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22 晨之論史

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也會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湊」等等。還有人說這句話前面說「不會吟詩」,後面說「也會吟」,前後矛盾有語病。

那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了解「吟詩」二字的含義。

第一,吟誦詩歌。吟誦詩歌就是既有節奏有韻調地誦讀詩歌,它是吟詩最常見的意思。如茅盾 《子夜》九:「吟詩的 杜也看見了,放下筷子,站起來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來他們斜對面座位上的一個有八字鬍的中年人正在搖頭擺腦地吟詩。」古裝劇中常可見到舊時蒙童讀書那種搖頭晃腦的姿態和故意拖長聲調的作法。

語言是有聲的藝術,朗讀和默讀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對古典詩歌加強誦讀,讀出節奏和感情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詩歌。所以誦讀歷來是古詩文學習中所強調的方法。《莊子·德充符》云:「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第二,創作詩歌。吟詩也有作詩的意思,如 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蘇軾以吟詩下吏》:「 蘇軾 以吟詩有,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代杜濬 《一杯嘆》詩:「坐使吟詩作賦興索然,眼見斯文從此廢。」吟詩的這個意思今人不多見,但它在古代是很常見的,如吟懷(作詩的情懷)、吟諷(作詩諷刺)等。

此外,「吟」字還有多個單項。如「痛苦時發出的聲音」(元·戴侗《六書故·卷一一·吟》:「痛為呻吟」《戰國策·楚策》:晝吟宵哭。)、「嘆息」(《戰國策·楚策一》:「雀立不轉,晝吟宵哭」)、「啼叫、鳴叫」(《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肅而長吟」《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二》:「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口吃、話說不清楚」(《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傳》:「為人鳶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推敲字句」(盧延讓《苦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等。

那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中涉及的「吟詩」究竟是哪個意項呢?很顯然,這裡的「吟詩」應該是作詩的的意思。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吟誦對古人來說是一種較低的能力。

今人學習多「看」書,古人學習多「讀」書。「讀」即要出聲,古代蒙學起步就要求誦讀,雖然一開始不一定能誦讀的很好,如讀出節奏語氣等。但是,將《唐詩三百首》讀熟後,應該古詩學習達到一定的水平了。因為《唐詩三百首》不全是簡單的詩,還有不少比較長的「歌行體」的詩。如王維的《桃源行》32句,韓愈的七言古詩《石鼓文》66句,都是較難的作品。這麼多東西學完,只達到一個會「吟誦」的水平,就好像是高中畢業只學會了拼音,簡直是在開玩笑!

第二,作詩更有廣告或宣傳效應。

居士給《唐詩三百首》作序是要提高這本書的銷量,所以無論是廣告或是宣傳一定要提一個比較好的能力來做宣傳效應。比起誦讀詩歌來說,會創作詩歌顯得更實用,更有廣告效應。所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句話肯定是在說創作詩歌的事,也就是說把這本書讀完後,原來不會寫詩的人也會寫詩了。

當然,要說將《唐詩三百首》讀熟就會寫詩,這麼說也未免有誇大之嫌,這正如古人所說「多讀多寫文自工」,要寫好詩歌除了熟讀經典之外還有其它要素,如寫作訓練、深入生活、提高修養等等。但是出於廣告目的,不可能這樣面面俱到的宣講的。

綜上所述,古人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它的意思應該是說,讀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強語感,逐步理解詩歌的內容,掌握詩歌的語言規律,從而自己也就會寫詩了。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無疑會有很大的裨益。讀熟優秀作品,自然就會提高寫作水平。

