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1—18章)張若虛 王績 王勃 賀知章 陳子昂

2021-01-18 古詩詞古史愛好者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超值金版)》結合市場上流行的各種選本,總結其豐富經驗,力求做到精練、準確,鑑賞深刻、透徹。每篇文字。融合古代意韻和現代視角,不空不繁,不澀不濫。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能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用一顆詩意的心去看待生活、體驗人生。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尤其是被譽為「中國古代詩歌巔峰」的唐詩,至今仍是傳統文化中所關注的焦點

目錄: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王績

第3章 盧照鄰

第4章 駱賓王

第5章 杜審言

第6章 蘇味道

第7章 王勃

第8章 楊炯

第9章 劉希夷

第10章 宋之問

第11章 沈佺期

第12章 郭震

第13章 陳子昂

第14章 賀知章

第15章 張若虛

第16章 張旭

第17章 張九齡

第18章 王之渙

第1章 前言

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裡,湧現出了大量詩歌名家,創造出了五萬首之多的唐詩。它已經成為了傳承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了解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古往今來,歷代人吟之誦之,和古人一起體味人生的喜怒哀樂,感悟生活哲理,議論時弊……唐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如浩瀚的海洋,有數不盡的精神、文化珍寶期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採擷。

目前,社會上有大量的唐詩編本,而其中衡唐退士的《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的唐詩選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為當時社會風俗和詩家清規的限制,以「溫柔敦厚」的中庸之道,來選擇詩文。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沒有入選如《石壕吏》、《賣炭翁》等等,為了惠顧廣大讀者,我們繼承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的精華,又參照多種唐詩編本,精選出了三百首唐詩,編成了這本唐詩大全集。目的在於為中學生、大學生、社會青年以及愛好唐詩的廣大讀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讀物,為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做出綿薄之力。

該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我們所選的詩都是為大家廣為傳誦的膾炙人口的佳作。如《靜夜思》(李白)、《遊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維)、《春曉》(孟浩然)、《石壕吏》(杜甫)、《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韻律和諧。其中的名言警句頗多,如「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滿城盡帶黃金甲」,「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

第二,所選詩的題材廣泛。有描寫自然景色的《望嶽》(杜甫)、《望廬山瀑布》(李白)、《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有表現田園生活的《過故人莊》(孟浩然);有寫送別友人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維)、《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有寫親情的《遊子吟》(孟郊),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兵車行》《石壕吏》(杜甫),……從邊塞風光到鄉野小景,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或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應有盡有。

第三,本書所選詩的詩人範圍比較廣泛。有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王維、岑參、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也有鮮有人知的王侯、僧侶、歌女等。如黃巢、秦韜玉等。

第四,選擇詩歌體裁全面。五言、七言的古詩、律詩和絕句以及樂府的名家代表作品均有收錄。如五言古詩中有杜甫《望嶽》、李白的樂府詩《將進酒》、王維的五律詩《山居秋暝》等等。

第五,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每首詩歌,我們在其後邊加上了非常詳細的注釋和優美、實用的賞析。注釋中包括有詞、字意思的解釋,詩中出現的典故故事等內容,力求使讀者更快更好地理解詩歌。我們在鑑賞詩歌的內容中,涉及部分詩歌句子的譯文和字、句運用起到的作用以及詩所表現的意境等等方面內容,信息含量大。同時,我們也給詩中的部分文字加上了注音,總之,我們以方便讀者為原則,儘可能地為大家欣賞詩歌提供幫助。

第五,本書精選了二百多幅名家畫作,圖文並茂,幫助讀者更好地領悟詩歌意境。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多家新作,得到了出版社和行內朋友的大力支持,在這裡致謝。

鑑於編者水平有限,見識孤陋,文章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疏漏,敬請大家諒解並積極批評指正。

第2章 王績

王績(585—644) 字號:字無功,號東皋子 籍貫:絳州(今屬山西)人。

作品風格:真率疏淺,質樸自然

個人簡介:隋末唐初時詩人也是一名醫生。15歲便遊歷長安(今西安),拜見當時的權貴大臣楊素,被時人稱為神仙童子。大業元年(605),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後改授揚州六合縣丞。因嗜酒誤事,被解職。唐武德八年(625)王績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他性情曠達,嗜酒如命,貞觀初期,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自求任太樂丞,後因焦氏夫婦相繼去世,王績棄官回鄉。他心念仕途,卻又難以顯赫發達,便歸隱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

他被後人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文風清逸樸素,扭轉了齊梁綺靡餘風,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存世,卷中《五鬥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後》等詩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

秋夜喜遇王處士

王績

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詩人厭倦官場的汙濁風氣,曾兩次歸隱。這首詩就描寫的是詩人隱居生活的情景。

從田園詩的發展上看,陶淵明的詩重點在寫意,王維的重在創造優美意境。王績的這首詩受到了陶淵明詩的影響,同時也可以說是王維田園詩的先聲。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野望》這首詩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山村傍晚的秋景,在安閒的氣氛中流露出了作者幾分惆悵、孤獨和抑鬱心情。

