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監:「狂客」賀知章

2021-01-10 騰訊網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唐詩宋詞古詩詞

年度良心劇《長安十二時辰》終於更新完了,但精彩的劇情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最後一集長安城危機解除。快結尾處,有一個場景,屋外飄著鵝毛大雪,屋內一個垂垂老者緩緩鋪展宣紙,提筆寫了兩句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不久,聖人玄宗皇帝帶著侍衛到住處找尋他,但人已離去,只看到案几上的兩句詩,於是提筆續寫: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長安十二時辰》給予了這首《回鄉偶書》一個藝術化的表達。劇中的老者人稱「何監」,原型實為唐代大詩人,有著「詩狂」之稱的賀知章。

1

「鄉音無改鬢毛衰」:告老歸鄉

由於史載闕如,關於他政治家的一面,我們所知不多。

我們只知他少年時代便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三十六歲時中了進士,成為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考的狀元。

後被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唐玄宗時擔任過禮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賓客、秘書監等職,仕宦京城五十餘載,德高望重,堪稱元老級人物,深得皇帝厚愛。

與劇中「何監」寫完半首詩,獨自寂寥還鄉不同。

賀知章的還鄉獲得了「供帳東門,百僚祖餞」的至高待遇。

皇帝親自下詔在京城都門外設立帳幕,皇帝、百官為他餞行。

《瀛奎律髓》裡說:賀知章時年八十六高齡,由於身體原因臥病在床,於是上表玄宗請求告老還鄉修道。玄宗最終答應了他,賜了一處宅子,並親自賜名「千秋觀」,玄宗以為還不夠氣派,於是「賜鑑湖剡川一曲」為放生池,給他建造了「鑑湖一曲亭」,有專家考證,此亭的遺址在今天紹興柯橋區湖塘街道,十裡湖塘東首、蓮花庵橋北岸鑑湖中一個孤嶼上。

送別宴上,玄宗感慨萬千,並命文武百官作詩相贈,作為吟詩達人的唐玄宗怎能不來,於是揮毫寫下《送賀知章歸四明》贈於他: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有點意猶未盡,接著又寫了第二首:

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

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表達了玄宗對賀離去的依依不捨之情,這是賀知章一生的巔峰時刻,百官餞行,榮耀備顯,無上榮光。

除了開頭提到的流傳千古的那首之外,《回鄉偶書》其實是組詩,共兩首,還有第二首: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詩中用平實的語言傳達出了「變」與「常」的關係,「變」的是人事凋零、故友謝世,「常」的是鏡湖春波,不改舊時。抒發了作者對人事滄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2

當「詩狂」遇上「詩仙」:賀李交遊

大詩人杜甫的名篇《飲中八仙歌》開頭前兩句寫道: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說的是賀知章喝醉以後的狀態:他騎在馬上前俯後仰,如同坐在船上。醉眼昏花竟掉到了井裡,不僅沒醒,還在井底酣然入眠。

把賀知章的醉態描寫得生動有趣。

可見賀知章比李白有過之無不及,他才是當之無愧的頭號「酒仙」。

天寶元年(742),四十二歲的布衣李白來到京城長安尋夢。

寄居在長安的一個叫紫極宮的道觀裡,也就在此地他見到了賀知章。

當時的賀知章已是一位八十四歲的老者,身居太子賓客(太子老師)的高官顯位。

唐代孟棨在《本事篇》中記載:賀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難》詩之後,「讀未竟,稱嘆者數四」,還沒有看完,就已經讚不絕口了,稱他為「謫仙人」,可見十分欣賞他的才華。

二人一見如故,於是決定找個酒館坐下來把酒言歡,對飲暢敘。

等到點單時,生性灑脫賀知章才猛然發現身上沒帶銀兩,無錢沽酒,於是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在身上以顯示官品的金龜,換了酒與李白煮酒論詩,「酒逢知己千杯少」,這便是有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

他們的交往跨越了世俗上認為的地位與權勢,他不因他是一介布衣而心懷蔑視,他也不因他身居高位而自我貶低,就這樣這兩顆中國詩歌史上璀璨的明星相遇了。

後來李白在賀知章去世之後的紀念詩裡《對酒憶賀監二首》其中的一首描述了他們的相遇場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不久之後,賀知章向唐玄宗推薦了李白,玄宗任命他為待詔翰林。向以高傲著稱的李白睥睨一切,唯獨對賀知章尊重有加,他認賀為第一知己。