所謂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夠背誦。這是前人學習古詩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誦讀必須讀準字音、讀清句讀(dòu)(不讀破句)、讀出語氣。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竟然是一本武功秘籍?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bǐ)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這個人肯定了《千家詩》的一個優點,即「易於成誦」,好讀、好背、沒有生僻字。但是,缺點一大堆。首先選詩太過隨便!
  •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詩,你知道是哪首嗎?
    來源 | 詩詞世界(shicishijie)《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
  • 蔣介石一生愛讀《唐詩三百首》,他寫的詩水平又如何呢
    隨遺體入殮的物事除了他生平珍愛的採玉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國光勳章之外,就是他日常手不釋卷的四本書:《三民主義》《唐詩三百首》《聖經》《荒漠甘泉》。蔣介石喜歡翻閱《唐詩三百首》,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老話來分析,他一定也吟得一手好詩了。為何鮮見蔣介石詩作流傳呢?原來,蔣介石寫的詩並不是給世人看的,而是寫在日記中的。那麼,蔣介石的詩作水平到底如何呢?
  • 嚴從懷|無情歲月催人老 樂把詩心獻後生(寫詩感吟三)
    熟讀唐詩三百首,晝思夜想作詩囚。二三更拜讀聖賢書,冷月寒窗不覺孤。吾伴墨香香醉我,痴迷詩賦下功夫。三朝朝暮暮抱詩吟,書屋尋金夙夜勤。樂在南山追日月,不分四季苦耕耘。四心似蓮花不染塵,平生只愛把詩吟。古稀也作騷人夢,樂伴孤燈酌韻文。
  • 劉濤參加的真人秀裡的小孩子會背唐詩三百首,卻並不知道詩的意思
    大家一起上課,老師教大家背詩,貝貝一開始就說自己會被唐詩三百首,大家都覺得她很棒,老師就讓她先背一首來聽一下。貝貝很流利地把杜甫的《絕句》背了出來,看著她一句一句地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真的很讓電視機前的叔叔阿姨們羨慕,都覺得果然是別人家的孩子。
  • 唐詩宋詞裡的喜怒哀樂
    唐詩宋詞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再學習。說實話,我很喜歡詩詞,只恨自己不會做。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看來我是太懶了,若肯下功夫苦讀怕不會吟?《唐之韻》講唐詩,也講作者,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商隱、白居易、孟浩然等等。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繁榮的王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巔峰狀態。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聞一多我們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唐朝流傳下來5萬多首詩歌,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後人整理了許多唐詩精選本,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風行海內外,與《詩三百》並駕齊驅,成為今人最珍視的文化遺傳。「三百首」只是個概數,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有310首詩。
  • 唐詩三百首腦子有病?
    唐詩三百首腦子有病?這要從沒腦子很笨學不會法術的琵琶樂器靈—樂五音喚醒唐詩三百首說起。為了躲避惡人追捕,隨著自己內心的感受,來到荒山的樂五音。迷失方向的樂五音一直在徘徊著,自己都未曾意識到自己的額頭印記發著光。
  • 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太少了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
    說到《唐詩三百首》,幾乎無人不知,連三歲小孩子都能背誦。 上學的時候,誰沒有為那些背不完的唐詩而頭疼呢? 年歲漸長,才漸漸讀完唐詩,才知道這本書的難得。
  • 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精選唐詩中的美名,韻秀美好!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長時間被詩詞薰陶,怎麼能不受詩詞的影響呢?很多家長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從小讓寶寶熟讀唐詩、宋詞的佳作,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希望寶寶長大以後漂亮有涵養。在這裡江南易林想要說的是,唐詩中千古絕句很多,不妨為孩子取一個出自唐詩、寓意豐富、如詩如畫的好名字。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的「美人」究竟指的是誰?
    中國文壇浩如煙海、眾星璀璨,從古至今,從不乏懷才不遇、恬淡超脫的文人巨匠,"嶺南第一人"張九齡便是其中的一位,至今他的「草森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仍是千古絕唱,那麼詩中的「美人」究竟什麼意思呢?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廣東韶關人,著名詩人,一代名相。
  • 唐詩三百首|過故人莊
    【作品簡介】  《過故人莊》由孟浩然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過故人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閒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 99首唐詩,99種情思
    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有記載的詩人兩千三百多位,詩作近五萬多首。其中更誕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許多名垂後世的大詩人。唐詩如一碗醇酒,氣韻甘香,回味無窮;又如一段絕美的音樂,繞梁三日,餘音不絕。
  • 《詩詞格律》:熟讀唐詩三百首,又會作詩填詞又會吟
    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有以下四個特點: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兩句之中,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每篇必須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①押韻: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詩韻共有106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
  • 唐詩三百首丨313杜秋娘《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完)
    這是一首唐詩,在大唐,一流詩人詩作就像群星閃爍,熠耀爭輝。可是即便在繁星滿空的詩壇,這首《金縷衣》還是顯得那麼光彩照人。首先,它是《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是張九齡的《感遇》詩。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一代名相,玄宗一代共34位宰相,張九齡最有影響力。
  • 唐詩三百首 朗誦大全集7CD音頻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 唐詩三百首 | 新嫁娘
    不知婆婆什麼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⑴三日:古代風俗,新媳婦婚後三日須下廚房做飯菜。⑵羹:泛指做成濃的菜餚。⑶「未諳」句:意思是還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諳: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⑷遣:讓。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稱小姑子。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詩歌作為唐代的主要文學形式,至今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五萬多首。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書讀的遍數多了,書中的意思就能夠理解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是,讀書也不能靠死記硬背。書讀百遍是一種讀書的態度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對於讀書態度的一種倡導,告訴人們當讀一本書不能理解它的意思的時候,就反覆地、不厭其煩地多讀幾遍。
  • 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系列||在獄詠蟬
    意思是,秋天蟬聲不斷,引起了身陷囹圄的詩人的無限愁思。詩人觸景生情,情因景生。情感從何而來,是因聞見了蟬聲。該詩用起興對起開篇,將蟬聲與愁思對舉,兩相映照,下筆自然,工穩端莊。即是詠物,物必在先。首句詠蟬,次句寫己。詠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載:「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