這首詩一改以往詩歌的浮華靡豔風氣,文筆樸素,文風質樸,讓人讀來如沐浴清風,沁人心脾,簡樸自然。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尾中間兩聯寫景,前後兩聯抒情言事,經過情──景──情的結構,深化了詩文的意思,這正符合律詩的章法。而在當時,律詩這種新的體裁還尚未定型,所以,這首詩是現存唐朝最早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第3章 盧照鄰

盧照鄰(約632-約695) 字號:字升之,自號幽憂子 籍貫:幽州範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作品風格:邏輯嚴密,詩文清峻

個人簡介:唐高宗、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少時師從曹憲、王義方學習經史,才學廣博。高宗永徽五年(654),任鄧王李裕府典籤,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離蜀後,身染風疾,居住太行山,因服丹藥中毒,導致手足殘疾。後遷至陽翟具茨山(今河南省禹縣北)下。因為長期受病痛折磨,自投穎水而死。

曾著《五悲文》以自明。有集二十卷,又有《幽憂子》三卷,會編詩二卷。

長安古意

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寶馬七香車③。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⑤。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⑦。

百尺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遊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蕭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帘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鬱金香。

片片行雲著蟬翼,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裡,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這首詩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盧照鄰的代表作品。從漢魏六朝開始,有許多通過寫洛陽、長安喧鬧奢華的場景,來表現富豪權貴浮華生活的作品,而盧照鄰在這首詩中採用傳統題材,通過描繪長安城的車馬、侍女、交通等現實生活場景,透視權貴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相互傾軋鬥爭的情況,諷喻了當世的奢靡黑暗的生活,同時也表現出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寥和悲憤,最後也揭示了世事變幻無常、榮華富貴難長久的生活哲理。

此詩為七言古體,用墨有重點,詳略恰當,結尾發人深思,詩文場景轉換自然且有節奏,雖有六朝鋪陳華豔餘風,但大體服從內容的需要,是一篇七古巨作。

胡應麟:「七言長體,極於此矣!」

第4章 駱賓王

駱賓王(約640—684以後) 字號:字務光 籍貫: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

作品風格:精工整煉

個人簡介:唐高宗、武后時著名詩人、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七歲作詩《詠鵝》,在當時被稱為「神童」。龍朔初,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官。後拜奉禮郎,為動臺詳正學士,因事被降職,從軍西域,戍守邊疆。後又入蜀平定蠻族叛亂。返京後,任武功主簿,後又入朝為侍御史。他被誣入獄,遇赦得釋,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後又棄官。徐敬業起兵討武,駱賓王為其寫討武檄文,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他的詩題材較為廣泛,因才高位卑,常常抒發激憤心情。他尤其擅長七言歌行,排比鋪陳、筆力雄健,其中《帝京篇》在當時被稱為絕唱。他的五律也有很多佳作。現有《駱賓王文集》存於世。

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時任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議論政事,觸忤了武后,被誣衊貪贓罪,含冤下獄,當時他只有三十多歲。這年秋天,他在獄中聽到蟬鳴有感而發,寫作這首詩,表達自己心含冤屈,無處申訴的愁悶。

整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詠物抒懷,感情充沛,人和物在這首詩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渾然天成。用典自然、恰當。

《唐宋詩舉要》云:「以蟬自喻,語意沉至。」

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時任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諷諫,觸怒了武后,不久,便被誣入獄。儀鳳四年(679),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這年冬季,他奔走幽燕地區,投身軍幕,以報效國家。這首詩大概就寫在這個時期,詩人在此詩中借詠史來喻今,描述自己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表達詩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感慨自己不能一展抱負苦悶。別友人的地方,在這裡詩人很自然地想起了曾經發生過的重要歷史事件,戰國末年,燕太子丹復仇,派荊軻去刺殺秦王,燕太子丹、高漸離和宋意都身著白衣在易水河畔送別荊軻,荊軻在易水河邊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壯士發衝冠」描述的是當時荊軻壯士不惜用生命報效國家的悲壯,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英雄荊軻的欽佩之情。這本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但是詩人隻字未提送別時的悲傷、留戀而是直接寫曾經荊軻送別這一場景,可見,詩人內心充滿抑鬱,單刀直入主題,為之後的抒情做鋪墊。

《詩境淺說續編》評論:「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

第5章 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708) 字號:字必簡 籍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後遷居鞏縣(今屬河南)。

作品風格:樸素自然

個人簡介:他是杜甫的祖父,高宗鹹亨元年(670)及進士第,曾任隰城尉、洛陽丞。武后聖曆元年(698),因事被貶為吉州司戶參軍,後又被武則天召用,任著作佐郎。中宗神龍元年(705),因攀附張易之而被流放嶺南,次年,被赦。後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

他曾和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全唐詩》僅存其詩一卷。

渡湘江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唐中宗時杜審言被流放到南方偏遠的峰州。他在渡湘江南下時,正是萬物復甦的春季,詩人觸景生情,悲從心來,寫下了這首詩。

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說,初唐七絕「初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惟杜審言《渡湘江》、《贈蘇綰》二首,結皆作對,而工致天然,風味可掬。」

第6章 蘇味道

蘇味道(648—705) 籍貫: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

作品風格:清麗挺秀,綺而不豔

個人簡介:蘇味道少有才華。20歲中進士,先為鹹陽尉,蘇味道受吏部侍郎裴行儉的賞識,並隨其兩次徵討突厥,任書記。武后時居相位多年。當時政局複雜,他為明哲保身處事模稜兩可,時人稱其為「蘇模稜」。後因攀附張易之兄弟,被中宗貶為眉州刺史並卒於任所,終年58歲。

