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要的就是盛唐氣象

2021-02-21 夜光杯

《長安十二時辰》以其特別的題材、精緻的製作吸引了觀眾。其實,除了對歷史風貌的還原,背後可以一說的東西還有很多。

沒有想到,《長安十二時辰》竟然成為了網紅劇,網上的好評指數高達8.7,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估計這個指數可能還會看漲。仔細想想,這也並非沒有道理。一則因為近年來國家提倡傳統文化,大家對自己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二則因為當前的大部分歷史劇質量低下,要麼宮鬥,要麼武鬥,觀眾早已看膩看煩。而《長安十二時辰》卻像一匹黑馬,以其特別的題材、精緻的製作來吸引觀眾,尤其是在重現唐代社會方面做得比較考究,得到觀眾的追捧,專家的肯定,也是理所當然。對此,我想從幾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創作態度值得肯定>>>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以古鑑今乃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所以寫歷史劇既要尊重歷史,更要古為今用,使觀眾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或者正能量。令人欣喜的是,《長安十二時辰》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它的現代意識非常強,雖然講的是發生在唐代長安的一個虛擬故事,但是反恐的內容卻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嚴肅話題,而突厥、狼衛以及靖安司等等,則會使人產生對現實社會的種種聯想。比起前一階段流行的宮鬥劇武鬥劇,思想意義方面要好了許多。

再則,該劇通過講究細節來努力還原唐代社會風貌的做法,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在這方面,近年來的許多歷史劇都是做得非常馬虎、很不嚴肅的,種種錯誤俯拾皆是。比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應該是明清兩代才有的聖旨用語,可是在歷史劇裡,不管是秦漢還是唐宋,「公公」們讀的,一概如此;再比如一部描寫武則天的歷史劇,一位官員上朝時,竟然吟誦起「老夫聊發少年狂」來,這簡直是氣死蘇東坡之舉;又比如唐代官員的品級主要是以官服顏色來區別的,唐太宗貞觀年間就正式頒令:「百官之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緋(大紅),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此後基本上沿襲不變,成為有唐一代官服品級的標準。但看過多部有關唐代的電視劇,不管正說還是戲說,居然沒有一部是照此辦理的。表現官員上朝時,要麼尊卑顛倒,要麼雜色紛呈,要麼乾脆清一色。

兩相比較,《長安十二時辰》在這方面要嚴謹得多。比如劇中把巳時(上午9點到11點)稱作「大荒落」,這既是正確的,又非賣弄學問,而是緊扣著「十二時辰」這個主題來的。

細節真實不必苛求>>>

如前所說,《長安十二時辰》追求細節真實、還原大唐盛況的創作態度是值得肯定的,對那些粗製濫造、張冠李戴的所謂歷史劇的批判也是必要的。但是,作為觀眾,也不能把歷史劇當做真實的歷史看待,那種把《長安十二時辰》說成是學習唐代歷史的教科書的說法也是不負責任的。這是因為:

第一,歷史細節不可還原。因為歷史細節是個太複雜的問題,牽涉面極廣,所以做到如《長安十二時辰》那樣「大概是這麼回事」,就已經很不錯了,而要做到一絲不差地還原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拿「叉手禮」來說,它的確是唐人常用的一種禮節,但也不能由此把它說成是唐人唯一的行禮方式。比如柳宗元的詩中就有「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那樣的句子,說明叉手和鞠躬兩種禮節在當時至少是並行的,除此還有作揖、拱手等等,也都是唐代有案可查的禮節。這就如同我們今天的行禮方式一樣,點頭、拱手、鞠躬、握手、擁抱,並行不悖。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如果我們真把《長安十二時辰》當作學習唐代禮節的教科書,認為唐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行叉手禮,那就產生了另一種謬誤。

所以我認為,歷史劇尊重歷史是對的,但畢竟不是在做學問,否則的話,要寫唐代故事,吃透一部《唐會要》是最起碼的,這就夠編導們受的了。比如皇帝的著裝,「天子之服有十二等: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元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是也。」這些形制、作料都要搞清楚,但還遠遠不夠,還要搞清楚什麼時候穿什麼?「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絺冕,祀諸小祀則元冕。」僅舉此一例,便知所謂「還原唐代社會」的良好願望是斷不可為的了。

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曾經上演過一部電影,叫做《清宮秘史》,煞有介事地演繹了光緒、珍妃和慈禧之間的恩恩怨怨,但是當時還健在的太監們看了卻大為不滿,直指劇中的種種與清宮實際不合之處。試想,寫清宮戲尚且如此,何況遠在千年之前的唐代?

