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古裝懸疑大戲可以拿到豆瓣8.6分,但《長安十二時辰》的確是一部很難得的作品,令人驚喜,甚至成功輸出到海外,掀起一股「長安熱潮」。
儘管《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並非真實歷史,但這部從細節上挖掘唐文化的精髓,讓人能真正感受到天保三載的上元燈節,諸多歷史細節和彩蛋的巧妙安排,更讓盛唐氣象和長安風貌活起來。
在細節上的雕琢,並非為了好口碑而刻意為之,再精緻的細節,都要為劇情和人物服務。而《長安十二時辰》在人、事、物上的合一性,才最讓人拍案叫絕。
(一)闕勒霍多迷案:聞家香鋪、烽燧堡與小勃律使館
聞無忌的女兒聞染,作為此次「闕勒霍多」事件的幕後策劃之一,之所以參與到毀掉長安的計劃,正是因為聞家香鋪要給外使館騰地,導致父親聞無忌被永王派系的熊火幫害死,張小敬也因此報復殺人而成為死囚。
而在上元夜宴中,聖人查問小勃律使館的建設情況,郭利仕說:「小勃律來使非常滿意,並準備回國勸說國王重新進貢。」
聖人說:「這房子蓋得值。」
作為驅動全劇故事發展的重要隱藏細節,小勃律國為何受到大唐如此重視?事實上,該國的地理位置堪稱大唐的西大門,其周邊的七十多個大小國家,都看小勃律國的風向而動。
當時吐蕃和大唐都在努力爭取小勃律國歸順,這也是為何小勃律使節受到聖人關注的原因。
不過真實歷史中,唐朝不會像現代國家一樣,建造大使館、領事館,唐朝的使臣在朝貢期間住在驛站、客棧之類的地方,接待高規格高的使臣會住在鴻臚寺,也就是國賓館一類的待遇。
既然並非永久居住,那拆百姓住宅蓋使館就沒有必要了。
事實上,建造小勃律使館引發的慘案,和第八團烽燧堡慘烈保衛戰在內核上是一致的,兩者都是為了保衛大唐邊境和子民的安居樂業。
通過有效的外交不戰而屈人之兵,總好過將軍百戰死、士兵刀頭舔血。只是永王一派在徵地過程中,為了壓低地價謀取私利,不惜殘害無辜百姓生命,行徑可恥。
儘管這段劇情來自創作者虛構,但當年長安的「房地產熱」卻符合歷史真實,無論白居易的「居大不易」、曾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還是用30年積蓄和墓志銘潤筆費艱難實現買房夢的吏部侍郎韓愈,在長安買一套合心意的房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二)「黑科技」中的歷史真實:大案牘術與造紙術
《長安十二時辰》中,貫穿全劇的一個彩蛋就是靖安司徐賓主事研發的大案牘術。雖然「大案牘術」是創作者的「腦洞」創作,但中國古人對統計數據的關注,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協助制定國策。
包括《地理志》、《河渠書》、《食貸志》等等古籍,都涉及統計學的著作。
檔案資料究竟有多重要?秦朝末年戰亂四起,率先攻入鹹陽的劉邦並未劫掠秦宮金銀財物,反而將相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
這些珍貴的數據也為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巨大作用。
以「大案牘術」為引,徐賓另一項「發明」,即劇中花大力氣還原的古法造紙術,不僅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賓闡明造紙緣由的段落,也以小見大,令觀眾可以窺見盛世大唐的隱憂。
地方吏本可盡心造冊,卻因紙張價高而無法做好記錄,基層真實數據缺失導致的,從長遠來看,必然影響上位者的判斷,進而幹擾國策的制定。
徐賓變賣家當改進造紙術,看歷史中的小人物如何撬動大時代,對徐賓的塑造,精彩程度不亞於諸多名人。
(三)胡餅、水盆羊肉:舌尖上的絲綢之路
作為《長安十二時辰》「吃播」擔當,張小敬堪稱「舌尖上的長安」第一美食博主。
手抓羊肉,顯然來自西域。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常以白水將羊肉煮熟,用佩刀割著吃。
武則天則喜愛烹煮至肉質酥爛,撈至盤中,撇去浮油,澆以滷汁切片,甚至以「珍郎」喻羊,稱「珍郎殺身以奉國」。
