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寫下震爍千古的名句卻因落水英年早逝

2021-01-09 賈宏濤說電視劇

本文乃賈宏濤說電視劇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唐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說:「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這是對「初唐四傑」的正確評價,同時也給他們排了座次。王楊盧駱,共同之點是仕途坎坷,社會地位比較低下。他們的詩,有擺脫風靡一時的齊梁詩風的傾向,擴大了詩歌題材的範圍,促進了五律的成熟,從內容和形式上都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一頁。

王勃生於公元六百五十年,死於公元六百七十六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六歲善文辭,十四歲,「應幽素舉及第」(《舊唐書·王勃傳》),授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召為修撰。當時諸王好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新唐書·王勃傳》),被高宗斥出王府,漫遊蜀中,在劍南登山遠望,慨然思慕諸葛亮的功業,賦詩見情。後來,補虢州參軍,犯罪當死,遇赦革職。當時王勃的父親王福畤為雍州司功參軍,因受到連累,貶官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渡南海落水,受驚而死,只活了二十七虛歲。

王勃是一個才學兼富的詩人,在詩歌創作上,他與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人走著不同的道路。他的詩現存的雖然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贈別詩。杜少府是王勃的友人,名不詳。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尊稱,地位低於縣令。之任,是赴任;蜀川泛指蜀地。宋代李昉等編的《文苑英華》收錄了這首詩,題目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張遜業校刊的兩卷本題為《杜少府之任蜀州》據唐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設置蜀州,而作者已死去十年了,因而,蜀州定是蜀川因形似而誤。本詩題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正確的。

「城闕輔三秦」這句是寫送別的地方。闕,是皇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城闕,指唐代的都城長安。輔三秦是以三秦為輔佐。三秦,指今陝西省關中地區,古時為秦國,秦亡後,項羽封降將章邯等三人為雍王、塞王和翟王,故稱「三秦」。「風煙望五津」這句是寫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風煙,指風塵煙霧,十分遼闊;五津,是長江在蜀地內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和江南津。「城闕」與「風煙」二句的意思是:宏偉的長安以八百裡秦川為畿輔,透過那遼闊的風塵煙霧,遠遠地望那五津渡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宧遊人」兩句是寫惜別原因的。君,指少府;意,指離別時的情意。宧遊人,指遠離家鄉出外做官的人。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和你離別的心情是彼此相同的,因為我們都是遠離家鄉在外做官的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是進一步寫送別原因的,同時對友人進行安慰。海內,是四海之內,古代指全國存知己,是有知心朋友。天涯,指天邊,遙遠的地方。比鄰,指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這裡化用其意,意思是說,只要世上有知己人,那知己人就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住在隔壁一樣。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句是對友人的勉勵。無為,是不要;歧路,是岔路,指分別之處。兒女,指青年男女,常與英雄、大丈夫相對而言;沾巾,是淚溼衣巾。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分手的路上,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樣,讓眼淚弄溼了衣巾。

這首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從思想內容上看,它歌頌了人間真摯的友誼,說明雙方的友誼不因遠離而淡漠,而是情長誼深。自古以來人生別離是痛苦的,上路的杜少府由京都到蜀川,他要離別摯友,要離別城闕巍峨、畿輔廣闊的長安,獨自到那滿眼迷濛、路途遙遙的蜀川,他的心情肯定是憂傷的。而作者當時仍在長安,在政治上還沒有受到挫折,心情是平靜的這兩個朋友雖然時而仰視富麗堂皇的長安城闕,時兒遙望風煙迷茫的蜀川,但心情是有差別的。一個是失魂落魄的失意人,一個雖然在仕途,仍奮發向上,但也預感到自己要走朋友的路,因而作者安慰朋友「與君離別意,同是宧遊人」,含蓄地告訴朋友,你今天到蜀川去,我明天不知「宧遊」到哪裡,你只是早走了一步。以此來減輕杜少府孤身遠行的痛苦。同時,這也是二人思想共鳴之處。

