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174《蜀相》(杜甫)

2021-03-05 世紀錢幣

詩三百首

【第六卷:七言律

91.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註解】

選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國時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錦官城:現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別名。

森森:樹木茂盛繁密的樣子。

自:空。

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顧:拜訪,探望。

頻煩:頻繁叨擾。頻:頻繁;煩:煩擾。

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

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開濟:開,開創。濟,扶助、救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

 

【韻譯】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

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

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

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評析】

  《蜀相》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詩。作者借遊覽古蹟,稱頌蜀漢丞相諸葛亮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裡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寫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報國,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律詩由「起」、「頷」、「頸」、「結」四聯組成。這首詩的「起聯」兩句一問一答,貌似平常,實則不然。這裡,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其間一個「尋」字妙筆天成,使得一問一答兩相連屬,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與諸葛亮雖不同世卻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後面的讚頌、痛惜之辭預為伏筆,使得全詩和諧統一,首尾相銜。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杜老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杜甫的這首《蜀相》的開頭,可以說是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詩人善用賦筆而又切忌平直的特點。

  如果說,「起聯」兩句還是從總領通篇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概括敘寫的話,那麼,「頷聯」兩句則進而把「鏡頭」轉向武侯祠廟周圍景物的細部。「映階碧草」、「隔葉黃鵬」仿佛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強調「好音」之悅耳。然而,詩人用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物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誘人的,可是,丞相祠廟卻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無人跡,只有詩人形隻影單而來,孤寂傷懷而返。難道說,武侯已經被世人遺忘了嗎?不難看出,在「頷聯」兩句裡,詩人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詩行中寓靜於動,寄情於景,婉轉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悲愴傷懷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實現統一的情緒。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於外而遠且大」(謝榛《四溟詩話》)。

  「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洩,以高度凝鍊、警策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公元207年,同他商討天下大計。出山後,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劉備死後,他又匡濟危難,扶佐後主劉禪。這就是所謂「兩朝開濟」。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當然,藝術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學的、歷史的評價相提並論的。但是,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讀者不僅可以了解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夠感知詩人對他的欽羨仰慕之情。這一聯與前一聯一樣,屬對工致,沉鬱頓挫。遣辭雖不藻麗,卻行文壯闊,瀟灑飄逸,可與詩人另一首寫諸葛亮的詩《八陣圖》中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二句聯璧生輝。

   假若詩意僅此而已,或許還難以收到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和取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貴有眼」。「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蜀相》的「詩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已經超出一般的憑弔和拜謁之辭。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與魏軍相持百餘日後,於當年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經歷雖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個人的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為如此。詩人落筆沉摯,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淚。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習慣於用這警句一般的詩行對齎志而歿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與同情是不無道理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裡,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鍊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賞析】

  古代詩歌跟古代散文一樣,很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所謂「起承轉收,一法也」。《蜀相》這首詩的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 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這首詩的另一個寫作特點是:成功地寫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準確地攝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階的春草和隔葉的黃鸝這些最能表現典型環境特徵的景物,用來烘託一種寂靜、肅穆的氛圍,藉以表達在這種氛圍中詩人所產生的憑弔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詩句還具有非凡的概括力,這突出地表現在第五、六句對諸葛亮的為人和一生功業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萬丈高,就中詩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詩的確取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後的詩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詩對仗工妥,用字精當,聲音和諧。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樣,「晚節漸於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律詩的這些長處,讀者在細讀《蜀相》這首詩時,是能夠領悟得出的。

  這首詩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時,為追懷諸葛亮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真切。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讚美和惋惜之情。這兩句蒼涼悲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每逢國家動蕩之秋或偏安之時,總有一些詩人們將諸葛亮形諸筆墨,通過熱切地呼喚英靈來寄寓自己希望當代英豪站出來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弔,寫作此詩,自然不單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的。讀著這首詩,讀者腦際浮現的,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嘆息哭泣的熒熒淚光。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它的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但表現手法卻頗有奇特之處。它既不直言直抒,也不婉轉託意,而是採取前半描寫景物,後半純乎用事與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線索開啟出對於憑弔對象的精當評論,從中自然透發出詩人滿腔的激情。

  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於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聯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次聯二句,寫祠廟荒涼之景,「自」「空」兩個虛字是此聯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出英雄長逝,遺蹟荒落;二是惋惜連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不會憑弔那位偉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嘆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後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後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宋代以後,有不少詩話家不主張詩中發議論,認為詩以不犯本位為高,議論便落言筌,不是詩的本色。明清有些論者,甚且以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內的許多名篇是「純乎議論」之作。這些評論並不恰當。詩既然要表達作者喜怒哀樂之情,就免不了有時要議論,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議論,而在於議論得好不好,有沒有分寸,是否有助於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