張小敬出獄後首選水盆羊肉,因容器得名,多用大水盆做盛湯器皿,尤以澄城最為地道。
製作方法為:以小茴香熬頭湯,使湯色清澄透亮,再切大塊羊肉擱於水盆之上,現切現調,出鍋後撒蒜苗、蔥花、香菜,澆油潑辣子,肉香紮實渾厚。
與聞無忌的回憶橋段中出現的面片,實為「不託」,也稱「湯餅」、「餺飥」,為突厥語音譯。
製作方法是:先將未發酵之麵團揉光後搓成條狀,再掐成半指長的小面段,入菜羹或肉羹中煮熟,添加佐料。唐朝時,長安百姓皆以此為朝食(早餐)。
至於胡餅,白居易曾寫過:「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由波斯人發明。
劇中,崔器的哥哥崔六郎為弟籌錢,用身體夾帶珍珠,導致終生只能吃流食,崔器祭奠哥哥,用的就是胡餅。
狼衛入城後,與車夫們交談時提到的三勒漿,也是波斯國上貢唐朝的貢品。
唐代韓鄂曾在農書《四時纂要》中,介紹了三勒漿的做法:「訶黎勒、毗黎勒、庵摩勒,已上並和核用各三大兩搗如麻豆大,不用細,以白蜜一鬥、新汲水二鬥、熟調。
投乾淨五鬥甕中即下三勒末,攪和勻。數重紙密封。三四日開更攪。以乾淨帛拭去汗,候發定即止。但密封此月一日合滿三十日即成。」除了好喝,三勒漿還有「消食下氣」的功能。
唐朝堅持「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開放胸襟,廣泛吸收外來文化,而長安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食物也稱成為文化交融的重要載體。
(四)匠人精神:大唐文化自信的具象表達
張小敬為調查龍波下一步計劃的目標,順著竹器碎片找到了從扶桑來大唐學藝的匠人大師晁分。
雖然晁分在歷史上並沒有原型,但其遣唐使的身份卻很容易令觀眾聯想到唐朝著名的遣唐使晁衡(阿倍仲麻呂)。
劇中,晁分聽聞借給靖安司的長安沙盤被毀之後大怒,並表示,「以後我還要帶著他返回扶桑,依樣建造,讓我們扶桑國也能有長安這樣了不起的城市。」
事實上,日本「平安京」京都市、平城京奈良市,都是仿長安而建。雖然晁分戲份不多,這個人物卻展現了中日千年的交流史,並從側面映襯了中國強大的文化自信。
另外一位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提及率極高,出警量卻不高的要數工匠大師毛順,從開場曹破延剪髮時被店家提及,到王韞秀的簪子、何監的雨亭以及為聖人專門打造的太上玄元大仙燈,大唐的頂級製作,基本被毛順大師承包。
歷史上,毛順也是唐玄宗十分器重的大師,文獻中,包括鄭處誨的《明皇雜錄》、韓鄂所著的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上元燈樓》等多處中都有記載。
談及匠人精神,很多中國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但早在1400多年前的大唐,匠人不僅受到聖人的尊重,匠人精神也已經成為中國國民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大唐詩魂:李白與程參
從第一集開始,書生程參就是一個笑點滿滿的人物,因為幹謁文被毀,幹擾靖安司辦案而被抓入大牢。
「鐵打的程參,流水的獄友」,前半部戲中程參最多的臺詞就是「有沒有吃的」。不過,隨著長安大結局揭曉,這個看似配角的「小人物」其實並不多餘,他的原型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語文課本上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出自他的手筆。
除了幫助張小敬破解出「闕勒霍多」是「末世火劫」的意思外,不斷輪換的獄友也讓他身在囚牢卻能大概拼湊出案件的全貌。
無論從靖安司起火點判斷內部人士縱火,還是通過徐賓燒焦的屍首判斷徐賓未死,以及最終挖出報時博士龐靈的暗樁身份,程參的能力已經毋庸置疑。
不過,初來長安的程參雖然沒有被長安的陰暗面吞噬,這場上元大案卻讓他頗為灰心。
劇中,姚汝能建議程參不要留在長安,去西域。
歷史上,天寶三載,岑參進士及第,隨後赴安西都護府從軍,跟隨封常青、高仙芝徵戰。
