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三千,哪一瓢知我冷暖?所謂「千金易得,知音難覓」,一個人的內心,在孤獨彷徨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夠了解自己的人。在2000多年前,有一首奇詩,將孤獨的感受寫到了極致,寫出你我都有的孤獨。這首詩中,有七個字,可以說是十分經典,「知我者,謂我心憂」,實際上,這一句的下句,才更加令孤獨者淚流。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品一品這來自2000年前的孤獨:
《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詩出自《詩經》,為《國風·王風·黍離》。這首詩,分為三段,每一段都囉哩囉嗦地重複很多。然而就是這一首看起來囉哩囉嗦的詩,卻被譽為千古絕唱。尤其是其中對於孤獨和憂思的描摹,更是中國詩歌歷史上的經典段落。
「知我者,謂我心憂」,然而事實上,大多數時候,下一句「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才是人間常態。一個在孤獨時候,旁觀者往往都是一副這樣的語氣:「你就知足吧,何必強求?」更有甚者,攻擊你是「自尋煩惱」、「無病呻吟」。
縱觀全詩,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也並非只是因為上面的兩句。其實全詩運用了重疊、雜沓的句法,反覆地吟唱。每一段落,雖然改動不大,但卻極為精妙。
全詩的三個段落中,變化僅九個字,每個段落僅有三個字與其他段落不同。三個段落的整體意境相通,共同烘託全詩的主題。
每一段落都分為四句。第一句是講黍離生長的狀況,反映了主人公的內心所系。第二句是講自己的情狀。第三句抒發內心的情感。最後一句是一種內心的呼喊。
其中「苗」、「穗」、「實」顯示的是不同的時間段,主人公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流轉,不斷陷入更深的孤獨和憂愁之中。最開始的狀態是「搖搖」,有些神思恍惚,但還能夠勉強支撐;逐漸到「如醉」,已經是要藉助酒精的麻醉,才能勉強支撐;最後是「如噎」,已經無法自持,淚如雨下。今天讀來,依舊不免對主人公報以深切的同情。
不過,這首詩中,令主人公孤獨悲傷的,也許並非個人的情感之事,而是涉及國家社稷和人民的興亡。換言之,這種孤獨,與後世的「濟世情懷」是一脈相承的。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都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源頭。
在藝術上,這首詩一唱三嘆,曲折反覆,用情真切,都為後世所稱道。這首詩中主人公的淚下漣漣與知音難覓,孤獨無處訴說在後世的詩作中,常常得到體現。曹植「慷慨對嘉賓,悽愴內傷悲」是這種無言的孤獨;向秀「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也是同樣的悲哀。此外還有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外姜夔《聲聲慢》之「黍離之悲」,都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延續。
孤獨深藏於人的內心,隨著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更加難以為外人道,這種人人都有的孤獨,讓人多麼惆悵。
你的生命中,可曾有知你的那顆心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