第二,文史之間的矛盾,也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治「史」的方法來創作本質為「文」的所謂歷史劇。當然,根據題材的不同,文與史的比例也要有所不同。比如創作人物傳記的歷史劇,史的權重就要大一些;而諸如本劇那樣的虛構故事,史的權重就可以小一些。

本劇故事發生在天寶三載的正月元宵節,對於這個時段,兩本唐代「正史」分別是這樣記載的:「三載正月丙辰朔(初一,應為丙申),改年為載。赦見禁囚徒。庚子(初五),遣左右相已下祖別賀知章於長樂坡,上賦詩贈之。壬寅(初七),幸溫泉宮。」(《舊唐書》)「三載正月丙申(初一),改年為載。降死罪,流以下原之。辛丑(初六),幸溫泉宮。辛亥(十五),有星隕於東南。」(《新唐書》)說明當時是天下太平,一片祥和,所以突厥狼衛的陰謀純屬子虛烏有。但是這並不影響這個反恐故事的生動演繹,因為當年八月,唐軍與突厥便有一場大戰,結局是突厥大潰敗。而在第二年正月,唐軍和回紇再次聯合,給了突厥最後一擊,此戰直接導致了突厥國的滅亡,曾經給大唐造成重大威脅的強敵,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所以,突厥垂死掙扎,搞出一場驚天陰謀,也是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的。

關於李白的商榷>>>

在這裡,我主要談談李白的問題,原因是「李白包辦了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詞」,該劇的所有主題曲、插曲都用了李白的作品。我認為這樣的做法並不妥當,也缺乏依據。李白是天寶元年秋天應玄宗之詔赴京的,待了一年多之後,於天寶三載三月被「賜金還山」離開長安。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李白在展示他的詩歌天才的同時,也將自己在政治上平庸無能的弱點暴露無遺。

例之一:李白入朝,玄宗於便殿召見,李白是個美男子,長得「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玄宗見了,「不覺亡(忘)萬乘之尊」,於是高興地賜了一雙鞋給他,以示恩寵,想不到「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莫名其妙地硬是得罪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高力士。等到李白退出去的時候,玄宗對他的看法已經發生了變化,「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沒出息)。」這裡反映的,是李白在政治上的極其幼稚和狂妄。

例之二:某日,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畔賞牡丹,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讓李龜年拿著金花箋去找李白,命他寫詩,「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醉)未解」,在醉醺醺的狀態下寫了三首《清平調》。當時的情景是:「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頷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平心而論,這三首《清平調》是李白的天才之作,非常人所能及。但其中的敗筆也是明顯的,比如把楊貴妃比作類似妓女的「巫山神女」和死於非命的趙飛燕,實在是非常不得體的。有人說這是李白在諷刺玄宗和楊貴妃,此說並無道理。因為李白當時春風得意,而且當著帝妃的面,是既沒有膽量也沒有必要這麼幹的。應該還是李白喝酒誤事闖的禍。

所以說,李白是偉人庸人集於一身。長安當時是政治中心,同時也是文化中心,李白在長安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沒有足夠的時間充分展露才華,成為群星璀璨的盛唐詩壇上的執牛耳者。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當時乃至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名氣不如王維、王昌齡、高適等人。這是有資料為證的,先看與李白同時代的殷璠所編的唐詩選本《河嶽英靈集》,共選了開元天寶時期的二十四位詩人的作品二百三十四首。其中王昌齡最多,共十六首,常建、王維各十五首,李頎十四首,李白、高適、崔國輔各十三首,儲光羲十二首,劉眘虛、崔顥、陶翰各十一首,薛據十首,餘者不一一贅述。殷璠在自序裡說:「粵若王維、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嶽英靈也。」李白是在「等」裡邊的。說明李白在當時,與這群詩人相比,並非高踞其上者。另有一本芮挺章編於天寶三載的《國秀集》,收錄初盛唐九十位詩人的詩作共二百二十首。其中崔顥、王維、孟浩然各七首,宋之問、崔國輔等人各六首,杜審言、沈佺期、張說、崔曙、王昌齡等人各五首,李嶠、李頎各四首,劉希夷、張九齡、王之渙等人各三首。李白竟然一首未錄。到了晚唐,著名詩人韋莊編《又玄集》,收錄一百五十家,詩三百。主要對象是中晚唐的詩人,但以杜甫為最高,盛唐另取王維與孟浩然兩人,李白仍然「出局」。

