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是由馬伯庸原著改編,以唐代為背景而創作的電視劇。
在第一集,當長安坊門打開的時候,下面一個字幕顯示天保三載。
但是此天保非彼天寶,不過在接受採訪時,馬伯庸曾說過這部作品就是以唐代天寶三載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的。
在大部分情況下,「年」和「載」是同一個意思,那為什麼天寶三載不能稱之為「天寶三年」呢?
在唐代三百多年的歷史當中,用載作為年號和年作為年號,是不一樣的。
在唐玄宗執政的晚期,是只能用「載」作為年號的,唐玄宗執政晚期第一年就是天寶三載。
據史料記載,這一年的春天朝令該「元」為「載」。在安史之亂過後,唐朝又恢復了以「年」記號。
所以天寶三載這個名字其實是有一定象徵性的,這一年發生的事情也對唐朝整個朝代有著不小的影響。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何執正何監的原型就是賀知章。
賀知章少以詩文知名,兼善書法,我們現在來看賀知章,更多的是把他當作詩人來看待。
大部分詩人官場混的都不咋地,只有他,高官一世,詩文傳唱至今。致仕之後玄宗把他家鄉的鏡湖賜給了他,回家時候玄宗親自送行幾十裡,簡直唐代詩人中最大的人生贏家。
開元13年,賀知章在一天裡同時被任命兩個職務:禮部侍郎和集賢院學士。
集賢院學士是當時世人很看重的一個位子,為什麼卻說賀知章是一個被時代淘汰的人?
實際上他並沒有很好地利用集賢院學士的身份,在政治上有太多建樹。
賀知章後來擔任皇太子侍讀、太子賓客,更多是輔導太子、給太子講學。
與其說天寶三載是唐玄宗的時代,真不如說是權相李林甫的時代。
《舊唐書》裡寫,李林甫秉鈞執政20年內,朝野側目,憚其威權,至楊國忠上臺時誣構他,天下以為冤。
雖然表面上天寶三載看上去很平靜,但是就像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故事所鋪展的一樣,它背後隱藏了很多的政治漩渦和伏筆在裡面的,天寶時代的鬥爭其實是非常慘烈的。
在天寶年間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或者性格非常鮮明的人物,比如上面提到的賀知章和李林甫,在皇帝層面,有唐玄宗,他有效地平衡內廷和外廷,而他自己又是極具才華的。
不管是內廷還是外朝,它更多的是一種制度性的皇權,這就是一個時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