其詩文多為應制之作,浮豔雍容。青年時與崔融、李嶠、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他推動了唐代律詩的發展。著有《蘇味道集》已佚,所作詩今存十六首,載於《全唐詩》。

正月十五日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據《唐兩京新記》和《大唐新語》所記載的,每年元宵節時,長安城裡都要三天的放花燈,夜間不戒嚴,這時看燈的人非常多,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快樂中。這首詩就是描寫的長安城裡元宵夜繁華熱鬧的景象。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把元宵夜裡的長安城寫得燦爛輝煌,盛況非凡,表現了當時人們安居樂業,一片祥和的境況。該詩文的字字句句中都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滿是節日的繁華。

第7章 王勃

王勃(650—676) 字號:字子安 籍貫: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

作品風格:清新流暢,質樸自然

個人簡介: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祖父是隋朝時學者王通,叔祖是唐朝詩人王績。自幼聰穎,好寫作詩賦,被當時人稱為神童。高宗乾封元年(666)科試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職。當年,又被沛王李賢徵招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為作《檄英王雞》,被高宗逐出王府。總章二年(669),王勃離開長安,遊歷蜀地。鹹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長安,第二年,王勃做了虢州(今河南省靈寶縣)參軍。不久,王勃因罪被判死刑,後又遇大赦得免一死。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被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在途徑洪州時,遇到滕王閣大宴,並在那裡寫出了《滕王閣序》這一名篇。第二年在去交趾渡海時,不幸溺水而亡,年僅二十七歲。

他是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著述很多,曾撰有《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等,但都已佚失。現存有《王子安集》,收錄有詩、賦、文、序等,詩文多為五律。王勃主張文學實用,他一改上官儀綺麗的詩作風格,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扭轉當時詩文綺靡風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山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這是一首旅愁的詩,大約作於詩人被廢斥後,遊歷蜀地這個時期。內容充滿了思念家鄉之情。

而王勃還有一首和這首極為相似的描寫遊子思鄉的詩,《羈春》:「客心千裡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裡,重見落花飛。」只不過這首詩寫的是在春季時羈旅愁思。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云:「寄興高遠,情景具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送別詩,也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作品。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也是一首離別詩,離別詩有惜別和壯別之分,而以惜別居多,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這首詩一改離別詩慣有的酸楚、傷感,而是用質樸自然的感情,奔放橫溢言辭,把離別寫得很真摯、曠達,讓人耳目一新,屬於壯別,高適的《別董大》(「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也和這首詩一樣是壯別詩。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了經典名句。

《批點唐音》云:讀此詩「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南下,前往南海交趾看望父親,在途徑洪州(今江西南昌)時,恰遇洪州都督在滕王閣的宴會,於是在滕王閣宴中作《滕王閣序》,而《滕王閣》詩是《滕王閣序》的結尾。

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評價說:「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閣》為冠。」

第8章 楊炯

楊炯(650-692) 籍貫: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

作品風格:文風雄健,有氣魄

個人簡介:高宗顯慶六年(661),楊炯被舉為神童,在上元三年(676)他考科舉及第被授予校書郎,年僅十一歲。永隆二年(681)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但因恃才傲物,武則天當政時的垂拱元年(685),楊炯被降為梓州司法參軍。如意元年(692)改任盈川縣令(今四川筠連縣),卒於任所。所以,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他是初唐四傑之一,擅長寫五律。和其他三傑一樣,主張詩文風格「雄健」、「骨氣」,反對齊梁時宮體詩的綺靡詩風。有詩文《楊盈川集》流傳於世。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根據《舊唐書·高宗紀》中記載,此詩記錄的是永隆二年(681),西北突厥部族進軍唐朝固原、慶陽一帶地區,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徵這一事件。描寫了一個年輕的讀書人從軍徵戰邊塞的整個過程。

《唐詩廣選》蔣正舒曰:「三四句實而不拙,五六句虛而不浮。」

第9章 劉希夷

劉希夷(約651-?) 字號:字延之,一作庭芝 籍貫: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人。

作品風格:清麗婉轉,多含感傷情調

個人簡介:上元二年(675)中進士,後據傳《代悲白頭翁》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其舅宋之問想要據為己有,劉希夷沒有答應,而被宋之問殺害,死時還不到三十歲。

他的詩作僅一卷共三十四首留存於世,閨情詩是他的代表作。

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詩。題目中的「代」意思是擬。題目又作《白頭吟》。屬《相和歌·楚調曲》,古辭裡寫的是一個被遺棄的女子表示對情人的決裂。而劉希夷雖擬古樂府,但他由女子的青春年華寫到白頭翁,慨嘆時間如白駒過隙、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精妙,語言婉轉優美,開創了一片全新的意境。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整首詩悲喜交織,跌宕起伏,並且詩人靈活運用對比、用典和對偶多種手段,敘議結合,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情。

孫季良編選《正聲集》,「以劉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

第10章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0至656—712至713間) 字號:字延清 籍貫: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作品風格:清新樸易,感情真摯