由於作者當時仍在京城做官,對自己的前程仍抱有幻想,因而他樂觀地疾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進一步勸慰朋友,我們雖然離得遠了,但是兩顆心卻靠得更緊了,以此來振奮一下朋友低落的情緒。但是,杜少府沒有反應,而不象汪倫送李白那樣,李白認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雖然杜少府仍黯然神傷,但是,作者仍在鼓勉朋友「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反映了作者心胸開闊,意氣高昂,使遠行的朋友神清志爽,受鼓舞而去。今天我們讀了這首詩,也有吹去別離悶氣,帶來開朗豪放之感。

從藝術上看,本詩第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氣勢磅礴。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描繪出一幅氣勢豪邁的畫卷:近處是富麗堂皇的望樓高高聳立,兩個朋友戀戀不捨;背景是風煙迷離,隱隱約約的蜀川。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遼闊的空間。這樣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壯闊的胸懷。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境開闊,表現了作者的抱負和樂觀主義精神,這樣的豪情壯語,成為震爍千古的名句。

本詩第二個突出的特點是寓意頗深。兩個朋友,在依依惜別時,眼前是熟悉的令人留戀的豪華的京都,而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卻是風煙迷茫。他們「望五津」實際上是望不到的,只能在腦海中想像五津,想像那陌生的蜀川,這裡隱含了他們的仕途如同「風煙望五津」一樣,前程渺茫,實不可知。末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中的「歧路」是一語雙關的。「歧路」在詩中的直意是岔道,而寓意是指困難,就是指在困難面前,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悲觀失望,畏縮不前。如果把寓意再延伸。「歧路」也可理解為政治上的岔道,在政治的「歧路」上,不可效兒女之態,痛哭流涕,意氣沮喪,而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這首詩,從章法上看,起、承、轉、合,條理井然。首聯對仗嚴整,頷聯散調相承,頸聯轉折有力,末聯令人心胸開闊。這首五律,雖然和後來的五律對仗有所不同(頷、頸聯對仗),但可以看出,詩的平仄、押韻、對仗基本合於「近體詩」的要求,證明初唐五律漸趨成熟。

總之,這首詩格調高昂,筆法剛健有力,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文字風格上,都和當時風行的「宮體」、「豔體」不同,這便是這首詩的最可貴之處。

