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2021-02-19 每日解讀詩詞









大家好,最近很多粉絲說收不到每日解讀詩詞的推送,那是因為公眾號改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了。

只要「星標」每日解讀詩詞,就能每天第一時間收到公眾號推送的優質文章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朗誦:雅坤 張筠英 於芳等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何當共讀香芸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你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我們在前面講了楊炯的《從軍行》,既然講了楊炯,就來聊一聊「初唐四傑」吧,所謂「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出自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這是杜甫的評判,也是千古定論,至於這首詩,我們會在講完「初唐四傑」之後重新去回看杜甫的千古定論。那麼在「四傑」排序中,王勃向來是排第一的,但是楊炯在當時就有句話叫「愧在盧前,恥於王后」,大概心裡是不服王勃。愧在盧照鄰之前,估計也不過是託詞,恥於「王后」,也就是恥於王勃之後,才是他大概的心裡話。那我們就來看看王勃的詩吧,一起欣賞一下他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云:「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啊歷來被當作王勃的豪情之作,那麼我們在講楊炯的《從軍行》的時候,也說到他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我們就來對比一下王勃的豪情和楊炯的豪情有什麼不一樣。一般說起來,說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開篇氣象雄渾、境界闊,因為那一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細細想來,景象無比雄渾,連用詞遣句的對仗都無比工穩。「城闕輔三秦」其實是城闕以三秦為輔,這裡的「城闕」當然指的是唐代的京師長安城,而陝西八百裡秦川是故秦國之地,秦末農民起義中項羽破秦,就把關中一分為三,分別分給秦國的三個降將,所以又稱「三秦之地」。所以「城闕輔三秦」其實是三秦拱衛京師長安。這一下就把關中的地勢、風貌以及雄渾滄桑的氣息一語帶出啊,而「風煙望五津」對的則是極其工穩。古人折柳送別大多在江邊送行,順江流遠望,風煙在眼。而「五津」則是指的岷江的五個渡口,《說文解字》說「津者,渡也」,所以津本來就是渡口的意思。像天津的「津」,孟津古的「津」都是渡口的意思,那麼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詩人以「五津」代指岷江,又以岷江泛指蜀川。所以雖然開篇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確實氣勢雄渾,對仗工穩,但這種雄渾、這種工穩卻是送別詩的標準套路。像我們講過李白著名的送別詩《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就不以常路,上來一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竟是以牢騷開篇。當然,這也正見出李白的天縱奇思、才藝絕倫。那麼王勃的開篇,雖然氣勢同樣雄渾無比,但是卻是送別詩的標準套路,「城闕輔三秦」這是什麼?這是送別之地,也就是在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友人,那麼這位姓杜的友人要去哪裡呢?他要去蜀州任少府之職,所以「風煙望五津」寫的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從我們站立的地方到你要去的遠方,我的目光從秦川大地上會一直追隨著你的身影,隨著你漸行漸遠漸無窮,這就是友人之別啊!
