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火了 盡顯盛唐氣象 滿溢文化自信

2021-01-08 浙江日報

上元節前夕,看似瀰漫著歡樂祥和氣息的長安城,混入了一群動機可疑的「狼衛」。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攜手,要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陷入危局的長安。

「靜悄悄」開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火了,豆瓣評分直逼8.6分。有人說,服裝、道具和布景細緻考究,從衣食住行到社會風物,跟著劇中人從早到晚走過長安108坊,感受了盛唐最好的模樣。有人說,故事情節波譎雲詭,在蒙太奇式的場景切換中,明線暗線交錯,編織了一張引人入勝的敘事網。

摺疊的十二個時辰延展出了一個盛世大唐。這部浙產網絡首播劇被稱為「良心國劇」,成為暑期檔的爆款。它究竟有何魅力,又是如何煉成的?

一磚一瓦

再現唐風古韻

正值盛夏,《長安十二時辰》也不失時機地帶來了熱度。和許多劇集不同的是,觀眾第一波關注的焦點更多的並非在於劇情,而在於連續劇中那出色的服裝、道具和布景。

也許,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繁華如夢、氣象萬千的大唐王朝。

《長安十二時辰》將背景設置在盛唐年間。「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正如劇中李必讚嘆的那樣,我們都對那個強大自信的大唐歷史有所懷想。而電視劇中那座真實還原的長安城,就坐落於浙江寧波象山影視城原陸家莊區域,佔地約70畝,裡面大小錯落組合起了65幢典型唐代建築,包括萬泉宅、霍寨、街道、古代坊牆等。

象山影視城相關負責人吳琪介紹,這座長安城由劇組設計,並與影視城合作總投資5000萬元,花費7個月時間共同打造。開機後,劇中98%的場景都在此處拍攝完成。

重新搭建一座長安城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長安十二時辰》的整體美術風格與呈現效果由美術指導楊志家和金楊操刀。2016年8月他們剛拿到劇本時,導演曹盾只有一個要求:「真實」。

「那你們用什麼來證明,現在的這座長安城是符合歷史的呢?」

聽到記者的疑惑,楊志家在電話那頭笑了:「我們首先做的不是貿然搭城,而是去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地,去觀察遺存古物,查閱史記資料。」

可是,他也坦陳,有些資料是殘片,有些圖案已經不連續了,還有些壁畫上的顏色早已剝落。關於唐朝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記載,更是稀少。為了更接近歷史上的真實,美術組只能去啃那些頗為枯燥的考古報告。

比如,東市和西市是唐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這部分重點參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部分考古報告。報告顯示:「西市猶如唐長安城中的』城中之城』,其外圍城牆基部寬4米左右,其高度與之相當。城牆內有順城道,一如西安現在的順城巷。城內有東西、南北向各兩條大街,寬約16米,使路網結構總體上呈『井』字,將西市分為九大板塊,明顯是『九宮格局』的形制。」基於這些史料,才有了劇中西市繁華的景象。

「我們的創作就是遵循最樸實地描摹、最全面地展現、最大膽地想像。」金楊說。

以西市為例,美術團隊設計了許多街道攤位,還有很多符合唐代的雜技遊戲,但這些攤位幾乎找不到唐代的古畫記錄。怎麼辦?「我們就從一些接近的年代尋找提煉線索,再融入唐代審美進行設計,以此來展現包羅萬象的生活。」

那麼,整個設計哪個部分最為困難呢?

有點意想不到的是,楊志家說,是天燈。「劇作中對整個天燈的結構描述非常複雜,我們每看一段都需要停下來反覆琢磨。」這是一個需要揣摩當時皇帝的喜好,還要符合唐朝生產力,又能體現唐朝最高技藝的核心道具。

現在製作完成的大天燈足有幾十米高,設置了許多機關,完全由齒輪控制運行。楊志家告訴記者:「做完大天燈後,我們也覺得相當震撼,它濃縮著的民族文化印記令人驕傲。」

不過,《長安十二時辰》團隊在建長安城的過程中,對歷史的尊重和還原,對工匠精神的堅持,更多的還體現在無數的細節裡。

楊志家舉了一個例子:「我們通過觀察史料裡的老照片發現,唐代慣用的塗料不是油漆,而是一種粉末塗料。」同樣是紅色,後者呈現的拍攝效果更具有歷史感,而不同的建築所用的紅色也會有細微差別。「既然做了,就要精益求精。」

