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這20字,讀起來像白話,卻寫盡他那曠世的孤獨!

2021-02-19 詩文藝術愉悅讀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裡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偉大的人往往都是孤獨的,像李白這種有時想上天摘星,有時想下海撈月的人,尤其孤獨,因為他的內心太過於浩瀚了,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李白的詩中,有著許多描寫他內心孤獨的詩,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要說最能表達他那曠世的孤獨的詩,我卻覺得是這首隻有二十字的《獨坐敬亭山》,這首五言絕句,讀起來就像白話,卻是他那孤獨的內心的最好表達。

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雲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像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曠世孤獨和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的宣言。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閒,主要是為了表達閒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閒適襯託作者心境的閒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託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複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閒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複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而雲並非滿天白雲,原本就只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閒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閒」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託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鍊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悽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雲」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並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恆,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嘆。詩人引恆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並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於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讚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於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以上圖文引用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白只能將一腔的豪情壯志都寄託於山水之間,此後多年他長期漂泊遊歷,結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了很多飽含自身情感的詩篇。筆者本期要介紹的李白登上高山寫下的這首千古名作就是其中之一,可謂是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
  • 李白最孤獨的一首詩,孤獨到了極致,只能和雲談天
    今天我們就來賞讀一下的那首千古名作—《獨坐敬亭山》,詩云:「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首五言絕句小品,相信大家非常熟,但我經常說,越是熟悉的越往往是陌生的。所謂熟悉的陌生人,道理就在於此。有關這首詩我們要講幾個問題。第一個,首先是音韻的一個問題,就是「相看(kān)兩不厭」的這個「看」字,很多人會讀成「相看(kàn)兩不厭」。
  • 李白少有的一首哀怨詩,短短二十字,讀的讓人心疼!
    李白的這一首五言絕句,短短二十字,美的讓人心疼!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義詩人,提到古詩,人們不由自主的會想到這一位「詩仙」。李白的古詩大多數是飄逸豪邁,豪情萬丈,但是他也寫過一些不同於自己風格的詩詞。
  • 李白最孤獨之詩:平生不懂孤獨,才懂孤獨,便已深入骨髓!
    重要連結:* 使用微信支付寶訂閱2020年中華楹聯報更方便* 這122副詠春聯都有規則重字 主評張丹薇一直以為李白總是那樣瀟灑恣意,狂傲不羈,浪漫如仙。可是當我再次讀到他的《獨坐敬亭山》才明白,即使灑脫飄逸的仙人也有孤獨落寞之時。全詩如下:為什麼說是再次讀呢?
  • 讀李白,讀英文,感受獨酌之樂
    李白在《月下獨酌四首》(其三)中這樣說獨酌之樂: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 李白的這首千古絕唱,僅20字一到中秋就被吟誦,寫的卻並非是中秋
    在詠月這件事上,李白一出,誰與爭鋒。余光中先生曾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雖然旨在道出詩仙的浪漫,但卻也說出了李白一生的月亮情結。李白平生共存詩作千首,與月亮有關不下幾十首,光是經典之作就有不下十首。
  • 李白一首很孤獨的詩,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讀來也是令人感慨萬千!
