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詠月這件事上,李白一出,誰與爭鋒。余光中先生曾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雖然旨在道出詩仙的浪漫,但卻也說出了李白一生的月亮情結。
李白平生共存詩作千首,與月亮有關不下幾十首,光是經典之作就有不下十首。在詩仙的眼中,月亮是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年美好,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的傷感寂寞,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為友憂愁。
數到這,估計不少朋友要提醒小編,千萬不能忘了那首《靜夜思》。是的!這是一首唐詩中無法忽視的經典,只要提到詠月詩,這首詩是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特別是一到中秋佳節,這20字就會被拿出來吟誦。但這首千古絕唱真的是中秋詩嗎?非也!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
《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縱觀此詩,確實很像是中秋詩。首先從意境上來看,這首詩寫的是對月思鄉,這是文人墨客在中秋時最常見的感受。其次從詩中「地上霜」等字眼,可見這首詩確實是寫於秋季。於是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這定是一首中秋詩。
但是翻看《全唐詩》對此詩的介紹,就能發現這首詩創作於726年九月十五日,而並非八月十五日。那又有人產生疑問,說不定這一年的公曆9月15日正好是農曆的中秋呢?這是不可能的,《全唐詩》是清康熙44年編訂的,那時候根本沒有公曆一說。
然而還是有人不死心,覺得那會不會是一字之誤,將八月十五日寫成了錯記成了九月十五日。這種可能性其實也是極小的。
史書中對李白這一年的行程記錄的還是挺詳細的,這一年李白26歲,早在前一年他出蜀,726年的春天他前往揚州,直到深秋時才到,因受寒而病倒,也正是這一年他結識了孟浩然。而這首《靜夜思》正是寫於他初到揚州時,當時詩仙在一個旅館中,寫下了此詩。既然對此詩有如此詳細的記載,又怎會有一個月之差的錯誤出現?
那麼如果拋開這首詩,李白平生有沒有寫過中秋詩呢?答案是:目前沒找到!這或許是許多人不能理解之處,一生愛月卻不在中秋時寫詩,怎麼都讓人理解不了。或許原因很簡單,要從中秋節的起源開始說起。
中秋節又叫月夕,雖然是我國傳統佳節,但它作為一個節日是在初唐時。而那時也僅是有這麼一個說法,它真正的流行是在宋朝。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初唐、中唐詩壇寫中秋的詩作那麼少,而到了宋代中秋作卻數量頗多。所以李白不是不想寫中秋詩,而是他或許真的不過中秋節。不過隨著中秋節的盛行,後來杜甫、王昌齡等人都開始寫中秋詩了,而後中秋的詩作就更是層出不窮了。
雖然《靜夜思》寫的並不是中秋,但這短短20字,確實道出了天涯遊子在中秋時的心聲。送上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給大家,祝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