《長安十二時辰》場景草圖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街一巷,城終建成。

隨著開篇一組長鏡頭,朱樓之上自彈自唱的歌姬,向老吏問好的孩童,傾聽演唱的群眾,人氣鼎沸、氣勢壯觀的長安城逐漸展現在眼前。

有觀眾考證了唐史有據可查的坊市、樓閣、門板、水渠等細節樣貌,由衷讚嘆道:「這就是大唐啊!」

人間煙火

喚起傳統之美

時間,是《長安十二時辰》的核心元素。這部情節緊張的連續劇只講了唐朝24小時的故事。

「我並不僅僅要還原大唐,更要展現『大唐的一天』。」導演說,他想要的,不僅是和歷史上大唐如出一轍的建築,還要充滿人間煙火,有血有肉。

「當我看見李必的造型,看到他頭上那頂小小的芙蓉冠和簪子豎式插法,我便對這部劇充滿了期待。」王女士是《長安十二時辰》的熱心觀眾,她告訴記者,很多影視作品中,道士出場都只會綁一個丸子頭,其實這並不正確,難得有部劇把道家頭冠戴對了。

《長安十二時辰》服飾圖鑑 唐代道士服飾

據了解,李必所戴的芙蓉冠原型為南京博物館館藏的畢沅墓玉冠。而令不少專業人士所稱道的一點是他前後戴的簪子。唐代道士張萬福所著的《三洞法服科戒文》有所記載:「中原及北方地區道士一般都使用子午簪。」(子午簪,從後往前插,代表子午水火相濟)

知來處,明去處。影視劇是普及度最高的大眾文化消費,在其中復原古代服飾、妝效、禮儀等,是對唐文化的細膩還原和無限貼近,亦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劇中諸如此類俯拾即是、考究精緻的細節,一直被津津樂道。

這一點,杭州師範大學戲劇影視學教授、浙江省網絡作協常務副主席夏烈頗為讚賞:「《長安十二時辰》通過對大唐生活的還原,充盈著歷史感和知識感。」

他也舉了一個例子。我國自古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每個朝代的禮儀都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在唐朝,最與眾不同的禮節就是叉手禮。執此禮儀時,需左手抱於右手的大拇指,左手小拇指衝著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拇指上翹。但如今,卻少有影視作品會尊重還原這樣的細節。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十二時辰》還請來了專家,精心復原了28種唐朝點心供各種宴會日常場景所需,人物對話也善用古文詩歌突顯當時詩文發展之鼎盛,還將古法造紙和打鐵花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巧妙融入劇中。

當觀眾能夠在日常的柴米油鹽背後尋找到強大的文化印記支撐,影像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凝結華夏文明之精髓喚起情感共鳴。《長安十二時辰》正是將承載傳統文化的大命題分解到日常生活的細碎中,鋪開了一幅充盈著人文氣息和文化氣質的盛景圖,喚起了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傳承意識。

當然,優秀傳統文化之美,不僅體現在服飾、禮儀、食物、妝容上,更反映在價值觀的審美中。

不論是死囚張小敬還是暗樁小乙,劇中的小人物,都有著自己的堅持和追求。當張小敬為了挽救長安百姓,迫不得已選擇「出賣」他的線人小乙,喊出小乙名字時,小乙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製片人梁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安十二時辰》雖然聚焦於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映射的卻是他們對於國家的熱愛與忠誠。小人物也有大情懷,傳統文化中的勇於抗爭、堅持不懈、勇敢拼搏等精神品質,同樣需要大家傳承發揚。」

他坦言,自己一直想拍一個關於中華文化的故事。「唐朝與長安,是中華文明千年歷史長河中璀璨的字眼,我希望能讓觀眾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分量。」

臺前幕後

集聚浙江元素

除了象山影視城的「長安城」,劇中還有不少浙江元素。

當何執正倒騎著毛驢打著盹進入衙門後,一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引發了觀眾對原詩文作者賀知章的追憶。賀知章在三十多歲就狀元及第,是浙江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金科狀元。「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在《回鄉偶書》裡,他回的就是浙江。

清代史學家全祖望在《重建賀秘監祠碑記》寫道:「秘監籍裡,會稽人爭之久矣」。雖無法考證賀知章具體是浙江哪裡人,但他與寧波有著莫大的關聯。南宋政治家史浩在《遊東錢湖》詩中提到:「於今幸遂歸湖願,長憶當年賀監遊。」如今在寧波,還有許多和賀知章有關的地名,如賀丞路、賀丞廟、賀水橋,還有賀知章隱居地高尚宅、賀公釣臺、獅山等。

長安輿圖

再看劇中何執正的弟子李必,道士而從政,白衣而入相,與唐朝另一歷史人物李泌相似。他同樣與浙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是西安人,但第一個開發西湖,解決杭州人千年飲水之苦的就是李泌。

據記載,公元781年,李泌擔任杭州刺史,歷時二年有餘。到杭州後,他發現城中「居民零落」。於是,李泌想了個辦法,他在當時人口相對稠密的湧金門一帶,挖了六口井,靠暗渠引水入井,把淡水從西湖引入城內。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離李泌鑿六井已經過去了40年。但他仍在《錢塘湖石記》中記錄道:「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於人。」後來,蘇軾也為「李泌築六井」點讚:「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鹹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於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