是賀知章把李白帶進了長安的主流詩歌圈子。

李白在長安生活的三年裡,雖然仕途不得志,未能受到重用,但能和賀知章這樣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飲酒作詩,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慰藉,是賀知章為在他長安的生活增加了濃濃暖意。

天寶三載(744),賀知章告老還鄉。

在長安東門外浩浩蕩蕩送行隊伍裡,不僅有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還有他的摯友——詩壇才俊李白。

面對壯觀而又傷感的送行場面,心中充滿離情別緒的李白揮筆寫下兩首情真意切的送行詩。其一《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其二《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

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

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此時的賀知章與李白已成了情深意篤的忘年之交,綿綿深情,難以割捨。

沒想到,此一別,竟成永訣。

就在這一年,賀知章回到故鄉後不久便去世了,「他年再向帝城飛」,再次把酒言歡成為了奢望。

《對酒憶賀監二首》另一首寫到: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兩年後,李白離開長安去紹興拜訪賀知章,發覺賀早已離開人世,僅餘故居在,鏡湖裡空有朵朵荷花。

看到這些讓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場大夢,悽然傷情。

此詩感情真切,表達了痛失老友的悽涼心境。

3

「胸襟灑脫的人」

關於賀知章,開國領袖毛澤東還曾專門翻檢《全唐詩話》、新舊《唐書》等古籍研究過,稱讚其「是一個胸襟灑脫的人,不是一個清教徒式的人物」,這個評價精準點明了賀知章的性格。

賀知章為人豪放曠達,非常健談,當時的賢達之士都很仰慕他。

宰相陸象先與賀知章是表兄弟,賀知章跟他格外親善。

陸象先曾對人說:

「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

「一日不見則鄙吝生」,可見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賀知章一生好飲酒,放蕩不羈,不喜歡循規蹈矩,晚年更自稱「四明狂客」。

醉後寫詩一揮而就,無須修改。

在他留給後人的20首2句詩中,詠酒詩竟有3首2句。

第一首《題袁氏別業》: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這首詩把賀知章豪爽曠達的性情表現得淋漓極致。

作者與袁氏本不相識,完全是為了欣賞林泉才到此偶爾小坐的。

接著他提出一起喝酒,同時為了進一步打消主人顧慮,他告訴主人不用擔心酒錢,我錢袋裡自有錢可以買單。

這裡把一個愛景若狂、嗜酒如命的酒仙形象活現在了讀者眼前。

第二首《春興》:

泉噴橫琴膝,花粘漉酒巾。

杯中不覺老,林下更逢春。

作者飲著酒,欣賞著園中的美景,不覺老之將至,抬眼四望,身在樹林之下,更覺一片春意盎然。

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一幅悠然自得的神仙景象。

第三首是一首唱和詩《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謨字》:

西學垂玄覽,東堂發聖謨。

天光燭武殿,時宰集鴻都。

枯朽沾皇澤,翾飛舞帝梧。

跡同遊汗漫,榮是出泥塗。

三嘆承湯鼎,千歡接舜壺。

微軀不可答,空欲詠依蒲。

宴會氣氛熱烈,面對盛宴,詩人感到自己無以奉謝,只想寫作此詩以報答皇上視己為賢臣的知遇之恩。

這場面,這氣氛,這狂歡中的清醒,呈現的依然是豪邁和超逸。

還有一首詩的兩句殘句: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顛。

這裡詩人戀花醉酒,顯示出一幅率直任性的神情。

賀知章雖存詩不多,但他在盛唐詩壇的影響巨大。

《舊唐書·賀知章傳》載:

「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數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

清代賀裳在《載酒園詩話又編》中評價他:

「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雲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置張(若虛)於初,列賀於盛耳。

「雲開山出,境界一新」,也就是說,讀者能從賀知章的詩裡看到一種盛唐氣象,他的詩體現出了一種「雍容省闥,高逸豁達」個人風採。

《長安十二時辰》裡靖安司司丞李必曾對何監說:「老師二十年前的傑作,寫盡了大唐盛景。」

何監說到:「寫盡了嗎?也對,盡了。過去的大唐好啊,過去了,都過去了。」

昔日大唐的繁盛景象早已化為了煙雲,但賀知章的曠達人格魅力與不朽詩篇卻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天空裡,與日月同光!