雖然城闕、三秦、風煙、五津,選取的景象雄渾、闊大,但闊大的背景中,友人送別之情與「長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並無二致。所以在「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之後,詩人直抒胸臆,說「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請注意,頷聯也就是第二聯,和我們後來看到的到了盛唐、中唐、晚唐時期標準的律詩—五律,不太一樣,就格律詩其中的五律而言、七律而言,一般來講首聯、尾聯可以不必那麼對仗,但是頷聯、頸聯也就第二聯、第三聯,一定要工穩對仗。而王勃卻沒有那麼講究,「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是說我和你一樣,因為離別心中同樣懷著無限的情義,因為我們同在宦海中浮沉,有著同樣的命運。
首聯的對仗極其工穩,而談及雄渾景物背後的離別之情,王勃卻只是隨口道來,這固然看出這首律詩在初唐時期,在格律規範上還不是像盛唐、中唐那樣如此嚴謹,同樣也可以看出王勃創作的別具特色,也就是他的寫法不拘一格,自具面目。而且這樣一來就為第三聯的奇峰突起、橫空出世埋下了伏筆,正是這種隨意書之、不拘一格,才會在萬古的離別悲情裡突然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這是多麼闊大的襟懷呀!一般注這首詩都說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雄渾闊達,但我個人認為,如果這樣理解,還只是看到於詞的皮相,真正闊達的其實不是眼前景,而是一個人的格局與胸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在這世上還有你這樣的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這是何等的格局與胸懷呀!這是自《詩經.燕燕》以來,萬古離別詩中,忽然僅見的一種超越離別之悲的昂揚的最強音,連詩風豪放不羈李太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都難免要說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而年始十八九歲的王勃在長安送別杜少府的時候卻能說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種氣勢其實已經不是王勃的氣勢,這種格局其實已經不是王勃的格局,這種昂揚也已經不只是王勃的昂揚。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氣勢、格局與昂揚其實是在呼喚一個胸襟無比闊大的盛唐的出現啊!就像有人說,或者是牛頓的經典力學定律,或者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是打開工業革命大門的鑰匙,而王勃的這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放眼唐史的發展歷程就可以看出其偉大正在於它就是王勃藉此打開盛唐氣象的那把鑰匙啊!從此一種叫做唐詩的歌唱,一種叫做盛唐氣象的歷史畫卷,在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後撲面而來。這就是王勃的豪放,比之王勃的這種豪放,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固然也雄健豪放,但是他體現的是文人的健兒姿態、是個體的精神面貌,是儒生投筆從戎的剛健豪俠,但是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卻是為整個時代張目,為緊接著而來的盛唐開啟了大門。所以若以在詩史上的地位與價值論,楊炯自己固然恥於王后,但比之王勃的天縱奇才,尤其是把握時代的命脈與節奏,乃至與緊接而來的盛唐時代的共振,這一點上楊炯還是要稍遜一籌啊。可惜命運並沒有眷顧這樣天才的王勃。我有時甚至會想如果命運能夠稍稍眷顧一下這個天才的王勃,那麼大唐會不會出現兩個李太白呢?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尾聯承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來,是與友人共勉,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學那小兒女態悲傷,淚溼佩巾,我們要以人生的志向相互期許,在「天涯若比鄰」的人生裡書寫各自的輝煌,這是多麼好的願望啊!
但是接下來這個天才少年的命運卻是「多歧路,今安在」呀!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應該做於十七歲到十九歲之間,正是他最昂揚的青春年華。王勃出身世家望族,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六歲便能詩文,世人慕之為神童。而恥於王后的楊炯其實也打心眼裡佩服王勃的天才與學識,楊炯曾經在《王勃集序》中記載說王勃「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是說王勃九歲的時候就讀了顏師古注的《漢書》,覺得寫得不咋樣,就編了十卷叫做《指瑕》的批註,把顏師古著作中的毛病都給挑了出來,十歲的時候便已飽覽六經,別人大概要一百年才能學完的東西,王勃幾個月就能掌握了。所以楊炯雖然說「恥於王后」,當然這句話也有談及人生的意思,但是楊炯對於王勃的天才與學問,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王勃十四歲的時候,即上書朝廷右相(右相劉祥道),抨擊窮兵黷武的朝政說「闢地數千裡,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連唐高宗都慕之為神童。十四歲即為朝廷破格錄用,拜為「朝散郎」。所以從十四到十九歲的王勃意氣風發,他的才情、他的創作,都在為盛唐氣象的到來打開時代的大門。可是人生在世,稍不留神,便樂極生悲。王勃因才華橫溢被沛王徵為侍讀,沛王與英王鬥雞,王勃湊了不該湊的熱鬧,也許是為了助興,為沛王鬥雞寫下《檄英王雞》一文,那時貴族公子以鬥雞為樂算是常態,更何況高宗的這些兒子們呢。但王勃居然以朝廷與世人推崇的文才,以檄文之體來寫鬥雞之文,確實有些不太檢點。唐高宗看了這篇《檄英王雞》之文後,本來脾氣不錯的唐高宗也大發脾氣,認為王勃不懷好意,挑撥兒子們之間的關係,於是把他革除官職、逐出王府。王勃居然無意之間用自己的才華為自己的命運挖下了一個深坑,他無奈地跳入自己挖入的坑中,獨自飲下命運的苦酒。正是因為這篇《檄英王雞》文,王勃昂揚的人生命運從此急轉直下,他先是在蜀中遊歷,雖仕途不順,但才名愈甚,愈發名揚天下。