經歷1200多年後,如今李泌開鑿的六口井,僅剩下一口相國井,這也是杭州存世罕見的唐代遺蹟。而距相國井不遠,西湖邊湖濱二公園,正對仁和路口還有個「李泌飲水」的遺蹟。

我們更感欣喜的是,這部《長安十二時辰》,出品方之一是成立於2014年的東陽留白影視。公司CEO徐康告訴記者:他們當初選中這個項目,是有很大挑戰性的。那時,行業熱衷於古裝玄幻的改編。《長安十二時辰》並無成功案例可以借鑑,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難做的事才有競爭力。作品的好壞終歸還是和本身的價值相關。」

東陽留白影視的成功並不是個案,這些年,許多像《長安十二時辰》這樣的優秀劇集,都有浙江影視製作公司的身影。

由東陽三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出品的電視劇《白鹿原》將人性刻畫得豐滿而紮實。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參與出品的《琅琊榜》《大江大河》《北平無戰事》等電視劇有口皆碑。與此同時,浙江電視劇產量持續上升。2018年,浙產劇超過北京、上海,首次居全國各省(市、區)第一。

不久前,浙產劇《雞毛飛上天》斬獲了「白玉蘭」國際傳播獎。在徐康看來,在緊湊的劇情基礎上,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國產劇走出去才會引發關注、贏得尊重。「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就有自己的獨特性。時辰、農曆、節氣是我們民族獨有的計時方式和生活方式。」梁超告訴記者,《長安十二時辰》已經走出國門,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陸續上線。