相關焦點

  • 讀書會 | 王勃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背後的故事
    王勃因此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的三年,王勃跑到巴蜀去遊山玩水,創作了大量詩文。鹹亨二年,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便為王勃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在王勃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城闕",宮闕,這裡指長安;"五津",當時蜀中岷江有五大渡口,這裡泛指蜀川。此聯意為:長安四周,由三秦拱衛著;風煙渺渺,眺望蜀川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宦遊人",指遠離家鄉出外做官的人。與你離別時,情深意切,只因同是遊宦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四海之內,只要知己連心,縱然遠在天涯,也如近鄰一般。"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唐詩三百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那麼在「四傑」排序中,王勃向來是排第一的,但是楊炯在當時就有句話叫「愧在盧前,恥於王后」,大概心裡是不服王勃。愧在盧照鄰之前,估計也不過是託詞,恥於「王后」,也就是恥於王勃之後,才是他大概的心裡話。那我們就來看看王勃的詩吧,一起欣賞一下他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云:「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初中古詩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朗讀詩詞譯文三秦之地護衛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蜀川。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溼衣巾。少府:官名。之:到、往。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
    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裡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裡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
  • 早讀10:高考背誦:飲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①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助記] 首聯從相送地長安寫到目的地蜀州,境界宏闊,為接下來的抒情提供了相應的空間。②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情境默寫】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 王勃:才華橫溢震天子,英年早逝引喟嘆!
    說到唐朝詩人,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王勃。作為初唐四傑之首,無論是在詩歌,還是辭賦等文學方面,王勃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天才。大家可能都知道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王勃震動古今的代表作是《騰王閣序》,摘幾處名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這麼多名句,熟悉不?作者王勃時年僅十四歲。意外不?
  • 王勃唯一一首入選教材的詩,其中一句堪稱傳世之經典,無人能超越
    王勃的一生猶如隕石,既絢麗又短暫,留下的光輝不僅照耀著當時的大唐,千百年之後同樣無法抹去,直至今日,仍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王勃僅活了二十七歲,卻留下許多不朽的佳作,令人讚嘆其才華之餘,又感慨天妒英才,作為「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如若不死,必然會以其才華和寬廣的胸懷躋身入李白、杜甫之列。在他為數不多的詩作中,有一首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如今人人都會背誦!
  • 王勃最為經典的一首詩,寫出了許多人無奈的離別之苦
    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一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 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六歲能文,十四歲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十七歲被沛王李賢徵為侍讀。
  • 有一位天才神童,雖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千古絕唱
    這位神童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提起王勃,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千古難得的駢文《滕王閣序》以及那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除了《滕王閣序》以外,還有一首我們很熟悉的詩歌也是王勃寫的,那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天涯比鄰一詞也就這麼流傳了下去,王世貞說:「天涯比鄰,固古人神曠之說。」
  • 即使王勃沒寫過《滕王閣序》,這首送別詩也足以奠定他的文學地位
    ,作為初唐四傑之首,其文學才華堪比李白,連唐高宗對他都讚不絕口,稱王勃為大唐之奇才也。  當年王勃在長安之時,結識了一位姓杜的縣尉,並成為了好朋友,我們姑且稱為他為杜少府。一日,這位杜少府告訴王勃,自己要去四川蜀中做官,王勃聽了之後依依不捨,在分別之時,贈送給杜少府這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對這位好友的美好祝福。
  • 王勃和範成大的兩句臨別贈言,最美的別離與最近的遠方
    初唐王勃、南宋範成大,這兩位相距近五百年的文人,用兩句臨別贈言,詮釋了最美的別離與最近的遠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史上最令人惋惜,英年早逝四大天才詩人,如果不隕落詩壇將會改寫
    在眾多傑出的詩人裡面,有四個天才的詩人,英年早逝,他們年紀輕輕早早的隕落,讓世人倍感惋惜!對於中國詩壇上,乃致世界詩壇上,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一,王勃王勃(約650~約676年),山西河津人。天才詩人,初唐四傑之首。他六歲就能夠做文,十六歲考中進士。王勃才華橫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名句。
  • 王勃最孤獨的一首詩,讀來令人感慨萬千,也是他生命最後的絕唱
    ,他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歲,可卻寫下了無數令人驚豔優美名篇,每一首都足以令人驚豔,特別是他的一首《滕王閣序》,更是被稱為千古美文,裡面一些經典的句子,那也是深入人心,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王勃憑藉此詩足以碾壓李白,可惜天才英年早逝,不然詩仙位置不保
    王勃是那種天才型的詩人,還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連李白都沒有做到,要知道王勃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歲,如果放到今天,一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剛剛走出社會沒有多久,可能連生活都成問題,甚至於還要家裡的支柱。
  •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作者:蘅苒半卷詩書一窗月(H-chuyu1)原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王勃和杜少府的離別,本是一場普通的友人間的離別,而王勃的一首贈別詩,讓這場普通的離別變得不普通。詩歌一改依依惜別的悲悲切切,將大丈夫的瀟灑豪情揮灑得淋漓盡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初唐四傑的王勃:英年早逝是最大的遺憾
    王勃王勃,生於公元650年,死於677年,只有短短二十七年。他是初唐四傑之一,其傑出文學成就及其影響力,使其在四傑中排名第一。王勃以為寫篇檄文只是玩耍助興,但在皇帝眼裡就是煽風點火,挑撥離間。到底是太年輕啊!就這樣,一個位居初唐詩壇四大天王之首的青年文豪兼朝廷命官,一下子成了一個無業游民。
  • 唐代文學名家王勃簡介及主要作品
    王勃簡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王勃作品: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2、山中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
  • 王勃!王勃!
    此頌文的作者正是王勃,時年15歲。 一年之後,十六歲的王勃,參加朝廷不定期舉辦的特科招考(幽素科),一舉高中,官授朝散郎,從七品,相當於副縣長級別。(看來唐朝沒有勞動法,政府公然聘用未成年人)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該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