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是近期在優酷獨播的一部網劇,由雷佳音、易烊千璽等主演。
這是一部古裝懸疑劇,以一個案件貫穿始終,在十二時辰內,講述不良帥張小敬和靖安司司丞李必聯手捉拿襲擊長安的恐怖分子的故事。
恐怖分子是所有衝突和矛盾的來源。
但襲擊長安城的恐怖分子,遠沒有表面所想的那麼簡單。
故事層層剝繭,以解謎的形式來推進劇情。
解開一個謎底,又出現新的謎題,劇情循序漸進,從狼衛到龍波,再到右相、太子和聖人。
所有的線索直指最後的答案:誰才是襲擊長安的幕後主使?
不是狼衛,也不是太子、右相和聖人,更不是何老、郭利仕。
是戶部八品主事徐賓。
徐賓是幕後主使,相信有不少人會覺得這個結局很玩笑,甚至爛尾。
要知道,徐賓在前面的劇情中可是差點被龍波的暗樁掐死,縱使徐賓的大案牘術如何神乎其神,他能算到這一步嗎?
不過,如果你結合歷史的角度來審視故事的結局,就會發現,結局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因為《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局不僅僅是徐賓一個人的結局,還有程參、何老、李必、張小敬,以及右相。
《長安十二時辰》作為一部古裝劇,最大的優點是在場景上。
劇中對大唐風貌那種吹毛求疵的高度還原,讓觀眾很容易就代入到故事的環境中。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但大多數觀眾都不是歷史學家。
所以,一些歷史劇就很好的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特別是像《長安十二時辰》這類場景還原度很高的電視劇。
而且,要和劇中那些細緻寫實的場景風格相呼應的,是整部劇這種嚴肅正經的風格。
如果這是一部鬧劇,就不需要在場景上這麼下功夫。
對於這樣一部對場景極其考究的電視劇而言,它必定要做到嚴肅認真,以及對歷史的尊重。
劇中很多角色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原型,只是名字換成同音字。
而對歷史的尊重,也隱藏在故事的結局裡。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時間是天保三年。
在歷史上,是公元744年,此時開元盛世已經結束。
再過11年,就是安史之亂。
唐朝在經歷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國力達到最鼎盛。
然後,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在達到一個最高點後,就會一點點地跌落,直至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大唐將由盛而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時間正是唐朝一個社會矛盾在不斷累積的時期,見過天下人受的苦的龍波就是一個隱喻。
而社會矛盾累積到一個點就爆發出來,這個點就是安史之亂。
所以才有何老那句,十年之後,必起大亂,長安將兵亂血洗。
也就是說,此時的大唐是不可能再變好,它只會越來越差,直至毀滅。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的結局是不能美好大團圓的。
這樣才符合歷史的軌跡。
而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何老歲數已經很大,而且得了瘋病,最後何老選擇離開長安。
張小敬雖然活下來,但沒做將軍,而是像龍波一樣四處遊行。
程參有宰輔的才能,但在靖安司查案的經歷,讓程參對大唐寒了心,程參也選擇離開長安。
徐賓也有當宰輔的才能,但朝中當官看的不是能力,而是關係。
縱使徐賓才高八鬥,也只能鋌而走險,精心籌劃這場騙局來讓自己扮演救駕的角色,藉此讓聖人看到自己的能力。
可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不相信徐賓有此才能,最後徐賓也像程參一樣寒了心,打算和這位寵幸奸臣的聖人同歸於盡,這是為大唐好的最好方法了。
而李必雖然入住風閣,但離開了太子,離開了長安,重新上山修道。
這些對大唐有用的人,都選擇離開長安。
而那些對大唐無用,甚至有害的人呢?
奸相林九郎一直好好的,依舊位高權重。
元載這個陰險小人也相安無事。
劇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是程參說的。
身邊無可用人才,才是升遷最大的障礙。
《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局並不美好。
所有對大唐有用的人,何老、程參、徐賓、李必和張小敬,不是死去就是離開。
還有徐賓修訂的那本能讓大唐再現繁榮的稅法,以及徐賓的造紙廠都沒能實現。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太子沒有被廢黜,這是一個好的地方,太子是不能被廢黜掉,因為在歷史上,太子沒有被廢黜。
而那些對大唐無用的人,卻活得好好的。
大唐將無可用的人才,這和大唐將慢慢走向衰落的歷史吻合。
這才是這個結局最大的含義,隱藏的是對歷史的尊重。
文中圖片來源於 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