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陶冶情操。讓我們傳承經典,引領未來!
今天,由資深播音員丹松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作品《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點擊收看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作者|賀知章(唐) 誦讀|丹松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
作者賀知章(約659-744),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人。唐代詩人、書法家。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進士,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年八十六。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李白、李适之等謂「飲中八仙」。
此組詩是賀知章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辭去朝廷官職,返回故鄉越州永興時所作。
此詩前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寫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年老才回來。詩人三十七歲中進士,此前已離鄉別井,回鄉時已是八十六歲的遲暮之年,在外漂泊了五十多個年頭。追憶離家之年風華正茂,對照此時雙鬢花白疏落,感慨之情油然而生。「鬢毛衰」三字,是「老大」之態的生動素描,並與「鄉音無改」作巧妙映襯,表示無論自己多老,始終鄉音不改,鄉情依舊。
後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話鋒一轉,從自嘆自傷中,轉為描述客觀對象的情景和問話:村中的兒童們看到這面容陌生的老人,笑著問道,老人家是從哪裡來的呀?詩人藉此刻畫自己離開故鄉年月久遠,以致自己與兒童們互不認識。從前,自己是這故鄉的主人,因為離鄉久了,變成了故鄉的訪客,這種身份的換位,讓人看來富有戲劇性,但對於詩人,卻是一種身份認同的失落,置身其中,詩人顯然是無比的唏噓和惆悵。
全詩沒作回答就戛然而止,或是近鄉情怯,或是無語凝噎,這弦外之音,卻如大音希聲,在每個回鄉遊子的心中產生深深共鳴,綿綿不絕。
誦讀人介紹
楊丹松,播音名丹松,遼寧廣播電視臺經典音樂廣播副總監、節目主播,中廣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副秘書長,全國朗誦藝術考級考官。錄製大量紀錄片、專題片及百餘部長篇紀實作品。代表作:《瀋陽「慕馬」大案紀實》《死囚檔案》《「四人幫」興亡》《「913」事件真相》《中國反貪完全檔案》《中國足球窩案》等。
原標題:《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