所以我覺得在以這個時代為背景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過分地「偏袒」李白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況且,盛唐詩人眾多,流派紛呈,只取一位詩人、一種風格的做法,也是不能體現出盛唐詩壇的萬千氣象的。退一步說,即使全選李白的作品,也應該精選出他的代表作來。本劇中所選的那幾首是《清平樂》《憶秦娥》《短歌行》《長相思》和《俠客行》,其中《清平樂》《憶秦娥》兩首詞是否是李白的作品尚有爭議;而這首《短歌行》寫得並不成功:「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鬥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遠不如曹操的同名作品;如此只剩下《長相思》和《俠客行》兩首,就不免顯得很單薄了。

精神比細節更重要>>>

由於本劇還沒有播完,尚未能窺其全豹。但我現在就可以下這麼一個結論,那就是寫歷史劇,體現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比考究那個時代的細枝末節更為重要。盛唐作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是永遠值得我們驕傲的。回顧這段歷史,可以提振我們的民族自信力。而從各個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盛唐氣象、盛唐精神,也真的令我們後人回味無窮。正是由於這一點,就我個人而言,我特別喜歡的唐詩,不是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也不是杜甫的《詠懷古蹟》《秋興八首》,更不是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而是王維的那首《早朝大明宮》: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第一聯首先突出了一個「早」字:戴紅頭巾的衛士在宮門外高呼,昭告天亮了,宮裡管理衣服的女官們把皇帝視朝穿的翠雲裘送來了。漢朝時,衛士在宮門外學作雞鳴以報曉,故稱「雞人」,以漢喻唐是唐人的慣例。翠雲裘見於宋玉賦,用來指代御衣。曉籌則是銅壺中報曉的籌子。第二聯是寫朝見皇帝的盛況:宮殿的門都打開了,各國的使節前來朝拜中國皇帝。九天是最高的天,閶闔是天門,這一句是用來比喻宮殿的無比雄偉。這裡的衣冠指代人物,冕旒本是皇帝的朝冠,此處也是用來指代皇帝。第三聯寫朝見時的景色:太陽光才照臨到殿前的承露盤上,燻爐中的香菸繚繞在皇帝的周圍。相傳漢武帝曾鑄銅為仙人,掌上託著一個承接露水的銅盤,放在宮殿前。此處用來指代宮殿前陳列的裝飾物。皇帝的衣服上繡有龍紋,故稱龍袞,亦可稱袞龍。最後講到自己的職司:朝罷之後,回到中書省,就應當為皇帝辦事,起草各種詔書了。我尤其喜歡「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兩句,讀來的確使人振奮。應該指出的是,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已是安史之亂後的肅宗乾元年間了。大唐遭此一劫,元氣大傷,尚且有如此偉大的氣派,那麼,處在全盛期的天寶三載,其盛況更是難以想像的了。

我曾經專程去參訪過西安的大明宮,歷經千年,那裡只剩下了遺址,歷史一去不復返,但我認為任何重建修復的構想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做成的也只能是假古董,供後人哂笑。所以,有遺址就足夠了,可以讓我們盡情地馳騁想像,追昔而撫今。

大明宮名副其實的大,從高宗開始這裡正式成為了大唐帝國的政治中樞,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就是在這裡誕生的。大明宮的面積是北京故宮的四倍多,我想,大唐與明清在世界上的權重之比,大概也是如此的吧?參訪遺址是為了了解歷史,雖然含元殿、宣政殿等等建築如今只剩下礎基柱墩,但是仍然可以從中想見當年之盛。

看到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的遺址,想像當年百官穿梭,忙於政事的盛況;萬國使節晉見皇帝,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場面,一種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身在皇宮遺址,自然會想到曾經鱗次櫛比的巍峨宮殿。天子臨朝,車鑾聲響,百官朝拜,萬國俯首。此情此景,又何其壯哉!我想,憑弔大明宮遺址,激起強國夢在心中徘徊,這也是一種正能量。

唐代是強國,強大無比。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強國氣派。那時的知識分子,多性格開朗、率真大氣之士,沒有絲毫的委瑣酸腐,他們有尚武之習氣,又有遊學之喜好,心胸是何等的寬大,所以說,唐代以後中國再無「天地間第一等好詩」了。

我不知道《長安十二時辰》最終是怎樣體現盛唐風貌的,但從目前看來,這一點做得還是略欠火候。有些場景稍嫌侷促,有些色彩稍嫌灰暗,那不是盛唐的格局和底色。

關於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臺,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下面的篇目連結,可重讀夜光杯微信公眾號6月高點擊率美文:

復旦所在地為何叫「邯鄲路」?