-作者-

圖片來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

你若喜歡,記得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的歷史原型是誰 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的歷史原型是誰 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時間:2019-07-03 12:53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何監的歷史原型是誰 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 長安十二時辰真的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每一環都有懸念,線索說斷就斷,背後各方勢力比美劇還厲害,誰讓我們是一個以權謀為上的民族
  • 酒仙第一賀知章,連李白都要拍他馬屁,《長安十二時辰》何監原型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個一出場就喝得迷迷糊糊的老頭,叫做何監,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他應該叫做賀監,也就是酒仙第一人賀知章。他不僅是一個酒鬼,還是大唐重臣、文學泰鬥,連恃才傲物的李白都要拍他的馬屁。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
    《長安十二時辰》的創作者們努力將大唐盛世中的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我看來他們做到了,劇中不少的人物也和歷史中的原型高度相似,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人物生平。第一位是在劇中一出場就死於非命的的焦遂,可以說是「長安大V」了,在劇中,焦遂是何監的酒友,他雖然只是一介平民,但卻以嗜酒而聞名,因而成為大V,可以腰懸金魚袋,自由出入皇宮。
  • 由《長安十二時辰》看天寶三載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是由馬伯庸原著改編,以唐代為背景而創作的電視劇。在第一集,當長安坊門打開的時候,下面一個字幕顯示天保三載。但是此天保非彼天寶,不過在接受採訪時,馬伯庸曾說過這部作品就是以唐代天寶三載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的。
  • 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結局
    另一方面,右相林九郎理應遭到罷免,賢臣得以上位;元載小人失志,竹籃打水,被王韞秀一腳踹開……然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真實的歷史中並不是一條需要被恪守的準則,《長安十二時辰》結局的遺憾與留白,或許我們能在歷史中找到一些還沒來得及落下的筆墨。
  • 《長安十二時辰》各人物歷史原型介紹,他們代表唐朝一段傳奇!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唐玄宗時期,狼衛潛伏京城意圖摧毀長安,靖安司司丞李必臨危受阻止狼衛的惡行,最後與張小敬聯手揭穿背後陰謀,保護了長安百姓和大唐盛世。劇中主角在歷史上都是有原型的,李必和張小敬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還有聖人、何監、嚴太真和林九郎等,這些都有對應的原型。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這十個角色,原來歷史上都有原型
    最近這段時間,最熱的劇作莫過於《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以其精良的製作水準,一舉在豆瓣轟下了8.6的高分。
  •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養子何孚在歷史上有真實身份嗎?原型是誰?
    《長安十二時辰》裡,何監的養子何孚,裝瘋賣傻,但其實是個狠人! 劇中說舊曆十四年,也就是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時任陳州刺史被林九郎彈劾而發配,最後全家死在發配途中,只要何孚這個遺孤被何監(賀知章)收養,其與林九郎有滅族之仇!那麼,何孚的這個身份是真的嗎?
  • 豆瓣8.7,《長安十二時辰》看劇必備知識點都在這裡啦
    《長安十二時辰》為暑期劇荒的大家奉上了一部誠意滿滿的古裝懸疑犯罪及權謀劇。開頭一組華麗麗的長鏡頭,就把所有人拉到了大唐盛世。隨之引出長安上元節十二時辰暫停宵禁的旨意,這組長達2分7秒的長鏡頭後,故事開篇。這部歷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歷史懸疑推理小說,原著評分也高達8.4分。
  • 這些細節彩蛋中,藏著《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真相
