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產劇最大的驚喜肯定是《長安十二時辰》,甚至可說近五年內都沒有與之相媲美的國產劇,而且這還是一部只在網絡平臺播放的網劇,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認為網劇的品質會比電視臺製作並播放的電視劇差,但這部投資了6億元的網劇不管是服、化、道還是劇情上都明顯比大多數電視劇質量要好一大截。
第一集開頭的第一個鏡頭就是一個長達2分零5秒的長鏡頭,這個鏡頭不但把全劇的時代背景、人物造型和地理環境全都交代了,而且那個被點燃的燈籠也暗示了接下來的劇情走向,因為後面的劇情主要就是講述悍匪如何火燒長安城,導演在劇集開頭就已經做到如此細緻,令人不禁眼前一亮,其實這部劇集能一直吸引觀眾的關注,導演仔細鋪陳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暗示後面有跟火攻有關的畫面
繼續說說這部劇集裡的細節吧:
首先是片頭,片頭的底色其實是跟時間及太陽的光照度相對應的,越是接近白天的時辰,片頭的底色就越白,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晚上,片頭的底色也就逐漸暗淡,從淺白底色變成深色。
片頭隨時間而顏色漸變
服裝則直接體現了導演意圖,所有人包括群演的服裝一點都不馬虎,旅賁軍、右驍衛、龍武軍、神武軍這四種出現在劇中的兵種都有具備各自特點的盔甲,旅賁軍是藍底黑甲,歸屬靖安司調配;右驍衛是銀甲,由右相調配;龍武軍是金邊銀甲,由聖人和太子調配;神武軍是金甲,由聖人調配,龍武軍和神武軍都是皇室衛隊,這四支隊伍從外觀上就相當容易區分,劇情推進的時候也不會導致觀眾混淆分屬不同派系的隊伍。
此外連靖安司司丞李必的髮簪也是豎著別入頭髮中的,跟以往橫著別住頭髮的做法不同,其實道教人士的髮簪確實也是豎著別的。
李必的髮簪是豎著別的
另外劇中人物與眾不同的叉手禮也不同於以往古裝劇的形式,是大拇指相叉,原來這是唐宋時期盛行過的叉手禮,這種叉手禮的動作是用左手抱於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小指衝著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拇指上翹;還有隨著叉手禮的語氣詞「喏」(re),也是一個在唐宋時期比較盛行的口氣詞,根據語氣不同,分為唱喏小喏和肥喏,意思各有不同,根據說話人的語氣,這一個字可以表達出感謝、敬重、回應等等意思。這些細節原本都是中華文化民族禮儀,沒想到被一部電視劇都的展示了出來,可見這部劇集對細節的考究已經相當嚴謹。
曾流行於唐宋的叉手禮
此外,對唐刀的展示也是這部劇非常嚴謹的地方,因為唐刀從未有實物流傳下來,而日本刀其實就是唐刀的變種,近些年通過對流傳到日本的唐刀資料的研究,才對唐刀有了一定的認識,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唐刀採用漢刀的"百鍊鋼"的鍛造工藝,並運用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這些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更富觀賞性,而且提高了實戰性能,但複雜的工藝使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所以在中國歷屆朝代中,只有大唐盛世才用得起如此精良的兵器,在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也逐漸失傳。
唐刀還可以這樣用?
此外還有幾乎相當於大資料庫的「大案牘術」和「伏火雷」(石油)以及造紙術的描述也非常有意思,雖然知道純屬小說虛構,但這些獵奇性質的情節確實也給劇情增色不少。
大案牘術其實就是大數據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細節,可以表明劇組上下對這部劇集的準備工作是相當充分的,一部劇集如此用心的對服裝、道具和各類細節進行了精心的準備,那麼最後的成片質量肯定也不會差,目前豆瓣對這部《長安十二時辰》的評分已經達到了8.6分,毫無疑問,這應該是今年為止最值得觀看的國產良心劇。
但是可惜的是,劇集開播的時候,開頭部分就被刪掉了6集,因為崔器的哥哥崔六郎的扮演者就是黃海波,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黃海波被封殺,因此導演雖然力排眾議啟用黃海波扮演崔六郎,可惜最終還是慘遭刪減,所以觀眾一看到崔器的時候,他就已經因為在下水道追逐狼衛渾身是水,而崔六郎則已經身亡,前面六集因為有黃海波出鏡,已經全部刪掉,一個鏡頭都沒留下,這不管是對演員、導演還是投資方,都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渾身是水的崔器
不管怎樣,一部優秀的劇集凝聚了眾多主創人員的心血,《長安十二時辰》的確是近幾年都很難得一見的精彩國產連續劇,追累了美劇、看多了韓劇、厭煩了日劇的不妨看看這部國產電視劇的精品,換一換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