個人簡介: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歷任洛州(今河南洛陽東北)參軍、尚書監丞、司禮主簿等職,唐中宗執政後,因他攀附張易之,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後又任鴻臚主簿、考功員外郎,後被太平公主誣衊,於景龍三年(709)被貶為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景雲元年(710),他又被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先天元年(712),宋之問被唐玄宗賜死。

宋之問多寫的是對朝廷歌功頌德、阿諛奉承的靡麗詩文。但經歷了仕途沉浮之後,他也曾寫就了一些好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他善於寫五言詩。有《宋之問集》傳於世。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曾經因為攀附張易之而被貶瀧州,這首詩是他從瀧州逃歸,經過漢江時所寫。

這首詩中詩人對歸鄉時微妙變化的心裡描寫非常到位,這種感情也很典型,代表很多人的感受。這也許就是該是能廣為傳頌的原因吧。

明人唐汝詢:隔歲無書,故近鄉反不敢問,憂喜交集之詞。(《唐詩解》卷二十一)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中宗時,宋之問因為攀附張易之而被貶為瀧州參軍,他在被貶途中經過大庾嶺,想到自己明天就要過嶺,從此與中原隔絕,又看到大雁南飛,因而有感而發,在大庾嶺北邊驛站寫成這首詩。抒發自己被貶謫後內心的痛苦和孤寂。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整首詩通過描寫見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發了詩人內心包含的被貶痛苦,思念家鄉的憂傷。詩人情景交融,表達自己內心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清人孫洙:(前)四句一氣旋折,神味無窮。(《唐詩三百首》卷五)

第11章 沈佺期

沈佺期(約656—714) 字號:字雲卿 籍貫: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

作品風格:詩風沉鬱,感情真摯

個人簡歷:唐初著名詩人,少時博覽群書,曾遊歷西南。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後又歷任給事中、考功員外郎,因貪汙被彈劾。武則天稱帝後,沈佺期攀附張易之,張易之被殺後,其幕僚被流放嶺南,沈佺期也被流放灌州。中宗時被召回,任起居郎,官至中書舍人。

他的詩文多為宮廷應制之作,內容浮華空洞,而在流放期間寫作了許多好的詩篇,詩風一改以前的富麗,詩文悽楚,真摯感人。他和宋之問齊名,時稱「沈宋」。沈宋兩人總結了六朝以來的詩律成果,促使了唐代五七言律體的成熟。

獨不見

沈佺期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作品。借用樂府「獨不見」古題,描述一位長安少婦思念徵戰十年還未歸來的丈夫,表達她內心的愁苦情緒。

姚鼐說它「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海燕雙棲」反襯了「盧家少婦」的孤獨,同時,詩人選用了「寒砧」、「木葉」、「明月」這些景物來烘託「十年徵戍」和「音書斷」這些添人愁緒的徵人信息。使景物和人物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更增添了愁緒氣氛。最後「含愁獨不見」在「明月照流黃」的景物渲染,使得整首詩情景交融,更加耐人尋味。這首詩從多方面多角度抒寫了女主人公雖居住在華麗居所,卻心繫萬裡之外的內心愁苦之情。該詩雖取材於閨閣生活,語言仍能看到齊梁後綺靡的文風殘餘,但讀起來流暢自然、節奏暢快,因此這首詩被稱為「初唐七律之冠」,歷來評價很高。

雜詩三首(其三)

沈佺期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這是沈佺期的名作之一。詩人共寫有《雜詩》三首,都描寫的是閨中怨情,流露出了詩人強烈的反戰情緒。這一首詩不僅寫出了詩人怨恨徵戰的心情,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希望軍隊早日結束戰爭,勝利歸來的感情。該詩是這三首中藝術特色鮮明,思想較積極的一首。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構思新穎,尤其是第二聯和第三聯,「情」和「意」彼此聯繫在一起,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兩者婉轉纏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不顯侷促,轉合得非常自然,這點非常可貴。同時一二聯,一氣貫通,語勢和緩;第三聯的兩個短句,氣勢促迫;最後一聯採用散行的句子,使整首詩的語氣又恢復和緩,節奏和諧,並且最後一個問句,讓人產生無限希望和遐想,意味深長,言盡而意遠。

清人王夫之:五六分承,三四順下,得之康樂,何開闔承轉之有?結語甚平,故或謂之懈,然寧懈勿淫。初唐人家法不紊,乃以持數百年之窮。(《唐詩評選》卷三)

第12章 郭震

郭震(656—713) 字號:字元振 籍貫: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縣)人。

作品風格:慷慨豪邁

個人簡介:郭震少有大志,十八歲舉進士,任通泉尉。武后時,因《古劍篇》上傳給武后,武后對此詩文很是喜歡,於是,授予他右武衛鎧曹參軍,進奉宸監丞,曾出使吐蕃。長安元年(701)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治邊有方。唐中宗神龍年間,遷左驍衛將軍、兼檢校安西大都護。不久,任金山道行軍大總管。唐睿宗時,召為太僕卿。景雲二年,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先天元年(712),為朔方軍大總管。築豐安(今寧夏中衛西)、定遠城(今寧夏平羅南),以加強邊防。後因參與平息皇室內亂有功,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唐明皇講武驪山,因郭震軍容不整,被流放新州。開元元年,被任為饒州司馬,上任途中病卒。

