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蜀相》由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遊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
【註解】
1.蜀相:三國時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
2.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3.錦官城:現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別名。森森:樹木茂盛繁密的樣子。
3.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顧:拜訪,探望。頻煩:頻繁叨擾。
4.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濟:開,開創;濟,扶助、救濟。
5.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
【韻譯】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評析】
律詩由「起」、「頷」、「頸」、「結」四聯組成。這首詩的「起聯」兩句一問一答,貌似平常,實則不然。這裡,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其間一個「尋」字妙筆天成,使得一問一答兩相連屬,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與諸葛亮雖不同世卻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後面的讚頌、痛惜之辭預為伏筆,使得全詩和諧統一,首尾相銜。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杜老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杜甫的這首《蜀相》的開頭,可以說是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詩人善用賦筆而又切忌平直的特點。
如果說,「起聯」兩句還是從總領通篇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概括敘寫的話,那麼,「頷聯」兩句則進而把「鏡頭」轉向武侯祠廟周圍景物的細部。「映階碧草」、「隔葉黃鵬」仿佛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強調「好音」之悅耳。然而,詩人用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物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誘人的,可是,丞相祠廟卻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無人跡,只有詩人形隻影單而來,孤寂傷懷而返。難道說,武侯已經被世人遺忘了嗎?不難看出,在「頷聯」兩句裡,詩人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詩行中寓靜於動,寄情於景,婉轉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悲愴傷懷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實現統一的情緒。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於外而遠且大」(謝榛《四溟詩話》)。
「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洩,以高度凝鍊、警策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公元207年,同他商討天下大計。出山後,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劉備死後,他又匡濟危難,扶佐後主劉禪。這就是所謂「兩朝開濟」。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當然,藝術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學的、歷史的評價相提並論的。但是,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讀者不僅可以了解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夠感知詩人對他的欽羨仰慕之情。這一聯與前一聯一樣,屬對工致,沉鬱頓挫。遣辭雖不藻麗,卻行文壯闊,瀟灑飄逸,可與詩人另一首寫諸葛亮的詩《八陣圖》中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二句聯璧生輝。
假若詩意僅此而已,或許還難以收到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和取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貴有眼」。「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蜀相》的「詩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已經超出一般的憑弔和拜謁之辭。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與魏軍相持百餘日後,於當年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經歷雖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個人的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為如此。詩人落筆沉摯,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淚。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習慣於用這警句一般的詩行對齎志而歿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與同情是不無道理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裡,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鍊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