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變化的不是故鄉,而是人心:讀唐詩《回鄉偶書·其二》有感

2020-12-20 老張侃詩詞

賀知章著名的《回鄉偶書》,我們年少的時候就曾經接觸過。由於裡面有一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甚至在今天幼兒園的教材當中,都會讓這些孩子們去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回鄉偶書》當中的第一首,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詩人十幾歲的時候就外出闖世界,等到80多歲告老還鄉。回到自己長大的地方,鄉音沒有改,但是兩鬢斑白白髮蒼蒼。這些孩子們都不認識他了,笑問一句客從何處來?

畫面非常簡單,但是凸顯出了時光流轉之後詩人心中的那一份悲涼。這本是詩人成長的一方熱土,如今卻被人當成是一個外人,人世滄桑之感溢於言表。

很多人以為詩歌到這裡就結束了,其實這首組詩的第二首更值得細細琢磨。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同樣表達的是詩人離開家之後、很久才回來的這種感慨。

回家之後,發現所有的一切都已經有了太多的變化,正所謂「近來人事半消磨」,上文當中的「兒童相見不相識」,不就是其中非常大的變化嗎?詩人離開之時,這些孩子還不存在;而他回來的時候,這些孩子就將要成為這個村子的主人了。

詩人最後感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所有「人事」都發生了變化,只有門前春風吹拂下泛起漣漪的碧水,還是之前的模樣。

詩人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對比人世滄桑的變化,大自然還是原來的模樣。與之相比,人的生命實在是太短暫了。而且人世間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分,更是變幻莫測。

上文當中的兒童,一代又一代不斷「推陳出新」,而人世間的情誼也在慢慢溜走,也在創造著新的情感。

所以這才讓詩人感覺到家鄉已經變化太多。

變與不變,其實並不在於自然,而在於人的年華逝去,在於人世間的情感轉變。

今天的我們也有這樣的感觸:們回到故鄉之後,發現思念的故鄉還是之前的模樣,往往是那些原本熟悉的人變了。其實,回到故鄉的我們,又有哪一個不是在變化?