集二十卷,今編詩一卷。

元振雖少年雄邁,但生活極儉約,手不釋卷。著有《定遠安邊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諫書》一卷,文集二十卷,已散失。《全唐詩》錄其詩23首,編為一卷,《全唐文》收錄其奏疏五篇。

古劍篇

郭震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諮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映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獄邊。

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相傳是郭震受武則天召見時寫的,他借寫寶劍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整首詩豪邁奔放、主題明確、氣勢充沛。詩人通過對寶劍形成到最後寶劍淪落依然紫氣沖天這一番講述,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要統治者明察秋毫,要善於辨識人才,珍惜人才。詩人敢於在至高無上的封建統治者面前顯明地表達自己建議。這種膽識和豪氣讓人敬佩。這對身在下層社會,懷才不遇的人們來說,是極大的振奮和鼓舞。此詩不求技巧,而是用豐富的感情,高亢的精神打動了讀者。

張說評述郭震「文章有逸氣,為世所重。」

第13章 陳子昂

陳子昂(約661—702) 字號:字伯玉 籍貫: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

作品風格:質樸明朗,蒼涼激越

個人簡介:出身富豪之家,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進士,後升為右拾遺。敢於直諫,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隨武攸宜東徵契丹,多次進諫,未被採納,後被降職。聖曆元年(698)陳子昂辭官回鄉,後武三思指使殘暴的縣令段簡編織罪名,將陳子昂誣陷入獄,最後他在獄中憂憤而死,時年四十二歲。

陳子昂在文學創作方面反對齊、梁和初唐時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主張恢復「漢魏風骨」、「風雅興寄」。並為世人留下了許多佳作。現有《陳子昂集》十卷,補遺一卷。共存詩一百二十首。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族人攻破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徵討,當時,陳子昂為武攸宜參謀,隨軍出徵。武攸宜不善謀略,行事輕率。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多次向他進諫,但都沒有被採納,最後武攸宜竟將陳子昂降職為軍曹。詩人由於不斷受到挫折,雄才大略不能施展,報國願望無法實現,所以登上幽州臺,寫下這首詩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一表自己內心的悲憤和孤獨。

詩人獨自一人登上幽州臺,極目遠望,蒼茫大地,遙遠而空曠,他此刻想到的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得失,而是整個國家的利益,眼看國家軍隊打敗,戰士慘死,而自己有無數的良策,卻沒有人能採納、接受。站在幽州臺上,他或許想到了燕王在臺上放置黃金,一心招納賢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然無用武之地,前途一片渺茫,那種眼前一片黑暗的孤獨感,凝成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一曠古名句,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本來有古代的賢士他們招納賢才的事跡可以慰藉詩人,未來可能出現的賢明之主也可以給詩人以希望,可是「不見」二字割斷了詩人所有的期望,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賢主,向後看,也看不到將來的賢主,詩人生不逢時,生長在這個時代,在遼闊的天與地之間,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詩人的心情,詩人只能孑然而立,飽嘗那份孤獨的痛苦。這正如《陳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於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於堯舜。」同時,詩人不僅對現實滿懷傷情,也含有對現實環境的憎惡。

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錯的古詩,該詩語言蒼涼奔放,大氣磅礴,極富感染力,一掃齊梁綺靡詩風。該詩文辭凝重,體式古樸,意境蒼茫雄渾,感情慷慨悲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雖然僅有四句,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蒼涼壯麗的藝術畫面,在這樣深邃而蒼茫的背景襯託下,詩人的愴然獨立形象更加鮮明,同時,詩人蘊含其中的激動悲壯的心情也自然流露出來。句子長短不一,使語句節奏和諧,讀來抑揚頓挫,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詩人這種失意和寂寞的痛苦,代表了一大批懷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聲,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以上種種,使這首詩廣為傳頌,成為千古名篇。《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這首詩同時而作,讀者可以參讀。

《柳亭詩話》云:「阮步兵登廣武城,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臺》曰……。假令陳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第14章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 字號:字季真,號四明狂客 籍貫: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作品風格:雍容省闥,高逸豁達

個人簡介:賀知章少時就以詩文著名。武后證聖元年(695)進士及第,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開元十三年(725)任禮部侍郎,後又歷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天寶三年(744),因病請辭,還鄉為道士,玄宗贈詩,皇太子率百官餞行。歸鄉不久病逝,年八十六。

賀知章生性豪放,放蕩不羈,人稱「詩狂」。常與李白、蘇晉、崔宗之、李璡、李适之、焦遂、張旭飲酒作詩,時稱「醉八仙」。他與張旭、包融、張若虛並稱為「吳中四士。」他不僅是詩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

他的作品今在《全唐詩》中存一卷共二十首。

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因病告老回到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經是八十六歲,這時的他已經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了。詩人感慨人生短暫,容易衰老,時間流逝,世事滄桑。於是寫就了這首詩。

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剛剛到達家鄉時的情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詩人用「少小離」和「老大回」概括自己人生經歷,表明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詩人行走在回鄉的路上,置身在熟悉的家鄉山水之間,心中非常激動,想到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從這裡離開,到了老的時候才回來,雖然鄉音沒有改變,但是已經是兩鬢斑白了。流露了詩人對人生易老的感懷,同時詩人想到因為離家時間太長,現在人也變得老了,還不知道是否有人認識自己,所以內心也很忐忑。