    儘管《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並非真實歷史,但這部從細節上挖掘唐文化的精髓,讓人能真正感受到天保三載的上元燈節,諸多歷史細節和彩蛋的巧妙安排,更讓盛唐氣象和長安風貌活起來。 在細節上的雕琢,並非為了好口碑而刻意為之,再精緻的細節,都要為劇情和人物服務。而《長安十二時辰》在人、事、物上的合一性,才最讓人拍案叫絕。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執政原來是位大詩人
    電視劇中《長安十二時辰》的風評無疑是相當上佳的,這部由馬伯庸創作並親自擔任編劇的熱播劇自播出後就受到了無數觀眾的喜愛。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 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86歲告老還鄉,不久去世。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執政原來是位大詩人
    最近比較火的電視劇中《長安十二時辰》的風評無疑是相當上佳的,這部由馬伯庸創作並親自擔任編劇的熱播劇自播出後就受到了無數觀眾的喜愛。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 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86歲告老還鄉,不久去世。
  • 【劇集觀察】《長安十二時辰》開播收視口碑雙豐收,質感國劇,烽火正長安
    它的成功也告訴我們:古裝劇架空、虛構歷史的時代過去了,人們期盼從歷史中發現中國人的使命與精神,汲取力量。《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是文學鬼才馬伯庸,講述了唐代天寶年間長安發生的一起陰謀事件。唐代主管偵緝逮捕的「不良人」張小敬(雷佳音飾)為戴罪立功,需要在十二時辰之內,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飾)共同偵破混入長安城的狼衛們,解救長安城內的黎民百姓。作者馬伯庸曾透露,《長安十二時辰》的靈感源自美劇《24小時》,只不過故事發生在中國唐朝,核心線索是如何保衛長安。
  • 今天,《詩狂賀知章》在蕭山正式開機!又一個文化IP要火
    該片將從知章村出發開啟為期半年的拍攝之路,以紀實拍攝+故事演繹+名家解讀唐詩的表現形式帶領觀眾們「穿越」至盛唐,還原文壇泰鬥賀知章從「四明狂客」到歸隱故裡的波瀾人生,探尋他詩歌中蘊藏的文學世界和盛唐氣象
  • 看《長安十二時辰》,品百變老戲骨——韓童生
    圖片源自網絡最近,影視界殺出一匹黑馬——《長安十二時辰》,自6月27日上線以來,瞬間火爆,更是憑藉在豆瓣上8.8的高評分,拿下了目前為止上半年國劇中的最高分。圖片源自網絡除了用色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服裝和建築還原度極高外,劇本也標新立異,將古時一天十二時辰(現代的24小時)的故事拍成40集電視劇,還有實力派演員的傾情演繹。
  • 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詩人在幹嘛
    最近看了部劇,叫《長安十二時辰》。這一年,是李白在長安擔任翰林待詔的第三年。3年前剛剛進宮的李白意氣風發,高聲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然而待久了才發現,唐玄宗並沒有讓他參與國家政治的意思,只是把他當作一個高級的玩伴。再加上宮中小人的挑撥,讓李白的處境更加艱難。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 長安十二時辰:太子李亨、林九郎、徐賓誰才是真正幕後大boss?
    本文約2400字,需要閱讀5分鐘作者|吉吉貓編輯|Kiki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 他們飾演的角色在歷史上居然真有其人——長安十二時辰的人物原型
    6月30日,《長安十二時辰光是易烊千璽的顏已經足夠了,更可況他飾演的角色在歷史上居然真有其人,下面就扒一扒《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原型。這麼一來,何監的歷史原型就是賀知章了。 賀知章,字季真,武周朝時期的未科狀元,唐玄宗時期,開元十三年任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開元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劇中備註何監是秘書監,就對中賀知章的職務來說並無錯處,何監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賀監」的諧音吧。
  • 《長安十二時辰》人物大揭秘:關於他們,你都了解些什麼?
    相信最近很多小夥伴們都被國產良心劇《長安十二時辰》圈了粉,精美細緻的畫面,讓每一個鏡頭都如同電影般精彩,劇中人物的表演也可圈可點。今天筆者想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各種人物,其實他們在歷史上都是有原型的。在此先得說一說,整部劇真的製作精良,雖然只是一部網劇,但一經開播就洗刷了各大社交平臺,火爆之勢不下於如今的網紅城市「重慶」。好了,回歸正題,來看看劇中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的哪些「大人物」?首先就是劇中第一大主角——靖安司司丞李必,他是由易烊千璽飾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