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包容萬象,即可言志抒懷,又能寫景抒情。而學習和鑑賞古詩詞,也能增進個人素養和底蘊,提高自己的審美和表達能力。
吟誦盛唐的詩篇,可以感受曠古難見的繁華,即使無法出口成章,作文也無須苦思冥想;朗誦精彩的宋詞,即使背起行囊四處流浪,也不覺得孤獨和惆悵。
人們喜歡詩仙的乘風破浪,欣賞杜牧的風流倜儻,但也同情李商隱的愁多夜長,更讚美詩聖的飽經滄桑。杜甫一生顛沛流離、貧困交加,但是好在他有詩歌相伴。
無論多麼艱難,也不管如何坎坷,只要吟起詩來,他就忘記了傷痛和悲涼。下面分享杜甫的不朽之作,開篇就悲壯雄渾,最後兩句更是貫穿古今。
閣夜
唐代: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安史之亂,讓大唐的無數子民背井離鄉、四處漂泊。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杜甫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肩無扛柴之骨。為了一家老小的安危與生計,他也不得不也加入這浩浩蕩蕩的流浪大軍。
唐大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當時李白已離世,而曾經資助過他的嚴武也不幸撒手人寰。此時諸侯割據、戰火不熄、詩人心情煩悶,茶飯不思。傍晚時分,他走出戶外,看見一片荒涼景象,詩人感懷頗多,便寫下了這首詩。
開篇就點出時間、地點和天氣狀況,也抒寫了一種悲壯的氣氛。山城荒僻、歲暮日短,角聲悽厲、星搖影動。作者心情悲愁,又處悲涼之境,所以所見景物也都透出一份悽涼。
「短景、寒宵」,傳達了歲暮寒冬的特點;一個「催」字,也彰顯了詩人感受到天涯淪落、歲月匆匆的濃重愁情。
接下來承接首聯,作者由傍晚時分寫到五更黎明,說明詩人徹夜難眠,心潮起伏。同時又由地面的三峽,寫到天宇的星河,詩聖的筆墨不僅不受時空限制,而且還讓天地震撼。
「聲悲壯、影動搖」,這是作者從內心發出的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又字字很悲,令人不忍卒讀。對於同時代的其他詩人,也許正在吟誦青山綠水,歌詠詩酒琴劍,可是詩聖卻難忘社稷安危,心繫百姓疾苦。雖然他只是一介布衣,位卑言輕。
頸聯具體描寫動亂年代百姓們遭遇的痛苦,野哭千家、夷歌數處,似乎有些誇張,文學的語言雖然不是寫實,卻比真實再現更具感染力。作者音調鏗鏘、鍊字講究,句句都打動讀者,令人產生共鳴。
最後杜甫又思緒飛揚,貫穿古今。他極目遠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廟依然靜靜矗立,東南的白帝廟也巋然不動,可是時光荏苒、歲月滄桑,詩人不得不感慨,人事與音書只好隨它寂寥。
縱覽杜甫的這首七律,情感真摯,鍊字講究,更抒寫了悲涼的意境,不愧被後世評為七律中的鼻祖,堪為不朽之作。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仕途受阻後,就隱居山林,杜甫卻自始至終不願違背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從而也成就了詩聖這個偉大稱號。
再細味「終黃土、漫寂寥」的並舉,更令人有一種深深的窒息之感。當年的劉皇叔可謂叱吒風雲,諸葛亮也是神通廣大,不僅讓曹魏不敢小覷,也讓後世欽佩不已。可是正如莊子所言,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誰曾見萬世永恆,卻只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