後來到了鹹亨三年,王勃在友人的幫助之下,謀得虢州參軍之職。任職期間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王勃將它藏匿了起來。可是後來又怕走漏了風聲,居然進退失據,將曹達滅口。事發之後,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沒有被處死。學界也有觀點認為,是有人嫉妒王勃的才華,故意陷害於他,但不管真相如何,王勃自己在倒黴的命運面前已經盡顯進退失據之色。不僅王勃自己,這件事還連累了他的父親,也就是因為王勃之罪其父被遠貶交趾縣令,也就是遠到現在越南的河內去做縣令,這大概是古人為官中被貶得最遠的了。上元二年,身為孝子的王勃既因愧疚又因思念,決定出發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的時候,因緣際會,這時雖已滄桑滿面的王勃,卻依然寫下名傳千古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可是就像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並不能挽回他多舛的命運,而千古不朽的《滕王閣序》也不能改變他前路的悲涼。就在寫下《滕王閣序》的第二年秋天,王勃由廣州渡海遠赴交趾,途中遭遇不幸,落水後驚悸而卒,時年僅二十七歲,這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天妒英才呀!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說,「勃, 三尺微命, 一介書生。 無路請纓, 等終軍之弱冠; 有懷投筆, 慕宗愨之長風。」。想來他也願像宗愨、像太白那樣「願乘長風破萬裡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可惜「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王勃的命運真讓人扼腕嘆息!所以我常想,如果他不曽寫了那篇鬥雞文,如果他不曽情急之下殺官奴,如果他不曽明月不歸沉於碧海,那麼以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王勃、以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以他的學識、才情與才華,會不會秀口一吐,早就吟出半個盛唐來呢?人生旅途真是「多歧路,今安在」,但好在王勃之後還有太白,好在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經宣告了盛唐的到來!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

收聽音頻,末尾有問題,留言回答,每周統計點讚最高的用戶獲得精美圖書一套。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國學經典

相關焦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
    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麼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像一般小兒女那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你離別時,情深意切,只因同是遊宦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四海之內,只要知己連心,縱然遠在天涯,也如近鄰一般。"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無為",不要。此聯意為:不要因為在路口分別,而像小兒女一樣淚溼衣襟。首聯寫送別地點,"三秦"、"五津"為地名對,屬對精嚴。長安與蜀川遠隔千山萬水,相望而視卻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寫下震爍千古的名句卻因落水英年早逝
    他們的詩,有擺脫風靡一時的齊梁詩風的傾向,擴大了詩歌題材的範圍,促進了五律的成熟,從內容和形式上都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一頁。王勃生於公元六百五十年,死於公元六百七十六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六歲善文辭,十四歲,「應幽素舉及第」(《舊唐書·王勃傳》),授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召為修撰。
  • 讀書會 | 王勃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背後的故事
    接下來為大家分享一下王勃流傳最廣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從這首詩本身的內容來看,王勃當時肯定在長安。這首詩從文學方面的解析,實在太多了。那麼我來為大家提供一些別樣的視角,看看有什麼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有意思的細節。我們先來看題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這個地方,是今天四川省崇州市,成都市代管的省轄縣級市。此地從漢代以來,叫做蜀川。要到武則天臨朝稱制的唐睿宗垂拱二年,才建制蜀州,這時候王勃已經逝世將近十年了。
  • 早讀10:高考背誦:飲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①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助記] 首聯從相送地長安寫到目的地蜀州,境界宏闊,為接下來的抒情提供了相應的空間。②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情境默寫】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初中古詩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溼衣巾。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聞一多我們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唐朝流傳下來5萬多首詩歌,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後人整理了許多唐詩精選本,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風行海內外,與《詩三百》並駕齊驅,成為今人最珍視的文化遺傳。「三百首」只是個概數,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有310首詩。
  • 即使王勃沒寫過《滕王閣序》,這首送別詩也足以奠定他的文學地位
    ,作為初唐四傑之首,其文學才華堪比李白,連唐高宗對他都讚不絕口,稱王勃為大唐之奇才也。  當年王勃在長安之時,結識了一位姓杜的縣尉,並成為了好朋友,我們姑且稱為他為杜少府。一日,這位杜少府告訴王勃,自己要去四川蜀中做官,王勃聽了之後依依不捨,在分別之時,贈送給杜少府這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對這位好友的美好祝福。
  • 王勃唯一一首入選教材的詩,其中一句堪稱傳世之經典,無人能超越
    王勃的一生猶如隕石,既絢麗又短暫,留下的光輝不僅照耀著當時的大唐,千百年之後同樣無法抹去,直至今日,仍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王勃僅活了二十七歲,卻留下許多不朽的佳作,令人讚嘆其才華之餘,又感慨天妒英才,作為「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如若不死,必然會以其才華和寬廣的胸懷躋身入李白、杜甫之列。在他為數不多的詩作中,有一首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如今人人都會背誦!
