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雷佳音、易烊千璽共同主演,眾多實力派演員助陣的《長安十二時辰》低調開播了。
儘管開播當天正逢「熱搜吃瓜日」,但坐擁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也不至於連一條熱搜都沒混上。
可結果,不僅開播兩天以來一直沒上熱搜,而且獨播平臺首頁的推薦位也沒有放置海報。
是沒人看嗎?恰恰相反,《長安十二時辰》已成為豆瓣當前熱度最高的國產劇。
是不好看嗎?恰恰相反,豆瓣評分一夜衝至8.7,很有希望成為年度最佳古裝劇。
滿倉大兄弟素來是不相信豆瓣評分的。
只有在我的觀劇感受和它的評分大體相當時,我才會認可這個評分。
現在我認為,僅就目前播出的十二集來看,《長安十二時辰》配得上8.7的評分。
這部劇的鏡頭是電影級的,構圖非常講究,隨便截一張就能當海報。
幾乎所有重要角色都是原聲出演,甚至有點大舌頭、帶點口音的也要原聲出演。
中盤開局,多線並進,節奏不慢。
打戲設計得也很逼真,而且沒有浮誇的威亞飛來飛去。
《長安十二時辰》的低調,恐怕與此前臨時撤檔有關。經過了半年的延遲,又從60集刪減到25集,劇方已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但對於觀眾來說,好飯不怕晚。
況且這碗遲來的好飯不僅色香味俱全,還頗有嚼頭。
本文就將與大家分享兩段隱藏劇情。它們都是以「例題和應用題」的形式出現的。
第一個隱藏劇情,我們先來熱熱身。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在拜見太子之後,遇到了兩個小太監。
小太監對他下跪施禮之後,說請李司丞賜福。然後畫面就切走了。
這是一道應用題。
這道題的答案,就是小太監請李必賜他們死。
這道題的例題,出現在平康坊地下城。
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供出小乙是地下城的暗樁之後,小乙就曾說,請張帥賜福。
然後張小敬就用弩箭射死了小乙。
因此,「賜福」就是賜死。
李必遇到兩個小太監之前,太子曾對他說,「我常在此密會他人的事情,決不能外洩」。
這就是兩個小太監被賜死的原因,而且他們此前已經知道自己要被賜死了。
他們和小乙一樣,都是以命事主的忠心之人。
熱身完畢。接下來要說的這個隱藏劇情,要複雜一些。
皇帝差遣宦官郭利仕,去給李必傳達口諭。
但這個郭利仕的頭銜卻是驃騎大將軍。
其實,郭利仕就是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多處使用諧音,來規避歷史人物。
比如靖安司的一把手,名為何執正,實為賀知章——有其所著的著名七言絕句《詠柳》為證。
又比如故事發生時的年號為天保,再加上皇帝身邊有安祿山,因此可知實際年號應為天寶,這是唐玄宗的年號。
而高力士正是唐玄宗年間最受寵的宦官,且高力士也被封為了驃騎大將軍。
郭利仕見到李必之後,先是口傳聖諭,然後又單獨為李必解讀了這份口諭的弦外之音。
這就相當於是對李必進行了例題講解。
既然有例題,就該配有應用題。
郭利仕帶來的應用題,就是他的真正來意。
郭利仕的來意,其實也有一明和一暗。
明的來意就是提醒李必,皇上雖然口頭表揚了你,但他已經在懷疑你了。
後來郭利仕又講述了自己因為一個破了口的茶盞,在皇帝面前失了寵的事。
他講這個故事,可不僅僅是為了提醒李必和太子多加小心。
郭利仕的原型高力士,自武則天時代入後宮,此時已歷經中宗、睿宗和玄宗。
兩朝四帝都沒有改變他的地位,反而愈發受寵。郭利仕即使不算宮鬥冠軍,也是後宮的掃地僧。
對於現任太子,郭利仕自然會暗中拉攏,為自己的「第五個任期」鋪路。
但這位太子上任僅三年。在見慣了後宮風雲的郭利仕眼中,太子恐怕還不如他這個宦官的地位穩固。
所以,平息皇帝的怒火,讓自己繼續受寵,依然是郭利仕的當務之急。
那麼他來提點李必,用意到底是什麼呢?
郭利仕來提點李必的時候是天保三年,此時他已經伺候唐玄宗三十二年了。
他很熟悉皇帝的性格喜好,因此一個破了口的茶盞並不會動搖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郭利仕口傳聖諭之前,關於皇帝要讓右相代政的消息就已經傳開了。
而且據郭利仕所說,皇帝把授權右相的詔書都寫好了,就差頒布了。
這意味著,與右相勢同水火的太子,地位甚至是性命都岌岌可危。
皇帝要退居驪山溫泉宮,不理朝政了,郭利仕自然也要跟了去。先伺候好皇帝,才能談到下一個任期的事兒。
因此,郭利仕的真正來意,是跟太子劃清界線。
但是在操作上,郭利仕為自己留足了後路。
郭利仕先是把事態的嚴重程度放大,通過分析皇帝口諭的弦外之音,讓李必及其背後的太子明白,自己若今後再為太子多說一句話,那就是結黨。
這就等於是先把自己擇出來了:不是我不想幫你,我也是沒辦法。
然後,他又稱自己本來決意死諫,但栽在了一個茶盞上。
這番話的用意,是通過李必向太子表忠心,或者說是撒嬌。
你看,我為了太子連命都可以豁出去,但是趕巧這個時候我不得勢了。我死事小,關鍵死了也是白死啊。
最後,郭利仕祝李必好運。
言外之意:我還是你們一夥的,但我現在愛莫能助了,到時候你和太子別怪我。
郭利仕全說完了之後,李必想要扶他走出去,可他沒讓,「我還不用你扶」。
這是不想讓外面的隨從們看到,郭利仕與李必密談之後仍有不錯的交情。
宮闈之中,眼線密布。通過破茶盞一事,郭利仕已經明白,自己身邊一定有反對派的臥底。
所以,郭利仕堅持不讓李必送,而是自己走出靖安司,這就是做給外人看的。
郭利仕走後,李必陷入了沉思。
他聽懂了事態的嚴重性,卻未必懂得郭利仕這個職場老滑頭的全部來意。
《長安十二時辰》雖然是一部熱血懸疑劇,但職場線也很豐滿。
比如右相林九郎接見李必時故意給他穿小鞋,又比如旅帥崔器在接應張小敬時的故意延誤和事後瞞報。
這些都是現實職場矛盾的古裝映射。
還有一個看點也值得稱道,那就是「選擇」。
在錯與錯之間進行的兩難之選,讓這部古裝劇展現出了現實主義。
比如張小敬在地下城的選擇:是犧牲兄弟的性命,還是放棄唯一的線索來源。
又比如書生秦郎在生死之間的選擇:是為了愛情去死,還是當負心漢活命。
其實怎麼選都是錯,但兩難之選看擔當。
張小敬犧牲了兄弟小乙,代價是一條人命,以及所有兄弟不再信任他。
但如果放棄唯一的消息源,將導致長安百萬居民遭殃。
這段劇情,有點像《偽裝者》死間計劃的意思。誰都不想戰友去送死,但必須有人為了百姓犧牲。
而書生秦郎的選擇,則測出了人性的自私。我們雖然可以站在道德高地鄙視他,但若身臨其境,誰也不敢說自己一定比他強。
《長安十二時辰》的不足之處在於,臺詞中的文言文和生僻名詞比重較大,觀眾理解劇情時會感到生澀。
不過好在,這是一部富含細節的劇,值得我們反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