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律,悲壯動人,三四句冠絕古今

2021-01-09 謝小樓

杜甫善於以壯景寫哀情,常在壯麗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極為悲慨的感情,讀來很是動人。他在夔州時寫的一首《閣夜》,便是這樣一首詩。

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這首《閣夜》,寫於大曆元年(766)年,當時杜甫已經五十五歲,寓居夔州西閣。閣夜就是西閣的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陰陽:指日月。短景:冬天白天很短,所以日落月升像催促著白天匆匆而過。

天涯:指夔州。杜甫是中原人,漂泊到夔州就像到了天涯。霽[jì]:雪後天晴。

首聯總寫閣中冬夜蕭森的景色。時值歲末,日短夜長,日月催著白日過去,身處天涯,霜雪初霽,夜裡感到分外寒冷。這一聯寫日夜交替,霜雪變化,營造出了籠罩全篇的動蕩蕭森的氣氛。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鼓角:更鼓和號角。《通典》卷一面四十九《兵二》:「軍城及野營行軍在外,日出日沒時撾[zhuā]鼓三通。三百三十三槌[chuí]為一通,鼓音止,角聲動,吹十二聲為一疊,角音止,鼓音動,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畢之。」五更鼓角:天將破曉。

身處西閣的杜甫為什麼能聽到軍營的鼓角呢?原來自從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劍南節度使嚴武去逝後,蜀中便起變亂,當年十月,兵馬使崔旰[hàn]領兵襲擊成都,繼承嚴武劍南節度使的郭英乂[yì]逃亡被殺,同時吐蕃持續侵擾蜀地。這悲壯的鼓角聲背後,是蜀地動亂的局勢。

三峽:指瞿[qú]塘峽、巫峽、西陵峽。西閣在瞿塘峽西口。星河:星辰和銀河。星影動搖也暗含著戰事之意。《史記·天官書》:「天一、槍、棓[bàng]、矛、盾動搖,角大,兵起。」

五更之時,軍營裡的鼓角聲傳來,顯得分外悲壯,天上的星辰銀河,仿佛也受到了鼓角的震撼,倒映在奔流的長江之中,動搖不定。

這一聯寫得尤為壯闊,讀來驚心動魄。清人吳見思《杜詩論文》卷四十中說:「三、四頂『寒宵』句。天霽則鼓角益響,而又在五更之時,故聲悲壯。天霽則星辰益朗,而又映三峽之水故影動搖也。」張性《杜律演義·後集》中說:「二句雄渾瀏亮,冠絕古今。」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千家:一作「幾家」。

夷歌:西南少數民族統稱西南夷,夷歌卻少數民族的歌。

曠野中傳來無數哭聲,哭聲裡含著對戰爭的控訴,同時,隱隱還有數處夷歌,從漁人和樵夫的口中傳來。

這一聯,將「野哭」跟「夷歌」對在一起,極有藝術感染力。一方面,在野哭中,還有夷歌,說明有人已經習慣了戰爭,戰爭連年不斷,但生活還得繼續,所以就不妨唱唱夷歌;另一方面,野哭是顯示戰爭的殘酷性,夷歌則是安寧生活的象徵,在同一時刻聽到這兩種聲音,定然感慨萬千。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臥龍:即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王莽新朝末年,漢宗室劉玄復漢,年號更始。公孫述也憑藉蜀地險要,起兵割據,稱白帝。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夔州東南有白帝廟。

人事:指好友交遊。其時杜甫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開、高適都已經死去。音書:指親朋間的音信。漫寂寥:任憑寂寞凋零。

尾聯是說,像諸葛亮公孫述那樣的人,最終也化為一抔[póu]黃土,我也任憑音書寂寞好友凋零吧!

杜甫的這首《閣夜》,在悲壯的情境中蘊含著詩人對家國、時代的深深憂慮和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索,立意精深,用語壯闊,故能悲慨動人。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97:杜甫《閣夜》