作為大唐詩仙,李白雖然僅在程參的臺詞中被提到一次,但卻在48集中都有「出現」,原來《長安十二時辰》中所有的曲目的歌詞都來自李白的詩。《清平樂·禁庭春晝》、《短歌行》、《長相思》、《俠客行》、《憶秦娥·蕭聲咽》等,可謂首首耐聽。
開場第一首歌,許鶴子登跋車鬥藝,唱了一曲《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上元節的氛圍應當是喜慶熱鬧,許鶴子竟然選擇了一首頗為悲涼的歌曲,這也為全劇定調:悲傷將至。
《俠客行》作為「五尊閻羅」的專屬ost,實在貼切。「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大結局中,張小敬拒絕封賞,雲遊西域,著實有著俠客風範。
隨著《長安十二時辰》收官,該劇原聲帶也在各大平臺上線,視聽量壯觀,只是詩仙大人無法收到版權費了。
(六)何家村遺寶與薩珊金幣:一樁塵封千年的懸案
對大唐器物的精緻還原是《長安十二時辰》的一大亮點,而成為破案關鍵的線索、物件更較其他道具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張小敬找葛老尋求狼衛的線索時,葛老提到了何家村埋藏的金器,「這一千三百五十六件金器,代表著大唐的最高工藝,是世上最美的東西。」
而這批令葛老心心念念的寶物,直到1226年後才重見天日。
現實中,位於西安的何家村在1970年確實出土了一批唐代金銀器,包括金銀器皿271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1對,金飾品13件,其中被定為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有數十件。
唐朝三品以下官員不得以金銀為食器,這一規定不僅賦予了金銀器社會等級化的內涵,也讓劇中金器的歸屬牽連出更深層的貪腐案件,葛老認為當年盜金人所盜取的金器都是從郭利仕的庫房中偷盜出來的,這無疑將郭利仕也拉入太子與右相對決的戰局中。
薩珊金幣不僅是串聯起龍波、何孚、伏火雷一線的關鍵證據,徐賓的造紙坊中也出現大量金幣;
最後拯救聖人的橋段中,姚汝能竟然也拿到了一枚可以作為信物的金幣。劇中出現的薩珊金幣應該來自薩珊波斯王朝,唐朝時由於新興的阿拉伯帝國滅國,薩珊末代王孫逃至長安,也將金銀幣帶到了絲綢之路上的廣大地區。
姚汝能追擊狼衛時在龍波住所發現大量金幣,《唐律疏議》明文規定這類金銀幣禁止在民間流通使用。但金銀天然是貨幣,劇中也提到,長安城中只有極少數地下錢莊才能換到薩珊金幣,所以推動這場變局的幕後黑手,恐怕指向藩鎮。
(七)烽燧堡保衛戰:一窺古代軍事戰爭真相
除了絢爛的長安盛景,《長安十二時辰》中最為扎心的橋段就是第八團九死不悔的烽燧堡保衛戰,戰場上的硝煙瀰漫殘酷至極,但在緊張的戰爭場面中,一些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細節同樣可圈可點。
作為古代的攻城方式,敵軍用床弩發射出一根根床弩箭釘在土牆上,成為階梯進行攀爬,進攻烽燧堡。
床弩是中國古代一種威力較大的弩。將一張或幾張弓安裝在床架上,以絞動其後部的輪軸張弓裝箭,待機發射。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絞軸,用幾張弓的合力發箭,其彈射力遠遠超過單人使用的擘張、蹶張或腰引弩。
烽燧堡守軍的夜叉雷,則是一種城防用的碾刺兵器。用直徑1尺,長1丈多的溼榆木,周圍密釘逆須釘製成,發現敵人開始攀登城牆時,投入敵群中,絞動絞車,使其滾動,用以碾殺敵人。之後依靠繩索將其拉起,可以反覆使用。
國產古裝劇中經常出現戰爭場面,但《長安十二時辰》卻是國劇中第一個用金屬打造鎧甲的劇組。
唐朝的武將鎧甲保存到現在可供參考的文物很少,服飾組為了儘可能還原歷史,參考了不少道像、天王像,通過多次實驗,打造出最符合那個時代場景的鎧甲。
金屬鎧甲除了有金屬撞擊聲的聽覺以及視覺效果外,更重要的是深刻影響了整部戲的動作戲。
烽燧堡一段,聞隊長卸去盔甲去打獵,結果被穿著很厚的皮袍子的敵兵襲擊。張小敬用弩射穿了其中一人的皮甲,但在對付第二人的時候,近身並未劈砍,而是將其摔倒然後用刀抹脖子,事後兩人還把敵人的皮甲繳獲。
與過往國產劇中,鎧甲一刀就被劈壞的「塑料感」不同,「長安」對鎧甲的打造,真實還原了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場面。
