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很多粉絲說收不到每日解讀詩詞的推送,那是因為公眾號改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了。
只要「星標」每日解讀詩詞,就能每天第一時間收到公眾號推送的優質文章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朗誦:雅坤 張筠英 於芳等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何當共讀香芸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你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我們在前面講了楊炯的《從軍行》,既然講了楊炯,就來聊一聊「初唐四傑」吧,所謂「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出自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這是杜甫的評判,也是千古定論,至於這首詩,我們會在講完「初唐四傑」之後重新去回看杜甫的千古定論。那麼在「四傑」排序中,王勃向來是排第一的,但是楊炯在當時就有句話叫「愧在盧前,恥於王后」,大概心裡是不服王勃。愧在盧照鄰之前,估計也不過是託詞,恥於「王后」,也就是恥於王勃之後,才是他大概的心裡話。那我們就來看看王勃的詩吧,一起欣賞一下他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云:「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啊歷來被當作王勃的豪情之作,那麼我們在講楊炯的《從軍行》的時候,也說到他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我們就來對比一下王勃的豪情和楊炯的豪情有什麼不一樣。一般說起來,說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開篇氣象雄渾、境界闊,因為那一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細細想來,景象無比雄渾,連用詞遣句的對仗都無比工穩。「城闕輔三秦」其實是城闕以三秦為輔,這裡的「城闕」當然指的是唐代的京師長安城,而陝西八百裡秦川是故秦國之地,秦末農民起義中項羽破秦,就把關中一分為三,分別分給秦國的三個降將,所以又稱「三秦之地」。所以「城闕輔三秦」其實是三秦拱衛京師長安。這一下就把關中的地勢、風貌以及雄渾滄桑的氣息一語帶出啊,而「風煙望五津」對的則是極其工穩。古人折柳送別大多在江邊送行,順江流遠望,風煙在眼。而「五津」則是指的岷江的五個渡口,《說文解字》說「津者,渡也」,所以津本來就是渡口的意思。像天津的「津」,孟津古的「津」都是渡口的意思,那麼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詩人以「五津」代指岷江,又以岷江泛指蜀川。所以雖然開篇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確實氣勢雄渾,對仗工穩,但這種雄渾、這種工穩卻是送別詩的標準套路。像我們講過李白著名的送別詩《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就不以常路,上來一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竟是以牢騷開篇。當然,這也正見出李白的天縱奇思、才藝絕倫。那麼王勃的開篇,雖然氣勢同樣雄渾無比,但是卻是送別詩的標準套路,「城闕輔三秦」這是什麼?這是送別之地,也就是在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友人,那麼這位姓杜的友人要去哪裡呢?他要去蜀州任少府之職,所以「風煙望五津」寫的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從我們站立的地方到你要去的遠方,我的目光從秦川大地上會一直追隨著你的身影,隨著你漸行漸遠漸無窮,這就是友人之別啊!
雖然城闕、三秦、風煙、五津,選取的景象雄渾、闊大,但闊大的背景中,友人送別之情與「長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並無二致。所以在「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之後,詩人直抒胸臆,說「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請注意,頷聯也就是第二聯,和我們後來看到的到了盛唐、中唐、晚唐時期標準的律詩—五律,不太一樣,就格律詩其中的五律而言、七律而言,一般來講首聯、尾聯可以不必那麼對仗,但是頷聯、頸聯也就第二聯、第三聯,一定要工穩對仗。而王勃卻沒有那麼講究,「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是說我和你一樣,因為離別心中同樣懷著無限的情義,因為我們同在宦海中浮沉,有著同樣的命運。
首聯的對仗極其工穩,而談及雄渾景物背後的離別之情,王勃卻只是隨口道來,這固然看出這首律詩在初唐時期,在格律規範上還不是像盛唐、中唐那樣如此嚴謹,同樣也可以看出王勃創作的別具特色,也就是他的寫法不拘一格,自具面目。而且這樣一來就為第三聯的奇峰突起、橫空出世埋下了伏筆,正是這種隨意書之、不拘一格,才會在萬古的離別悲情裡突然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這是多麼闊大的襟懷呀!一般注這首詩都說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雄渾闊達,但我個人認為,如果這樣理解,還只是看到於詞的皮相,真正闊達的其實不是眼前景,而是一個人的格局與胸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在這世上還有你這樣的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這是何等的格局與胸懷呀!這是自《詩經.燕燕》以來,萬古離別詩中,忽然僅見的一種超越離別之悲的昂揚的最強音,連詩風豪放不羈李太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都難免要說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而年始十八九歲的王勃在長安送別杜少府的時候卻能說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種氣勢其實已經不是王勃的氣勢,這種格局其實已經不是王勃的格局,這種昂揚也已經不只是王勃的昂揚。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氣勢、格局與昂揚其實是在呼喚一個胸襟無比闊大的盛唐的出現啊!就像有人說,或者是牛頓的經典力學定律,或者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是打開工業革命大門的鑰匙,而王勃的這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放眼唐史的發展歷程就可以看出其偉大正在於它就是王勃藉此打開盛唐氣象的那把鑰匙啊!從此一種叫做唐詩的歌唱,一種叫做盛唐氣象的歷史畫卷,在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後撲面而來。這就是王勃的豪放,比之王勃的這種豪放,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固然也雄健豪放,但是他體現的是文人的健兒姿態、是個體的精神面貌,是儒生投筆從戎的剛健豪俠,但是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卻是為整個時代張目,為緊接著而來的盛唐開啟了大門。所以若以在詩史上的地位與價值論,楊炯自己固然恥於王后,但比之王勃的天縱奇才,尤其是把握時代的命脈與節奏,乃至與緊接而來的盛唐時代的共振,這一點上楊炯還是要稍遜一籌啊。可惜命運並沒有眷顧這樣天才的王勃。我有時甚至會想如果命運能夠稍稍眷顧一下這個天才的王勃,那麼大唐會不會出現兩個李太白呢?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尾聯承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來,是與友人共勉,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學那小兒女態悲傷,淚溼佩巾,我們要以人生的志向相互期許,在「天涯若比鄰」的人生裡書寫各自的輝煌,這是多麼好的願望啊!