簡平:千物散盡,不必復還

陳茗屋:無題

葉永烈:手機買菜

李大偉:口音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盛唐究竟什麼樣?有人用大...
    本文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盛唐究竟什麼樣?有人用大案牘術統計出來了!》《長安24小時》,哦不,不對,《長安十二時辰》終於迎來大結局啦!!!這部製作精良,口碑炸裂,豆瓣評分高達8.6的暑期爆款熱劇,你追過嗎?
  • 《長安十二時辰》火了 盡顯盛唐氣象 滿溢文化自信
    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攜手,要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陷入危局的長安。「靜悄悄」開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火了,豆瓣評分直逼8.6分。有人說,服裝、道具和布景細緻考究,從衣食住行到社會風物,跟著劇中人從早到晚走過長安108坊,感受了盛唐最好的模樣。有人說,故事情節波譎雲詭,在蒙太奇式的場景切換中,明線暗線交錯,編織了一張引人入勝的敘事網。
  • 《長安十二時辰》,美術很高級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今年這部《長安十二時辰》除了劇情水準在線,精美的畫面更是給了我們意外之喜,總之值得一看。來源 | 文案與美術(copyart)突然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大概是雜草叢生的暑期檔最大的驚喜。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子民的驕傲與哀愁
    帝國強盛至極,如太陽罩頂,底下往往伴隨著呼之欲出的陰影,如同《長安十二時辰》所點題,人性的善惡交雜、時代的華麗萎靡、文明的燦爛崩毀、長安的溫柔殘酷,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盡顯無遺,生活在盛唐時代的人們各有各的欲望和心事,在一場追緝行動中,他們或大或小的選擇,左右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方向。
  • 《長安十二時辰》好評炸裂:這盛唐太美了!!!
    上個周末閒在家裡,鋪主也追了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劇,馬親王的《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最近火的不行,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吧~長鏡一掃,就是半個長安,世界第一城,一覽無餘!這些劇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細節控。因為摳細節,正午陽光的精品才能層出不斷,成為了「國劇標杆」。
  • 《長安十二時辰》盔甲見微知著看盛唐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天寶三年的長安城。有了太宗,高宗和武周時期的開疆拓土,加上玄宗開元三十年以來的財富積累,此時的大唐帝國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胡漢夷狄、三教九流、富商巨賈、世家大族匯聚長安城,已經成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都會,在百萬人口的長安,胡人佔比能夠達到十中有一,可以說這座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已經超過了今天我國任何一座城市。
  • 《長安十二時辰》,除了故事我們還可以看什麼?
    長鏡頭以第一視角的方式為觀眾展現了大唐普通百姓的生活圖景:上午時分,西市還有沒有開市,歌女在練琵琶,夥計在掛燈籠,賣胡餅的小販才剛剛出攤,連頒布開市令的署吏也在路上……而這還只是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眾多大唐市井圖中的一角,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圖景:或是人聲鼎沸的茶肆,或是熱氣瀰漫的小店,或是人來人往的街市……如此眾多的市井圖,交織在一起,恰是導演想要呈現給觀眾的盛唐氣象。
  •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走紅 來陝西感受長安人的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古城旅遊再次火爆全國。6月底,由雷佳音、易烊千璽等主演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開播,劇中盛唐時期的繁華景象、恢弘壯麗的長安城,讓「網紅城市」西安更受關注。「西安原本就是今年暑期的熱門旅遊目的地,《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後,當地的旅遊熱度正快速上漲。」某知名在線旅遊網站機票事業部高級總監邵季紅介紹。
  • 《長安十二時辰》簡直就是良心劇,場景、服裝造型、配飾十分考究