(八)焦遂、許鶴子:小人物也能光芒萬丈
李隆基被曲藝界奉為祖師爺,有唐一朝都極其推崇歌舞,而劇中曾幫助張小敬進入花萼樓範圍內的許鶴子,其歷史原型就是開元天寶年間與李延年齊名的歌唱家許合子,更曾被玄宗稱讚「此女歌值千金」。
許鶴子在朱雀大街的拔車上表演時,長安全民追星的盛況也準確地還原了大唐樂舞的盛況。
第一集就領盒飯的焦遂是很容易被觀眾忽略的人物,事實上,這位救了狼衛曹破延,卻反被殺害的老人並不單純是個愛喝酒的老大爺。焦遂出場時,他的身上除了金魚袋,鸚鵡杯,還有一壺葡萄美酒。
作為一名平民,金魚袋其實是三品以上大員才能佩戴的,而他的金魚袋其實來自何監,他們的這場酒局也與十二時辰的大陣仗有著緊密聯繫。
作為歷史上長安最出名的八個酒鬼之一,「飲中八仙」中只有焦遂一人是平民,但一句「長安·焦遂」中透露出的自信,無不展現了盛唐時代,每位大唐子民的昂揚精神風貌。
(九)權力的遊戲:詩詞與牌匾中的政治主張
作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詠柳》被過度解讀為何監與太子同黨的證據,而何執正的原型正是著名詩人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太子的勢力已經很大;
萬條垂下綠絲絛:有成千上萬的人追隨他了,結黨之勢已成;
不知細葉誰裁出:這種局面是誰造成的?
二月春風似剪刀:原來是皇帝似暖還寒的態度導致的。
如何展現整個故事的大背景?《長安十二時辰》並沒有通過朝堂、後宮直觀展現幕後的權力爭鬥,反而通過一首詩巧妙撬動了大唐朝局中太子、林相、與聖人之間微妙的權力平衡。
歷史上,賀知章從未參與過權力鬥爭,36歲中狀元後一生仕途順暢,官至三品,還是太子的老師,最終以唐朝人平均壽命3倍的86歲高齡仙逝。
不過在劇中,由何監引出養子何孚、龍波線索,何監還是李必、太子派系的精神領袖,雖然最終受太子牽連被迫退休,也成為推動劇情進展的重要人物。
林九郎: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細節見人心方面,林九郎花房中高懸的匾額上書「法莫如顯」堪稱神來之筆。此四個字出自《韓非子·難三》,即:法律一定要令人明了,這句話下半句是「而術不欲見」,權術卻不能被人覺察。
這句話對林相進行了高度總結。劇中,林相多次強調「唐律是我修的,我得守」,似乎成為法的重視捍衛者,但審何孚一案時,卻突然亮出三司大印一起蓋上,知法犯法。無論林九郎說再多漂亮話,實質都是一弄權奸相而已。
(十)李必、張小敬、姚汝能、檀棋:十年後再見
作為《長安十二時辰》的兩位絕對主角,李必的原型其實是中唐時期著名政治家李泌,神童出身、少年成名、平叛高手,還能兼顧修仙,李必一生運籌帷幄,共輔佐了四朝君王。
張小敬,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歷史上張小敬也真有其人。作為羽林衛騎士,張小敬在馬嵬驛之變時射殺宰相楊國忠,而這段文字資料出自安史之亂後民間流行的一本《安祿山事跡》的書,作者署名是華陰縣尉姚汝能。
沒錯,正是一直很慫,卻在關鍵時刻堅持「不退」的姚汝能。
大結局中,李必和張小敬離開長安,檀棋則信守諾言去了嚴太真(即楊玉環)身邊。
十年後,當「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時,張小敬會再次出現,在馬嵬坡殺了楊國忠。無論是為了檀棋,還是如大結局中所說「長安再有危險了,再回來。」
屆時,英雄、美人、能臣、小說家,再次風雲際會。
除了上文提到的幾大主線,《長安十二時辰》一些零星散落的小細節同樣可令觀眾一窺劇組的誠意。比如,稱呼帝王終於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皇上」、「萬歲」,唐代的標準稱呼是「聖人」,而「阿爺」是父親,而非爺爺;
只在文獻和《韓熙載夜宴圖》等繪畫中出現的「叉手禮」復活,唱喏回到了中國人的問候應答中;
正是這些無處不在的歷史細節和彩蛋,大大豐富了《長安十二時辰》的人文內涵,並令觀眾在觀劇過程中,享受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