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文化高度繁榮,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有像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樣的大咖,也有沈期、馬戴、皇甫冉等默默無聞的詩人,但毫無疑問,他們為唐代詩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清代的蘅塘退士編著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經過反覆篩選,最終選取了三百餘首唐詩,流傳千古。
今天,我們來看看《唐詩三百首》中「五言絕句第一」是誰的代表作。
這位詩人在整個唐代詩壇,尤其是盛唐時期,與「李白」、「杜甫」並稱為「盛唐三大詩人」,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後人尊稱他為「詩佛」。他就是王維。
那首「五絕第一」就是耳熟能詳的《鹿柴》。
全詩如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熟悉王維的朋友們肯定會發現,王維對於「空山」二字真是偏愛有加,如《山居秋暝》、《鳥鳴澗》中都有「空山」一詞,而《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
《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並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
《鹿柴》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儘管還不至於幽森枯寂。
這首詩正體現出詩人寫作風格。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
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
後人評價此作:
《唐詩箋要》:景到處有情,情到處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詰真五絕聖境。
《唐賢三昧集箋注》:五絕乃五古之短章,最難簡古渾妙。唐人此體,右丞可稱妙手。
《唐賢清雅集》:空而非空,宛而不宛,閒淡入妙。
《唐詩選注》:只四語,令人應接不暇。
《唐詩直解》:無言而有畫意,「復照」妙甚。
這首《鹿柴》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