  此詩後半的四句議論,就是可為後世詩人效法的成功範例。首先,這段議論從生動的寫景中自然地引發出來,絲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飽含情韻。既切合吟詠對象的形象內涵,又帶著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強烈感情,它精闢而凝鍊,將全篇的主題思想升華了。其次,議論中用的就是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們具有極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維,能夠喚起讀者對於渚葛亮一生的聯想。「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 白帝託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跡。這與一般抽象議論絕然不同,是既能寄託作者感情、又能啟發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從全詩抒情層次來講。「天下計」推崇其匡時雄略,「老臣心」讚揚其報國忠忱。老杜本人的憂國之心也隱隱然寄託其中。有這兩句的沉摯悲壯,末聯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語,才顯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的首領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可見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是如何歷久不衰了。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759年(乾元二年),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版權聲明:【世紀錢幣】尊重原創,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


  【每日一幣】(之104)        
中秋紀念鈔(單張)


客服電話:158-158-00008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杜甫 · 蜀相
    胡婷婷唱古文:杜甫·蜀相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楊雨簡短點評)杜甫:蜀相(康震簡短點評)蜀相(嘯天說詩)蜀相杜甫·七言律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就在錦官城外那幽森的翠柏叢中。
  • 唐詩鑑賞:杜甫·蜀相
    查看往期全部內容,請點擊上面藍色字「品聽經典」關注、訂閱蜀相杜甫·七言律詩丞相祠堂何處尋,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 唐詩三百首 | 蜀相
    作品簡介】  《蜀相》由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遊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 【註解】1.蜀相:三國時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2.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 蒙曼:杜甫《蜀相》
    三國英雄有人尊曹,有人尊劉,有人愛周郎,有人敬關公,但是杜甫是獨尊諸葛亮的,為諸葛亮寫過將近二十首詩。特別是「安史之亂」中,杜甫流寓成都,踏入蜀漢故地,親瞻諸葛武侯的遺澤,親睹諸葛武侯的廟貌,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更如滔滔江水,一發不收,這首《蜀相》正是杜甫初入成都時期的作品。那先看題目吧,「蜀相」顧名思義就是蜀漢丞相。
  • 唐詩三百首| 175杜甫《蜀相》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
  • 古詩詞賞析——杜甫《蜀相》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裡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
  • 《蜀相》杜甫 |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杜甫的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解讀詩詞 | 杜甫《蜀相》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
  •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妙在這一個字
    前言老街碰到了這個問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何理解杜甫《蜀相》?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賞析
    蜀相唐代:杜甫
  • 優才好心情課堂 |丞相祠堂何處尋 蜀相 唐代:杜甫| 天氣與心情 NO.458
    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朝的詩人可謂是多如牛毛,而且這些詩人大部分人的作品,也都流傳了下來,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李白和杜甫,兩個人對唐詩,可以說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被後世稱為「詩仙」,另一個則是被稱為「詩聖」,僅僅是從這一點便足以看出兩個對於唐詩的貢獻,而且他們兩人無論是七絕、五言,還是七律,那都是信手拈來
  • 杜甫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因為安史之亂,杜甫逃難到成都,在浣花溪畔定居之後,於第二年的春天,探訪了城西北的諸葛武侯祠,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詠史懷古詩。此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
  • 《資治通鑑》智慧精髓,讓李白消失無影,卻讓杜甫金句出名
    謂之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文學符號的時代標籤,寓意著當時文學之風尚,也讓時代頂尖大家聲名鵲起。《唐詩三百首》幾乎是每個孩子少兒時代的必讀書籍。(諸葛亮)《資治通鑑》中引用了一句杜甫詩詞「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出自杜甫唐詩《蜀相》
  • 【詩詞天地】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蜀相》
    同學們,今天我們就通過杜甫的這首《蜀相》,來了解諸葛亮這位三國名臣吧!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2015年12月10日14:0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絕句
    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杜甫的《絕句》,一起來欣賞吧。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蜀相
    蜀相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 唐詩鑑賞:杜甫 · 贈衛八處士
    閒話唐詩三百首:杜甫 · 贈衛八處士(上)閒話唐詩三百首:杜甫 · 贈衛八處士(下)贈衛八處士杜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世間上的摯友真難得相見,好比此起彼落的參星與商星這兩個星宿。✦衛八處士,名字和生平事跡已不可考。處士,指隱居不仕的人;八,是處士的排行。
  • 杜甫對李白很是敬仰,但這首送給他的唐詩用到的卻不是什麼好詞
    我們之前讀那些精彩的唐詩,就會發現李白和杜甫他們兩個人的交情是很深的。而且李白相對杜甫而言,仕途更加成功,詩詞的名氣也更大,而且還要年長上幾歲。所以杜甫對於李白是很有幾份敬仰之情的。兩個人也有不少的詩詞作品相互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