也正是因為如此,魯迅的《故鄉》才如此沉重吧。變的向來不是故鄉,而是人心。

相關焦點

  • 世人只熟《回鄉偶書》其一,卻不知其二更深刻!但賀知章是幸運的
    01我們最為熟悉的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準確說是《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王維望故鄉則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山東是指太行山以東,包括山西部分,今山東也算太行山東地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少小離家老大回:《回鄉偶書》背後,是賀知章走了50年的回鄉之路
    37歲高中狀元,86歲壽終正寢,在京為官近50年,一直身居高位,從未被貶,最得意的學生名叫李亨,後來當上皇帝,是為唐肅宗……朝堂之上,賀知章是皇帝器重股肱之臣,詩壇之中,賀知章更是萬眾敬仰的前輩泰鬥,李白寫詩懷念他,奉他為畢生知己,杜甫寫詩歌頌他,尊他為「飲中八仙」之首……(賀知章劇照)作為唐朝享有盛譽的偉大詩人,賀知章尤以絕句見長,雖然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
  • 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2020-11-11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鄉偶書二首》,這組流傳千古的名詩,是賀知章落葉歸根的情懷
    唐代詩人賀知章在86歲高齡的時候,還寫了一組流傳千年的經典詩歌,也就是《回鄉偶書二首》,其一還是無數人小時候的啟蒙唐詩。可見哪怕人都老得精神恍惚了,也不能阻擋一個詩人對詩歌的熱情,更不能阻擋他源源不斷的才思。賀知章寫完這組詩不久之後,就去世了,足見當時的他有多蒼老了。
  • 悅讀 | 「杭州人」何監的那些絕美詩句,小編讀給你聽~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讀一讀「何監」的那些絕美詩句,一起來品味詩中的杭州味道?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 鄧超的《回鄉之路》並非只為回鄉——而是讓更多人看到家鄉
    所以看到看著閆飛燕帶著助理參加校慶,仿佛看到無數電商大軍在回鄉。確確實實,從記憶深刻的89年到現在,是整個時代騰飛的30年,在《回鄉之路》中,家鄉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沙漠變果鄉,而大家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更是像跨越了幾個世紀一樣,鄧超也用了許多充滿對比的場景來闡述這種巨變。電影是一門藝術,鄧超這次能與時代保持同步,顯然是做足了功課。
  • 【2019唐詩抄讀營】40 丨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由此便不難理解李頎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個結尾——觱篥並不是只有悲傷,正相反,它應當奏響在除夕這麼重要的時間,應當在高堂明燭的美妙環境中,應當伴隨著美酒,一浪一浪地給人帶來深層次的享受。本詩構思精巧,和《古意》類似,也是前後兩截,特意要用後半段的「輕」來破除前半段的「重」,雖然達到了效果,但是結尾的味道並不很足,還是略顯草率了一些。
  • 人文紀錄片《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杭州開拍(夏學民)
    他的詩《詠柳》《回鄉偶書(二首)》是唐詩啟蒙必背篇目,被語文教科書收錄,廣為流傳。據歷史記載,他出生于越州永興,即今杭州市蕭山區。攝影 夏學民2020年7月15日,人文紀錄片《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在他故鄉——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開拍。
  • 「少小離家老大回」,86歲的賀知章重返故鄉,已是落葉歸根時
    從小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唐代詩歌,背後卻有著諸多故事背景作為鋪墊,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詩篇,其中辛酸別有一番滋味,值得細細品味,身在大唐盛世的才子賀知章,有什麼值得這般憂愁的呢? 曾經為主今為"客",吾心仍覺故鄉明 賀知章年少離開家鄉,耄耋之年才回歸,於是便有了讓人感慨良多的名場面:當遠走他鄉的少年再度回歸,以兩鬢白髮再度出現在故土,他發現家鄉不是他熟悉的家鄉,故人也大多離他而去,可謂物是人非。
  • 經典詠流傳歌曲:胡德夫登央視《經典詠流傳》 彈唱《牛背上的小孩·回鄉偶書》
    《牛背上的小孩·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娜魯灣 娜魯灣 娜魯灣十一歲獲得淡江中學獎學金離開故鄉到臺北讀書,臺灣大學外文系肄業,在1970年代初期與好友李雙澤、楊弦等人開啟臺灣校園民歌運動,並以〈美麗的稻穗〉、《牛背上的小孩》、《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飛魚雲豹臺北盆地》、《匆匆》、《最最遙遠的路》等經典歌曲,唱出臺灣最具象徵意義的歌謠,也唱出思念故鄉的詠嘆,用滄桑且充滿力量的歌聲記錄著他所走過的路途與人生。
  • 60名江西贛州籍旅臺同胞回鄉探訪 感知故鄉變化
    60名江西贛州籍旅臺同胞回鄉探訪 感知故鄉變化 2018-09-17 16:09: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抗日老兵離家73年,現95歲高齡回鄉尋親,卻發現房子和祖墳不見了
    引言 李清照在《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中寫道:「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無盡思念,表示想要忘了故鄉除非喝醉酒。提起故鄉,想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雖然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身在異鄉,但總有那麼些時候想回家看看。
  • 把你的故鄉,當作我的故鄉· 「為你讀詩」伴你在路上· 第490期
    野田人稀秋草綠,日暮放馬車中宿。——張繼(唐)重陽節過罷,不管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你,還是已回到故園正在享受親情的你,對於愛的感受都會異乎尋常地濃烈吧。「為你讀詩」今夜為回顧一首和愛相關的讀詩《回鄉之路》。今夜,讓我把你的故鄉,也當成我的故鄉。
  • 唐詩鑑賞-望月有感
    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賞析】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亂而離家四處飄泊。
  • 「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該讀「 qí 」還是「 jì 」?終於有答案了……
    語音發展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有些音今天讀起來絲毫不影響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如讀《靜夜思》,用普通話讀大家完全能理解,對古詩韻律的美也基本上沒有影響。但另一些詩詞的朗讀就受到了古今語音變化的影響。針對主張用方言讀古詩的觀點,音韻學家唐作藩也早已指出,用山西平遙話讀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是和諧了,但是讀其他詩就不見得押韻了。實際上,今天並沒有一種方言可以將古代詩詞的韻腳都讀得押韻。基於上述原因,孫玉文認為,誦讀古詩詞還是應提倡使用普通話讀音。 「唐詩宋詞中所有讀音都嚴格按照古音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
  • 賀知章故裡杭州蕭山開拍《詩狂賀知章》復興唐詩之路
    央廣網杭州7月16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曲行森 錢子俊)「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7月15日,「知章故裡」、浙東唐詩之路源起地——杭州蕭山蜀山街道迎來《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攝製組。
  • 對話「詩詞傳唱人」江生:將古詩詞譜成歌,治癒人心
    2017年發表民謠專輯《在湖畔和樹下》,2018年,開始依經典詩詞及文學作品譜曲吟唱,已發表《回鄉偶書》、《蝶戀花》、《浣溪沙》、《結廬在人境》等單曲。同時,開始氛圍療愈音樂的探索,嘗試把東方冥想和靈性療愈元素融入進作品及現場演出中,去挖掘聲音的療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