    李白是盛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也是最具有創造力的一位詩人,他的作品膾炙人口,每一首都是精品。要論才華的話,即使是杜甫都望塵莫及,所以杜甫對他很是仰慕,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李白典型的粉絲。玉真公主才華橫溢,喜歡結交一些文人,除了李白之外,他還與唐朝另一位大詩人有過交往,那就是同樣大名鼎鼎英俊瀟灑的王維。不過李白到達了長安之後,玉真公主與李白走得比較近,一度讓王維吃醋,最終使得兩位大才子翻臉,此後彼此都互相瞧不起對方,這也就是為什麼李白和王維同在一個時代,可是他們的作品裡從來沒有提及對方的原因。
  • 詩詞丨李白最孤獨的一首詩:平生不懂孤獨,才懂孤獨,便已深入骨髓
    為什麼說是再次讀呢?因為這首詩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但當時的老師解讀時,並未著重於「孤獨」這個字眼,況且以小學生的年紀,是無法體會李白那種歷盡千帆後的孤獨。敬亭山位於安徽宣城,是江南有名的「詩山」。李白與宣州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狂放,傲視詩壇,卻對一人推崇備至,那就是南朝著名山水詩人,曾做過宣州太守的謝朓。
  • 李白為何是天才,讀這六首絕句你就懂了,不常見但精妙,不讀可惜
    有享受孤獨的灑脫,有送別摯友的傷感,有不拘禮法的豪放,有隨手點染的江南採蓮女之美,更有對歷史滄桑深沉的思考與感慨。誰能不愛李白?請從他的這幾首五絕開始。這首詩以鷺鷥自比,寫出李白孤獨、飄逸之感,還略帶些許矛盾之情。鷗鷺是詩人筆下常有的意象,鷗鷺潔白,輕盈,且毫無機心,故詩人多以鷗鷺來寫恬淡、隱逸、自由飄逸之情。李白這首詩也如此。從用字來看。
  • 張愛玲最經典一句名言,僅12個字,卻寫盡了所有人的孤獨,寫絕了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而在各種各樣的孤獨中,人最怕的孤獨,怕還是精神上的吧,因為巴爾扎克說過:「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赫胥黎也這樣描敘過孤獨,他說:「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所以說孤獨的人,寫孤獨的人很多很多,我卻獨愛張愛玲說的,亦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張愛玲最經典一句名言,僅12個字,卻寫盡了所有人的孤獨,寫絕了。
  • 《人間失格》經典「喪句」,不足10字卻能俘獲人心,寫盡人生孤獨
    這話用在太宰治身上可謂恰如其分,縱觀他的各部作品中那諸多角色,不啻為他自己的無數分身。你說的世人,不就是你自己嗎?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生平最後的一部作品,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頹廢,毀滅式的絕筆之作。
  • 讀詩 |五言古詩-《夢李白》
    千秋萬代定有你的聲名,那是寂寞身亡後的安慰。「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見浮雲而念遊子,是詩家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雲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聊釋愁懷。
  • 這是李白的絕筆詩,悽涼悲壯,讀一次心痛一次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生活窘迫的李白不得不去投靠同一個家族的叔叔李陽冰,沒有過多久,李白就病逝,臨終前留下一首絕筆詩《臨路歌》,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總結。根據前人的考證,《臨路歌》中的「路」字應該是當作「終」字,出錯的原因估計是古代刻書時因形近而誤。
  • 李白寫下一首詩,雖全詩恣意灑脫到極致,讀起來卻盡顯歲月靜好
    李白是我們很熟悉的大詩人,他的性格灑脫,總是喜歡恣意淋漓地喝著美酒。李白的詩作大都是不慕權貴,抒發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詩中所選取的意象大多數都很是壯闊、雄渾,給人一種大氣凜然的酣暢淋漓之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讀起來就很暢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他樂觀、瀟灑的見證。
  • 湛江白話與廣州白話有什麼區別?你覺得哪種話更好聽?
    方言專家研究有這幾方面的差異。一、發音的差異。廣州話中的聲母w,在湛江可以讀成v,如永、泳、詠、榮、溫、雲、窩、禍、汪、黃、烏等;也可以讀作f,如胡、湖、糊等;也可以讀作h,如宏、弘等。在送氣與不送氣方面也有差異,如「泊」字,湛江白話讀送氣音p。
  • 李白很霸氣的一首詩,儘管只有短短的28個字,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寫過了無數的詩作,而且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寫得非常的唯美,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友情,以及是詠物,那都是寫得非常棒,這也正是李白,能夠成為「詩仙」的原因。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人對於李白的詩,那都是不會陌生,例如他的《靜夜思》、《俠客行》、《將進酒》、《贈汪倫》等等,那都是一流的佳作。
  • 經典詠流傳歌曲:毛不易和李白,誰更孤獨?
    搭檔好兄弟廖俊濤,同臺演繹1300多年前李白寫下的《月下獨酌》。還記得毛不易在《明日之子》時,每次上臺前都要喝酒壯膽,嗜酒程度興許和李白有得比。《經典詠流傳》節目上,毛毛坦言自己有點孤獨,又何嘗不是和千年前的李白有靈魂共鳴?月圓時分,若毛不易和李白月下對飲,誰又更孤獨?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他說,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這是一本沒有愛情卻非常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覆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這裡面包括了人類一切可以抵抗孤獨的辦法。
  • 詩仙李白在山東
    自此,他便開始了在齊魯大地的遊歷生活,這些在他的詩文中都可以看到記載。這20多年,詩仙李白住在東魯,訪友攬勝,足跡遍及四十餘縣,幾乎走遍了山東所有的名山大川、古祠勝跡。山東出好酒。公元736年,李白第一次行經汶上。《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
  • 詩詞:讀李白,品青蓮之風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他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李白的詩雄奇飄逸,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