被千古傳誦。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動於中而形於言。
不論環境怎麼惡劣,總有人在堅持自己的理想,他所堅持的東西不一定會讓他的處境變好,甚至還會讓他的處境更加壞。但既然選擇了,就要無怨無悔,哪怕前面是驚濤駭浪,也要迎上去。
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前兩句鋪陳得非常成功,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
然後筆鋒一轉,突然映入眼帘一位老者,這就製造了衝突。試想一下,一張白紙,和一張有墨點的白紙,哪張更加引人注目,當然是後者。
一個廣袤無垠、白雪皚皚的世界,給人感覺頂多是乾淨,寂靜。而多了一個人的點綴,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人物身上。
孤獨、寂寥,都是人內心情感的描述,正因為有人的存在,這些詞語才會顯得打動人心。
因此,所有周圍的環境都成為了老翁的陪襯,老翁越是看起來灑脫,外人就越感覺老翁孤獨。
還有一種說法,老翁就是柳宗元內心情感的投射,來到永州的柳宗元孤苦無依,又遭遇母喪,那種心境更加讓人感同身受。
這首詩字字看景,確實句句透露出情。結合詩人的遭遇,詩中透露著侵入骨髓的孤獨。說是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