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蔣介石先生因病去世。遵其遺囑,大厝時身著長袍馬褂,遺體上覆蓋著青天白日旗。隨遺體入殮的物事除了他生平珍愛的採玉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國光勳章之外,就是他日常手不釋卷的四本書:《三民主義》《唐詩三百首》《聖經》《荒漠甘泉》。
蔣介石喜歡翻閱《唐詩三百首》,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老話來分析,他一定也吟得一手好詩了。為何鮮見蔣介石詩作流傳呢?原來,蔣介石寫的詩並不是給世人看的,而是寫在日記中的。
那麼,蔣介石的詩作水平到底如何呢?
小編翻檢蔣公日記,摘錄詩二首,供大家點評。
其一: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這首詩是蔣介石留日期間(1907)所作,為什麼開篇就有「騰騰殺氣滿全球」之句呢?
原來,上世紀之初,世界流行恐怖主義,中國受此影響,也發生了許多恐怖襲擊事件。「娶妻當娶索菲婭,嫁夫要嫁馬志尼」,這二句是上世紀之初青年革命黨人最時髦的流行語。索菲婭是俄國激進學生,曾經策劃實施了暗殺沙皇;馬志尼是義大利燒炭黨人,著名的暴力革命論者。
當時,華夏大地上也是恐怖活動異常:革命黨贊成暗殺,認為此舉可以喚醒民眾。康有為密謀刺殺慈禧太后,日本人慫恿孫中山刺殺李鴻章,汪精衛密謀刺殺攝政五載灃……
留學日本的蔣介石不能不有所觸動,他作詩言志:東渡求學並不是為了萬裡覓封侯,而是肩負了光復神州的神聖使命。當時的蔣介石,名不見經傳,在日本也並非出類拔萃者,但其志向遠大,胸襟抱負更非尋常可比。
其二:親率三千子弟兵 ,鴟鴞未靖此東徵。
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涕淚橫。
作此詩時,蔣介石剛剛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八個月。蔣介石平 日為人嚴正、不苟言笑,推崇王陽明的理學,處處學習模仿曾國藩的治兵之道。詩作於東徵陳炯明的途中,蔣介石擔任總指揮,親率軍校教導團和學生軍的兩個團大約三千子弟兵前往迎擊叛軍。 因所乘機車發生故障,滯留在現今廣九線上的常平站 (在東莞東面), 道阻中途出師不利,蔣介石為排遣苦悶的心情,有感而發。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溫良恭儉讓,而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流血,蔣介石不懼為革命犧牲,並不擔心出師未捷身先死。蔣介石追隨孫中山革命,絕不是政治投機,而是一種自覺。
如果只是論詩的平平仄仄,蔣介石的詩實在稱不上高明。但其勝在直抒胸臆,自有一股磅礴大氣。蔣介石亦有自知之明, 知道作詩不是自己的長項,因此寫了也只是收錄在日記中,並沒有拿出來公諸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