第二首是第一首詩的續篇,寫的是詩人回到舊宅之後,和家鄉裡的人們攀談,了解到了許多事情,從中詩人不禁有所感慨。「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離開家鄉有五十多年了,世事變遷,家鄉裡發生了很多事情,家鄉發生的變化太多,也不能一句話就可以說清的,所以,詩人用「近來人事半消磨」這句簡單的話,籠統地概括了所有往事。

接著詩人轉移視線,開始寫景,「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意思是只有這鏡湖的水,在春風中依然泛著昔日的波紋。這兩句和開始兩句形成了對比,這裡的「不改」反襯了「半消磨」,人生短短數十載,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而鏡湖水未變。而「惟」字強調人事變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對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感嘆。如果說詩人在剛開始進家門還是心懷喜悅,當他聽到親友們的敘述家鄉變化後,然後再面對波光粼粼的鏡湖水,心中自然而生一種感傷。

這兩首詩是七言絕句,兩首詩文字樸素自然,毫無雕琢,如詩人娓娓道來敘家長,輕輕淡淡的幾筆,卻寫進了詩人對五十多年來家鄉變化的思考和對自己回憶五十多年來生活而產生的感觸,其中蘊含的感情真摯、深厚。同時詩中用「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語貫穿全文,無形中將讀者拉入了詩人的回憶中去。

《對床夜語》:楊衡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天寶三年,賀知章辭官回鄉,百官送行。他坐船經南京、杭州,到達蕭山,然後再坐船到潘水河邊的舊宅,這時,正是早春二月,楊柳剛剛發芽,微風拂面,一片春意盎然。賀知章回到家鄉,心情非常高興。見到一株柳樹,於是一時興起,寫就這篇佳作。

自古以來,柳就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柳樹的輕盈、柔軟、婆娑飄蕩的姿態很為文人喜歡。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愛柳成癖,在自己宅院前種下五棵柳樹,人稱「五柳先生」。柳於是成了品行高潔的象徵。柳是歷代文人喜歡吟詠的對象,他們常常借詠柳,抒發內心感情。

賀知章的這首詠柳詩,也是借柳抒情,但他用獨特的筆調,把柳樹寫得生機勃勃,整篇詩文充滿歡欣喜悅,讀來讓人輕鬆愉悅,這首詩也因此成為了詠柳詩中的佳作。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整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成功運用了比喻和擬人手法,將客觀的柳枝表現的充滿生命氣息,生機盎然,新奇而獨特。同時這首詩構思巧妙,詩文描繪柳樹從整體到局部,使柳樹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讓人感到親近而真實,把讀者融入了詩文的氛圍中。同時這首詩不僅借詠柳表達自己回鄉的高興心情,而且「柳」有「留」之意,也表現了詩人終於再不遠走高飛,能在家鄉安靜生活的舒暢心情。

《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第15章 張若虛

張若虛(約660—約720) 籍貫:揚州

作品風格:清麗和諧富有情韻

個人簡介:曾任兗州(今山東省)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萬齊融、包融等人因文詞傑出而著名於京城,他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並稱為「吳中四士」。他們的詩歌縱橫馳騁、才氣飛揚、意境清美,反應了盛唐時期的社會風情。

張若虛僅存詩文兩首於世。分別是《代答閨夢還》和《春江花夜月》。其中《春江花月夜》稱為了廣為為傳誦的名篇,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xiá)。

斜(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在開篇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八句,詩人描繪了一幅奇美的春江月夜畫面,春天的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升起,仿佛是和潮水一起湧出來的。月光照耀著江面,隨著波浪閃耀到千萬裡外,什麼地方的江水沒有在明亮的月光朗照中呢。江水蜿蜒曲折地繞過花草豐茂的原野,月光灑在滿是鮮花的樹林中,星星點點,好像是粒粒雪珠在閃爍。皎潔的月光朗照,使人感覺不到空中飛霜,看不到江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其中江潮仿佛和大海連成一片,烘託了江景的宏大氣勢。月光湧動,一個「生」賦予了潮水和月亮以生機,使靜態的畫面活了起來。各種花草在月光點綴下有一種靜謐神奇的美。因為月光的普照,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月光的顏色,感覺不到有飛霜、看不到小洲中白沙。渾然一片,只有皎潔的月光高掛空中了。詩人寫月光下的景物時,由遠及近,由大到小,非常細膩傳神地描繪了這樣一個空靈寧靜的月夜景。讓人有身臨其境陶醉其中之感。細細品味,美不勝收。

這是一首宮體詩。整首詩貫穿月這個主體,將各種思想都和月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月亮的升起、高懸、西斜、隱沒是整首詩感情色調起伏的標誌。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潮」、「花林」、「白沙」、「明月樓」、「妝鏡臺」、「玉戶簾」等等景物組合在一起,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加上月光的襯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生活哲理和趣味的畫卷。融情、景、理於一體。將整首詩點染上了靜謐、空靈的藝術色彩。同時,該詩的韻律節奏平和、抑揚有致。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韻律圓美而富於變化。每一處由景寫人後又由人寫到景的轉換自然,銜接緊密。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全詩雖然寫的是相思之愁,但是從頭到尾,沒有一句是直抒胸臆,表達愁緒的,而是在月景這個大環境的襯託下,思念之情也變得淡淡的、靜靜的了,表達曲折委婉,但不矯揉造作,如水流一樣自然流暢,表達的思愁卻更加深刻,這綿延不盡的思念即使到詩文最後也沒有斷絕,餘音嫋嫋。詩人筆下的思念哀而不傷,控制得恰到好處。可見詩人的文墨功力之深。