相關焦點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詩人杜甫在這其中,李白的長詩、杜甫的七律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那麼說起杜甫的詩,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會陌生,他的很多詩作,不僅收錄在了些經典的詩集裡,同時也被收錄進了課本裡,一些比較經典的詩作,即使是連小學生,也是能夠通篇背誦。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律,那便是他的《蜀相》,這也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而且這首詩杜甫表達出了自己對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才智品德的肯定,同時又感慨了他功業未遂的遺憾,杜甫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深情,讀來更是讓人讚嘆不已。《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杜甫的不朽之作,開篇就悲壯雄渾,最後兩句更是貫穿古今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貧困交加,但是好在他有詩歌相伴。無論多麼艱難,也不管如何坎坷,只要吟起詩來,他就忘記了傷痛和悲涼。下面分享杜甫的不朽之作,開篇就悲壯雄渾,最後兩句更是貫穿古今。閣夜唐代:杜甫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 凍死街頭的乞丐,留下一首遺詩,可謂冠絕天下之作
    清朝時還有一首民謠描述他們的生活:月色冷冷雪光寒,早起拾糞四更天。肩挎糞箕手提鏟,拾得豬糞冰蛋蛋。可見,他們的工作是很辛苦勞累的。這位老人手持拾糞叉,步履蹣跚地四處張望。突然,他在官道溝轍裡發現了一個人。
  • 杜甫十首最經典的七言律詩,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詩聖」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在詩歌藝術上的成就,至今無人能及。杜甫的各體詩歌中,又以七律成就最高,今天小樓就輯錄十首杜甫最為經典的七言律詩,與大家一同賞析。 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言律詩,第二聯妙絕古今
    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甚至都可以不用加「之一」二字,他的七言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在他的詩中,可以享受到無比精妙的練字用詞、篇章結構、對仗格律的藝術。今天,小樓推薦杜甫一首非常經典的七言律詩《登樓》,並重點賞析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動古今」。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杜甫一首經典的七律,其中廣為稱頌的兩句,在今天看來「太汙了」
    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為重要的詩人之一,他和李白同為唐詩的兩座巔峰,雖然他是李白的小迷弟,但是杜甫在詩歌上的成就,與李白不相上下。後人總喜歡將杜甫和李白放在一起比較一番,其實他們二人的詩風大相逕庭,很難有一個標準去評判他們二人的優劣。
  • 杜甫最經典的懷古詩之一,歷久不衰,被譽為:悲壯雄勁、七律正宗
    在所有的詩人中,詩聖杜甫絕對是最推崇諸葛亮的人物之一。杜甫一生,寫下了十幾首關於諸葛亮的詩篇,比如《八陣圖》、《詠懷古蹟五首》等,都表現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拜之情,而在這些詩作中,最為經典和著名的,便是下面這首《蜀相》,甚至在所有吟詠諸葛亮的詩歌中,也稱得上是絕唱,《歷代詩評註讀本》中評價這首詩為:「悲壯雄勁,此為七律正宗」。
  • 杜甫晚年寫下一首千古絕唱,讓人讀後忍不住落淚!
    杜甫去世的幾年前,含淚離開親手在成都建造的草堂,來到夔州之地,那時的他過得也不太好。有一天,杜甫獨自外出散心,百感交集的他寫下一首千古絕唱,讓人讀後忍不住落淚。古人喜歡登高望遠,從而產生懷古的傷感,杜甫也未能免俗,他去的地方是白帝城外的高臺,所以直接以《登高》為題作詩。●全詩共八句,前四句屬於寫景,感受著秋風的悲涼,又聽到哀轉久絕的猿聲,望著清澈見底的水面上,鳥兒在追逐嬉戲,形成鮮明對比。
  • 史上最難超越的一首詩,被封為「七律之冠」,今天才讀懂它的含義
    唐朝的李白、王維等詩人的七律詩,很多地方都存在重字之誤。而到了中唐時期,杜甫重新開闢了律詩的新天地,很多經典的七言律詩一時間風靡了整個唐朝。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代表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七律詩,這首詩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深受後人的讚揚,並且被譽為我國歷史上的「七律之冠」。這首詩完美地詮釋了「七律」的要求,可謂是教科書級別的詩作。不但詩句句押韻,而且直到今天才讀懂了它的含義。
  • 《將進酒》:李白最狂放的一首詩,無人之境,經典名句,震撼古今
    不然,為何皇家的人都會親自去邀請李白為愛妃題詩呢,要說李白的這麼多的詩中,拿一首詩是最狂放的,那就是《將進酒》了。李白的這首詩,是在天寶年間的時候離開京城以後,周遊列國,他在路上遇見了很多的舊友,肯定也喝了很多的酒,寫下的。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短短4句寫盡無窮愁緒
    文/顧無【引觴漫談】杜甫與李白,到底誰更偉大?這是一個千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自宋朝開始,研究杜甫的人越來越多,可是提起詩人,永遠是李杜並提。律詩,體制森嚴,杜甫卻能在其中遊刃有餘的表達自己沉鬱頓挫的感情,在所有格律的束縛下自由的抒發情感,這已經是到了化境。這種境界因為其獨特的時代因素、個性因素,古今只有杜甫能夠做到。這樣的巔峰,也最終導致了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開始走下坡路,因為杜甫的境界已經到了盡頭,再也沒有發展了。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說到杜甫,第一印象是什麼呢?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呢?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感慨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還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詩人,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 杜甫的詩不可以英譯,勉強翻譯也會得不償失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宇文所安耗費八年時間,埋首翻譯中國唐朝大詩人杜甫存世的一千餘首詩歌,出版《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據說6卷3000多頁的書,重量達4公斤。這無疑是一項巨構,但成就總不免使人質疑,原因是中國詩歌,尤其是杜甫的,根本很難,甚至無法有效作其他語言的翻譯。
  • 《慶餘年》為什麼選杜甫這首詩?
    猛地一看,這首七律似乎沒什麼,即沒有李白的飄逸,也沒有白居易的通俗,只有老杜苦哈哈的形象。我們最熟悉的七律,是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多通俗。「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多有共鳴。所以《黃鶴樓》的地位,是「唐人七言律詩第一」。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
    在唐代,七律佳作頻出。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隱娘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呢?
  • 錢志熙解讀杜甫及唐詩的高峰
    杜甫在《秋興八首》組詩中,將感慨時事、俯仰身世的寫實精神,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與典雅高華相結合,形成一種壯麗濃厚、高華沉實的藝術風格。《秋興八首》,是杜甫的高峰,也是唐詩的高峰。今日微信內容摘錄自北京大學中文系錢志熙教授的新著《唐詩近體源流》。
  • 杜甫最「無意為詩」的七律,50歲寫出經典唐詩,看似平淡句句有味
    公元761年,50歲的杜甫終於落腳成都。經歷了多年的顛沛流離,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活。他在這裡安頓下來,那一顆漂泊的身心在這裡也得到了暫時的休整。也就是在這一段時期,他終於恢復了平淡的生活。詩歌當中沒有了那種心繫天下的詩句,也沒有了那些哀嘆自己命運不濟的感慨。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今天咱們再來欣賞一首冷門的催淚唐詩——邊塞派詩人高適晚年最動人的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寄杜二拾遺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全詩共分三節,四句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