  • 王勃這首悽美悲涼的五言絕句,非常冷門,很多唐詩愛好者都不知道
    在璀璨的唐詩文化中,初唐四傑是不得不提到的人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簡稱「王楊盧駱」。除此之外,他的即興之作《滕王閣序》以及五律絕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最經典的送別詩,1000年來無人能超越,全詩可謂句句聞名遐邇絕對讓他青史留名的兩個重要的砝碼。
  • 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因為自己珍視之人就要離開自己,心情哪能會好?很多人在送別的時候,都會送朋友一些禮物,表示自己的懷念之情。在古時候,友人之間離別往往一般會作詩相贈,以訴不舍與之離別之意。編者想為大家分享兩首送別詩,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 《唐詩三百首鑑賞》(1—18章)張若虛 王績 王勃 賀知章 陳子昂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超值金版)》結合市場上流行的各種選本,總結其豐富經驗,力求做到精練、準確,鑑賞深刻、透徹。每篇文字。融合古代意韻和現代視角,不空不繁,不澀不濫。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能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用一顆詩意的心去看待生活、體驗人生。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 唐代文學名家王勃簡介及主要作品
    王勃簡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王勃作品: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2、山中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3、別薛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裡道,悽斷百年身。
  • 王昌齡兩句唐詩,可媲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你肯定見過
    王勃有唐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出自一首名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詩。雖然是千裡送別,但是卻反映出了初唐人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一面。朋友遠離長安趕往四川,自己留守卻要經受離別之苦。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抖擻,所以詠嘆出一句流傳千古的詩歌。這並不是孤例,王昌齡其實也有過類似的表達: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王勃!王勃!
    (感覺老顏同志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這就好比今天一個九歲孩子,讀了唐詩三百首,然後寫了一本比唐詩三百首還厚的書,論證書中詩詞注釋的謬誤之處。 搞得王勃老爹的好哥們杜易簡(杜甫的爺爺的堂兄)深受刺激,出門逢人就講:哎,你知道嗎?我們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啊……巴拉巴拉。
  •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十首經典詩作,尤其第一首,堪稱驚世之作
    這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筆下的著名詩句。王勃字子安,按照今天的地域劃分來看,他是山西省河津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王勃從小就非常的聰明,6歲便能寫文,被人稱為神童。16歲時,進士及第,後因寫作遭遇免官、被貶。相傳唐高宗見到王勃的文章,連連說「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 唐代王勃《落花落》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22歲時,因為「擅殺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王勃的父親被牽連,貶官至交趾令。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於是 他猛然明白了光陰,明白了落花,便有了這首落花之作。 王勃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但是對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個人意見是一致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四個人在文學上的造詣,到底誰才是名副其實的初唐四傑之首?下面我的排名不分先後,由於篇幅較長,讓大家能欣賞到他們的佳作分為四篇給大家介紹。
  • 王勃憑藉此詩足以碾壓李白,可惜天才英年早逝,不然詩仙位置不保
    有一些人天生就是應該成為詩人,而王勃身上的詩人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前面提到的《滕王閣序》之外,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是經典名篇。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王勃和範成大的兩句臨別贈言,最美的別離與最近的遠方
    初唐王勃、南宋範成大,這兩位相距近五百年的文人,用兩句臨別贈言,詮釋了最美的別離與最近的遠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