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第16章 張旭

張旭 字號:字伯高,一字季明 籍貫:吳郡(江蘇蘇州)人。

作品風格:構思巧妙,意蘊深遠

個人簡介:唐代著名書法家,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張旭為人豁達豪邁,學識淵博,才華橫溢。醉酒後潑墨揮毫,如醉如痴,人稱「張癲」,被列入「飲中八仙」。唐文宗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因詞詩,他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合稱「吳中四士」。書跡有《郎官石記》、《草書右詩四帖》等。今《全唐詩》存其詩六首,都是寫自然風景的絕句。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筆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張旭因此而受啟發,用陶淵明筆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詩文。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雖然篇幅短小,但詩人字斟句酌,用精煉的文字輕鬆自然地將如詩似畫的景色表現得淋淋盡致,美妙無窮。一個恰到好處的結語,讓人沉浸在詩人筆下的幽美環境中浮想聯翩,意蘊深長。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構思非常巧妙,該詩正面寫實景由遠及近,然後用一個問句由實入虛,布局新穎,角度變換靈活。作者文筆簡練、清麗自然,詩文意境空靈飄渺、情趣深遠。王維曾寫也是以桃花源為題材的《桃源行》,讀者可以參讀比較。

蘅塘退士評論這首詩:「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第17章 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字號:字子壽 籍貫: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人。

作品風格:自然質樸,感情真摯

個人簡介:出生官宦人家。從小聰明善寫詩文,武后長安二年(702)中進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後又為左拾遺。因與宰相姚崇不合,告病辭官歸鄉。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待張說罷相時,因受朝廷權力爭鬥風波影響而被調往外地任職。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被認為是「開元之治」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因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嫉妒,受讒言誣衊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卒,終年六十七。

他執政時,培養、獎勵了大批優秀人才,成為張說之後的文壇領袖。現有《張曲江集》存於世。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五年(737)詩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誣陷,被排擠出朝廷,貶為荊州長史期間所作。其共作《感遇》十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諂媚求榮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該詩採用比興的手法,用蘭、桂自比,同時「自爾為佳節」和「草木有本心」前後照應,使整首詩結構嚴謹。本詩文辭真摯自然,不事雕琢,平易近人。詠物的背後表現的是詩人高潔的情操。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周敬曰:「曲江公詩雅正沉鬱,言多造詣,體含風騷,五古直追漢魏深厚處。」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羈旅詩,寫的是詩人客居他鄉時,因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表達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懷念。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通篇緊緊圍繞「望月」和「懷遠」這個線索,通過「望月」懷遠,然後,又通過「懷遠」無法入眠而「望月」,貫徹整首詩,思念而不過度感傷,情深真純。同時詩人無論是寫月還是寫詩人懷遠的煩躁心理都是恰大好處,細緻入微。同時,頷聯一改律詩工整的對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對形式,使詩文寫就得更為自然,貼切,親切感人。張九齡這種然質樸的文風對之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增定評註唐詩正聲》引郭云:「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餘味。」

第18章 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 字號:字季凌 籍貫:并州(山西太原)人。

作品風格:大氣磅礴,意境開闊

個人簡介:王之渙出身普通官宦家庭,幼時聰明好學,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後受人誣陷攻擊,辭官而去,在家過了15年閒散生活。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他在職期間以清白、公正著名,不久,染病,卒於任所,終年55歲。

他是盛唐時的著名詩人,與王昌齡、高適、齊名,尤其善於寫邊塞詩。他的詩歌散失嚴重,今僅《全唐詩》存其絕句六首。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人登上鸛雀樓極目遠望時,寫成的一首詩,表現了詩人超凡的心胸抱負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詩人將自己的胸襟和抱負、人生哲理全部完美融入景中,沒有一點瑕疵和缺憾,天衣無縫,絕妙至極。此詩前四句,「白」和「黃」相對,「依」和「入」相對,結構工整,氣勢雄厚,雄勁有力。

沈括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詩人初到涼州時,面對黃河、邊城的遼闊景象,又耳聽著《折楊柳曲》,有感而發,寫成一首表現戍守邊疆的士兵思念家鄉情懷的詩作。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筆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並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的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意的表現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確,使表達的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相關焦點

