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12日,熱播一個多月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迎來大結局,千萬觀眾一起經歷了一場盛唐時期的傳奇故事。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死囚張小敬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紮實的故事、豪華的演員陣容、出色的製作班底讓《長安十二時辰》備受關注。
在大結局中,張小敬與聖人一起見到了徐賓。最初張小敬並不相信徐賓一手策劃了這麼一場陰謀,直問他是替誰頂罪。而徐賓則回答道:「我今天站在這裡,就是要讓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知道,我是個理國的能臣,也讓他們知道這些我一個人又是怎麼做到的。」案子攻破真相大白,劇中最重要的三個角色李必、張小敬、檀棋三人也分道揚鑣。張小敬選擇西遊,李必上山修行,而檀棋則奉旨入宮。
看似平淡且不圓滿的結局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究竟是爛尾還是尊重歷史?
部分網友認為,結局太過倉促草率,「用兩集時間結束了四十六集的陰謀」,很多梗沒有圓上。觀眾們還表示,頗受喜愛的「登徒子cp」張小敬和檀棋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令人遺憾。
其實這樣的結局不僅沒有讓讀者滿意,馬伯庸自己也是不滿意的,因為他原本是想刻畫一個更加高深的陰謀,幕後真兇原本也是想找一個位高權重的人,但是因為朝代和人物不允許,所以便讓賀東背鍋了。
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李泌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免除了張小敬的死刑,恢復了他的自由人,而且還做出承諾,只要檀棋跟張小敬走,他絕對不會挽留。李泌最後也選擇歸隱山林,繼續自己的修行了。
張小敬面對恢復平靜的長安城,狠狠地打了李泌一拳,好像要發洩自己的怨氣一樣,也是,張小敬本來是對皇帝充滿怨恨的,但是為了保護他的子民竟然差點拼了自己的性命,而李泌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太子,只有張小敬是為了長安的百姓,張小敬應該是氣自己再一次成了朝堂之爭的棋子吧。不管怎麼說,最後的結局不是悲劇,這就足夠了。
最後的結尾還是很美的。塵埃落定後,李泌歸隱,張小敬和檀棋沒有牽手成功,不至於流入俗套。那個看到風雨欲來的賀知章已經回到故鄉,那個對長安城無比失望的岑參也遠走邊塞。無論多麼驚心動魄或黯然神傷,第二天太陽升起時,長安城一切如初。最後黑白鏡頭中一句「長安的太陽,真美」讓多少文藝青年高潮。不合邏輯地拖沓了這麼久,總算在最後一個畫面中恢復了《長安十二時辰》初始的氣質。
畢竟這部劇是根據歷史虛構的,歷史中並無,所以尊不尊重歷史無從談起。結尾中,張小敬的歸隱,李泌重回山林修行,賀知章告老還鄉,李林甫依舊穩居相位,肅宗重獲玄宗信任,元載王韞秀終成眷屬,驚心動魄的一天就這麼過去了,皇帝還是那個皇帝,宰相還是那個宰相,大唐還是那個大唐,無論這一天多麼的驚天動地,給深陷局中的所有人多麼大的震撼,大唐也終究難逃十年後命運的審判。
長安十二時辰三人組解散了,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雖是虛構的十二時辰,但卻是那個時代,是行將就木的大唐帝國的縮影,有人會說他爛尾,因為好人沒有得到好報,壞人依舊逍遙。
這就是歷史,天下大勢,浩浩蕩蕩,歷史,少有稱心如意的結局,也正因為這樣才能告訴後人,走自己的路。
長安十二時辰它是架空歷史,但卻實實在在告訴我們歷史。老皇帝無心問政,說天下都要靠大臣治理,將天下交給他們自己錯了嗎?錯了真的錯了,天下的大臣不單只有那一波,還有另一批實幹的大臣被淹沒,說到底,皇帝還是年老昏庸。長安十二時辰當然沒有給一個好的結局,因為這不是爽劇,這是一部很有深意的歷史架空劇,結局慘澹,但歷史更殘酷!
但總的來說長安十二時辰確實是一部好劇,還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