    暑假剛剛開始,又迎來一部大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一經播出就迎來追劇黨們的瘋狂痴迷。故事講述了大唐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一開場的長鏡頭就體現了大唐的熱鬧繁華,展現了萬國來朝的宏大氣象!
  • 加更《長安十二時辰》,優酷迎來「良辰時」?
    《長安十二時辰》或許在用「加更」,驗證爆款網絡劇應當如何最優保值的生存方法。加更就像暫時延長的「開市」,既可以說是《長安》衡量了前有《陳情令》,後有張震倪妮等撐場的《宸汐緣》之後,選擇了用加更高速的方法處理自己的爆款產品,還可以說是《長安》讓盛唐氣象在注意力經濟被吸引走之前,做了最後一次保值選擇。
  • 《長安十二時辰》怎麼升級快 快速升級方法分享
    導 讀 長安十二時辰手遊新手攻略,最多最全的攻略全在九遊。
  • 長安十二時辰手遊什麼時候可以玩 測試時間詳解[多圖]
    正版影視改編遊戲《長安十二時辰》已獲得版號,遊戲尚在研發階段,具體上線時間待定,敬請期待! 遊戲特色 《長安十二時辰》是同名影視唯一正版授權手遊!在這裡你將與李必、張小敬等劇中人物一起拯救長安,重臨盛唐長安的上元佳節,重現十三朝古都的恢弘氣象,自由面交易的西市,全城自由探索冒險,創新雙向AVG劇情選擇,全身份角度去體驗這個危急緊迫的滅城陰謀!
  • 《長安十二時辰》哪裡是連續劇,分明就是文化大賞
    最近的朋友圈都在討論《長安十二時辰》。豆瓣10萬人,打出8.6的高分。當之無愧的年度爆款。《長安十二時辰》講了個啥呢?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唐玄宗年間某個上元節前夕,可疑人員狼衛滲入長安,大唐王朝成立靖安司,負責戡亂抓狼,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天才少年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的故事。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十二微評
    ▪緣起:《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盛唐時期發生在都城長安上元節(元宵節)的一次「反恐24小時」行動。故事時間節點選在天寶三年——安史之亂的十年前,編劇馬伯庸查過史料,該年無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方便進行較為純粹的故事創作。
  •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珍惜
    張小敬相比李唐貴族是小人物,但他也參與到歷史大潮之中,《長安十二時辰》要表現的,就是小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原著開篇驚喜,卻因枝蔓過多、更新時間有限,到後半部顯露乏力,影視改編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大水漫灌,《天盛長歌》《海上牧雲記》都是現成的例子,而《長安十二時辰》這個體量,要講五十集又不顯拖沓,非常考驗導演和編劇再創作的能力。
  • 長安十二時辰
    年關將至,總想起《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熱鬧的景象,前段時間出了一期《一日看盡長安花》,小夥伴們被盛唐色彩吸引,反響不錯。
  •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一)——從「頭」說起
    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 。 這部劇在上映之初,在服化道方面廣受好評,嚴謹到路人甲的服裝,都經得起史料的推敲。
  • 長安十二時辰:徐璐婀娜上線 驚豔眾人 顏值秒殺老版楊貴妃
    如今的影視劇,要想俘獲大批觀眾的心,必須要有真出彩的地方,不然只能是小眾或一時熱度。而今夏就有這樣一部當紅之作——《長安十二時辰》,可以說是膾炙人口,火遍各個圈子。恢弘華美的畫面和精良的拍攝製作,再現了大唐開元盛世的熱鬧繁華、萬國來朝的宏大氣象!
  • 《長安十二時辰》圓滿完結,但影視劇的逆快餐審美會是驚鴻一瞥
    《長安十二時辰》於6月27日晚上線,橫跨大半個暑期檔,在以劍走偏鋒之勢展開了一波口碑燎原之後,於8月12日中午正式落下帷幕。描摹盛唐氣象,還原「長安一日」「這個題材是講了長安,是我的家鄉,所以我們盡力去做,這是我心目中的大唐,沒想到觀眾也能夠給到肯定。」西安是導演曹盾的家鄉,面對一個能夠將心中的長安一日展現出來的機會,他把握住了,在接受專訪時,他也曾表示將場景中的服化道,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極致。所謂力所能及的極致,就是保證每一個鏡頭都是不辜負觀眾期待的。
  • 《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這麼炸裂?我們找出了這些細節
    《長安十二時辰》。而《長安十二時辰》在細節方面,就做到了能讓「細節控」們鳴笛收兵的地步。劇中服化道無一不精美逼真,令人嘆為觀止,頗具當時盛唐的泱泱氣勢。先說服飾。說到細節,《長安十二時辰》不僅在服飾和妝容方面用心良苦,在人物形象、臺詞和道具等方面,也參考當時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輝煌至極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