但是接下來這個天才少年的命運卻是「多歧路,今安在」呀!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應該做於十七歲到十九歲之間,正是他最昂揚的青春年華。王勃出身世家望族,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六歲便能詩文,世人慕之為神童。而恥於王后的楊炯其實也打心眼裡佩服王勃的天才與學識,楊炯曾經在《王勃集序》中記載說王勃「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是說王勃九歲的時候就讀了顏師古注的《漢書》,覺得寫得不咋樣,就編了十卷叫做《指瑕》的批註,把顏師古著作中的毛病都給挑了出來,十歲的時候便已飽覽六經,別人大概要一百年才能學完的東西,王勃幾個月就能掌握了。所以楊炯雖然說「恥於王后」,當然這句話也有談及人生的意思,但是楊炯對於王勃的天才與學問,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王勃十四歲的時候,即上書朝廷右相(右相劉祥道),抨擊窮兵黷武的朝政說「闢地數千裡,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連唐高宗都慕之為神童。十四歲即為朝廷破格錄用,拜為「朝散郎」。所以從十四到十九歲的王勃意氣風發,他的才情、他的創作,都在為盛唐氣象的到來打開時代的大門。可是人生在世,稍不留神,便樂極生悲。王勃因才華橫溢被沛王徵為侍讀,沛王與英王鬥雞,王勃湊了不該湊的熱鬧,也許是為了助興,為沛王鬥雞寫下《檄英王雞》一文,那時貴族公子以鬥雞為樂算是常態,更何況高宗的這些兒子們呢。但王勃居然以朝廷與世人推崇的文才,以檄文之體來寫鬥雞之文,確實有些不太檢點。唐高宗看了這篇《檄英王雞》之文後,本來脾氣不錯的唐高宗也大發脾氣,認為王勃不懷好意,挑撥兒子們之間的關係,於是把他革除官職、逐出王府。王勃居然無意之間用自己的才華為自己的命運挖下了一個深坑,他無奈地跳入自己挖入的坑中,獨自飲下命運的苦酒。正是因為這篇《檄英王雞》文,王勃昂揚的人生命運從此急轉直下,他先是在蜀中遊歷,雖仕途不順,但才名愈甚,愈發名揚天下。
後來到了鹹亨三年,王勃在友人的幫助之下,謀得虢州參軍之職。任職期間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王勃將它藏匿了起來。可是後來又怕走漏了風聲,居然進退失據,將曹達滅口。事發之後,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沒有被處死。學界也有觀點認為,是有人嫉妒王勃的才華,故意陷害於他,但不管真相如何,王勃自己在倒黴的命運面前已經盡顯進退失據之色。不僅王勃自己,這件事還連累了他的父親,也就是因為王勃之罪其父被遠貶交趾縣令,也就是遠到現在越南的河內去做縣令,這大概是古人為官中被貶得最遠的了。上元二年,身為孝子的王勃既因愧疚又因思念,決定出發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的時候,因緣際會,這時雖已滄桑滿面的王勃,卻依然寫下名傳千古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可是就像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並不能挽回他多舛的命運,而千古不朽的《滕王閣序》也不能改變他前路的悲涼。就在寫下《滕王閣序》的第二年秋天,王勃由廣州渡海遠赴交趾,途中遭遇不幸,落水後驚悸而卒,時年僅二十七歲,這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天妒英才呀!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說,「勃, 三尺微命, 一介書生。 無路請纓, 等終軍之弱冠; 有懷投筆, 慕宗愨之長風。」。想來他也願像宗愨、像太白那樣「願乘長風破萬裡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可惜「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王勃的命運真讓人扼腕嘆息!所以我常想,如果他不曽寫了那篇鬥雞文,如果他不曽情急之下殺官奴,如果他不曽明月不歸沉於碧海,那麼以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王勃、以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以他的學識、才情與才華,會不會秀口一吐,早就吟出半個盛唐來呢?人生旅途真是「多歧路,今安在」,但好在王勃之後還有太白,好在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經宣告了盛唐的到來!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
收聽音頻,末尾有問題,留言回答,每周統計點讚最高的用戶獲得精美圖書一套。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