  • 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太少了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
    說到《唐詩三百首》,幾乎無人不知,連三歲小孩子都能背誦。 上學的時候,誰沒有為那些背不完的唐詩而頭疼呢? 年歲漸長,才漸漸讀完唐詩,才知道這本書的難得。
  • 觀唐習律01 王績《野望》告訴我們五言律詩應該怎麼寫
    在作自媒體以前,斷斷續續寫了上千首詩詞,因此在過往的文章中隨時可以用自己的作品作為詩例,不過最近感覺不太夠用了。前年曾經根據《唐詩鑑賞辭典》順序作完了《觀唐絕句》160多首,根據《宋詞鑑賞辭典》順序作詞近60首。效仿古人創作詩詞,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古人作品,提高自己的鑑賞和創作水平。雖然作品良莠不齊,但是收穫頗多。但是現在天天忙著寫文章,反而耽誤了這件事。
  • 賀知章故裡杭州蕭山開拍《詩狂賀知章》復興唐詩之路
    央廣網杭州7月16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曲行森 錢子俊)「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7月15日,「知章故裡」、浙東唐詩之路源起地——杭州蕭山蜀山街道迎來《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攝製組。
  • 一首詩開創兩個記錄,嗜酒如命的他,掀開了唐詩最偉大的一頁
    從李白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到賀知章的「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從杜甫的「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頭盡醉歸」,到王維的「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酒就像是詩人們的乳汁,滋潤哺育著他們不朽的藝術才情。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聞一多我們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唐朝流傳下來5萬多首詩歌,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後人整理了許多唐詩精選本,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風行海內外,與《詩三百》並駕齊驅,成為今人最珍視的文化遺傳。「三百首」只是個概數,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有310首詩。
  • 唐詩三百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那我們就來看看王勃的詩吧,一起欣賞一下他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云:「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詩啊歷來被當作王勃的豪情之作,那麼我們在講楊炯的《從軍行》的時候,也說到他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我們就來對比一下王勃的豪情和楊炯的豪情有什麼不一樣。
  • 讓「知章文化」走出去《詩狂賀知章》在蕭山開機
    央廣網杭州7月15日消息(記者 謝夢潔 魏煒 通訊員 來燕妮)7月15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推出的紀錄片《詩狂賀知章》在蕭山蜀山街道知章村正式開機。該片將從知章村出發開啟為期半年的拍攝之路,以紀實拍攝+故事演繹+名家解讀唐詩的表現形式還原文壇泰鬥賀知章從「四明狂客」到歸隱故裡的波瀾人生,此部作品將於今年12月份與廣大觀眾見面。「賀知章是對浙東唐詩之路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
  • 王績《野望》:我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無法過好這一生
    因為山西王家在當時出了三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其中第一個名叫王通,他是一位大儒,據說曾立志要續寫儒家的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第二個叫王績,他是王通的親弟弟,管王通叫三哥,他是一位詩人,在唐詩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這兩個人你都沒聽說過?那我再說一個人,你一定知道,他叫王勃。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監:「狂客」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給予了這首《回鄉偶書》一個藝術化的表達。劇中的老者人稱「何監」,原型實為唐代大詩人,有著「詩狂」之稱的賀知章。1「鄉音無改鬢毛衰」:告老歸鄉由於史載闕如,關於他政治家的一面,我們所知不多。
  • 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2020-11-11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6首唐詩,一部唐詩極簡史!
    【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初唐詩風仍留有齊梁的浮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一改詩壇往昔浮豔之風,被後人稱之為「初唐四傑」。【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孤塞接雲中。
  • 不要曲解 聞一多、王闓運從未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
    前言昨天寫《上合青島03-88年前31歲的聞一多在國立青島大學開設了唐詩課》,又看了一遍聞一多先生《宮體詩的自贖》。這篇文章之所以著名,是其中有一句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話:「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於是這句話就和清末王闓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一起演化出了「孤篇壓全唐「的名言,彷佛這二人認為這首詩是唐詩中的NO1,這完全是一種曲解。
  • 【詩詞天地】36首唐詩,一部唐詩極簡史!
    【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初唐詩風仍留有齊梁的浮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一改詩壇往昔浮豔之風,被後人稱之為「初唐四傑」。【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孤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獨有漢臣功!
  • 《唐詩三百首》竟然是一本武功秘籍?
    這首詩就是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這個詩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詩鬼」李賀。這是什麼原因呢?要想解開這個迷,必須要了解一下這位牛編輯。千呼萬喚始出來,神秘牛人終於要露面了。他叫蘅塘退士,大家都知道《唐詩三百首》,卻很少有人能記住他的名字。我們一定要記住他,因為他是一個會做減法的人。
  • 張若虛:都別囂張,千年後我將成為大唐詩壇的獨孤一劍
    至於張若虛,有什麼熱點嗎?有什麼特長嗎?顏值高?有個有錢的老爸?通通不是,一度懷疑人家是被賀知章開後門,錄取進來湊數的。別人都在發專輯創作的時候,張若虛就悶聲不響躲在幾位大佬的身後打醬油,好似機場裡面那些沒人接機的十八線明星。至於問他有什麼作品嗎?
  • 36首唐詩,一部唐詩極簡史!/天水老年在線課堂
    【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初唐詩風仍留有齊梁的浮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一改詩壇往昔浮豔之風,被後人稱之為「初唐四傑」。【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孤塞接雲中。
  • 王勃:才高八鬥,為什麼命運卻悽涼不堪?
    然而,我們卻不能忘了在他們之前的先鋒,那「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唐詩蔚為盛大的園林之前,當陳子昂還來不及在唐詩苑中的幽州臺上登高一唱,張若虛還來不及在長江之邊婉轉長吟他的《春江花月夜》之時,年輕的王勃已有開創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