曾經,大唐海納百川,其文化影響廣播世界各地。當下,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代表的浙產影視劇,用鏡頭語言讓觀眾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用創新方式講述使命與擔當的精神,讓中國故事撥動世界的心弦。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要的就是盛唐氣象
    沒有想到,《長安十二時辰》竟然成為了網紅劇,網上的好評指數高達8.7,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估計這個指數可能還會看漲。仔細想想,這也並非沒有道理。一則因為近年來國家提倡傳統文化,大家對自己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二則因為當前的大部分歷史劇質量低下,要麼宮鬥,要麼武鬥,觀眾早已看膩看煩。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盛唐究竟什麼樣?有人用大...
    本文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盛唐究竟什麼樣?有人用大案牘術統計出來了!》《長安24小時》,哦不,不對,《長安十二時辰》終於迎來大結局啦!!!這部製作精良,口碑炸裂,豆瓣評分高達8.6的暑期爆款熱劇,你追過嗎?
  • 《長安十二時辰》好評炸裂:這盛唐太美了!!!
    上個周末閒在家裡,鋪主也追了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劇,馬親王的《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最近火的不行,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吧~一起來還原盛唐美學,欣賞東方之最👇看看四字弟弟的「道袍」和前夫哥所穿的長安軍官「缺胯袍」,無一不體現著中國文化之美。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表達
    有人問導演曹盾, 《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不叫《西安二十四小時》 ,曹盾答: 「如果時間都不是自己的,還談什麼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自信了,文化怎麼自信? 」曹盾言語中所流露出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貫穿在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始終。
  •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走紅 來陝西感受長安人的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古城旅遊再次火爆全國。6月底,由雷佳音、易烊千璽等主演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開播,劇中盛唐時期的繁華景象、恢弘壯麗的長安城,讓「網紅城市」西安更受關注。「雷大頭」和「四字弟弟」首先帶火的是陝西的博物館。有數據顯示,西安博物院作為《長安十二時辰》原型所在地,近一周的瀏覽量環比增長23.29%。陝西歷史博物館何家村珍寶館的半日遊產品,人氣增長60%。同時,西安的人氣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碑林博物館、半坡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的遊覽量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漲。其中,陝歷博近期採取限流政策,建議遊客在網上進行提前預約。
  • 豆瓣評分8.7,《長安十二時辰》火了!原著作者馬伯庸卻說…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長安十二時辰官微備受期待的《長安十二時辰》在6月27日「靜悄悄」播出,這部由曹盾執導,易烊千璽、雷佳音、韓童生等出演的古裝大劇回到了盛唐,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突然播出隻字不提古裝「文化自信」成為關鍵詞《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可謂悄無聲息。
  • 《長安十二時辰》,美術很高級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今年這部《長安十二時辰》除了劇情水準在線,精美的畫面更是給了我們意外之喜,總之值得一看。來源 | 文案與美術(copyart)突然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大概是雜草叢生的暑期檔最大的驚喜。
  • 《長安十二時辰》哪裡是連續劇,分明就是文化大賞
    最近的朋友圈都在討論《長安十二時辰》。豆瓣10萬人,打出8.6的高分。當之無愧的年度爆款。《長安十二時辰》講了個啥呢?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唐玄宗年間某個上元節前夕,可疑人員狼衛滲入長安,大唐王朝成立靖安司,負責戡亂抓狼,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天才少年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除了故事我們還可以看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資料圖片)看文化:「煙火氣」的大唐伴著歌女彈唱的《短歌行》,天保三載上元節這一天的序幕被緩緩拉開。長鏡頭以第一視角的方式為觀眾展現了大唐普通百姓的生活圖景:上午時分,西市還有沒有開市,歌女在練琵琶,夥計在掛燈籠,賣胡餅的小販才剛剛出攤,連頒布開市令的署吏也在路上……而這還只是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眾多大唐市井圖中的一角,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圖景:或是人聲鼎沸的茶肆,或是熱氣瀰漫的小店,或是人來人往的街市……如此眾多的市井圖,交織在一起,恰是導演想要呈現給觀眾的盛唐氣象。
  • 加更《長安十二時辰》,優酷迎來「良辰時」?
    第2513期文化產業評論《長安十二時辰》官宣加更了,說起這部引起許多熱搜話題的暑期熱劇
  • 《長安十二時辰》盔甲見微知著看盛唐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天寶三年的長安城。有了太宗,高宗和武周時期的開疆拓土,加上玄宗開元三十年以來的財富積累,此時的大唐帝國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胡漢夷狄、三教九流、富商巨賈、世家大族匯聚長安城,已經成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都會,在百萬人口的長安,胡人佔比能夠達到十中有一,可以說這座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已經超過了今天我國任何一座城市。
  • 長安十二時辰手遊什麼時候可以玩 測試時間詳解[多圖]
    角色扮演 大小:810MB 評分:5.0 平臺: 標籤:小說改編劇情RPG即時戰鬥 立即下載 長安十二時辰手遊是一款改編自同名電視劇的遊戲 正版影視改編遊戲《長安十二時辰》已獲得版號,遊戲尚在研發階段,具體上線時間待定,敬請期待!
  • 口碑炸裂《長安十二時辰》,竟然植入了興平故事~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這是25集的《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梗概,所有的起承轉合都在上元節這一天內進行。
  • 《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構建的中國劇集論
    》導演曹盾、《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大明風華》張挺齊聚優酷在京舉辦的媒體沙龍「山河萬朵」,討論起了劇集中的文化地理、東方新美學和文化自信問題。沙龍上,曹盾批評「用美劇質感誇獎一部劇好」的現象,認為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達。「值得驕傲嗎?應該值得害臊。」 2019年,《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三部以唐、宋、明為背景的劇集,相繼登場,從暑期火到歲末,構成了優酷的「劇集大年」,也構建了劇集世界的「文化地理版圖」。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子民的驕傲與哀愁
    但我國近來多將古裝歷史作為玄幻、愛情偶像劇的陪襯,也就逐漸消弭了歷史厚度,讓人失了興趣,以致於近年來沒什麼能在記憶裡留下痕跡的歷史好劇,直到去年年中上映的《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借名美劇《24小時反恐任務》的盛唐群像劇出現,讓我久違的燃起對話和求知的欲望。
  • 《長安十二時辰》圓滿完結,但影視劇的逆快餐審美會是驚鴻一瞥
    《長安十二時辰》於6月27日晚上線,橫跨大半個暑期檔,在以劍走偏鋒之勢展開了一波口碑燎原之後,於8月12日中午正式落下帷幕。自由包容、自信開放,每個人都自尊自強,每個角色都有存在的意義,對理想主義的尊重和超越時空的人文關懷,構造了觀眾心目中的盛唐氣象,《長安》氣質,由此而立。事實上,國產影視劇中不乏布景恢弘,造型精良的作品,但是當《長安》的人文氣質被貫徹到劇集的拍攝之中時,就造就了《長安》全然顛覆以往古裝劇的模式。
  • 豆瓣評分8.6《長安十二時辰》你看懂了嗎?
    來源: 文案與美術、詩詞世界突然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大概是雜草叢生的暑期檔最大的驚喜。
  • 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
    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盛唐湧現出以李白、杜甫、王維為代表的一大批詩人,他們共同開闢了一個氣象恢宏的詩歌的黃金時代。
  •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一)——從「頭」說起
    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 。 這部劇在上映之初,在服化道方面廣受好評,嚴謹到路人甲的服裝,都經得起史料的推敲。
  • 古城記憶 | 《長安十二時辰》風物誌(一)
    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的故事原著作者馬伯庸說道:「我覺得長安是一個中國最有魅力的古代城市。」大唐長安城裡風土人情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長安十二時辰》則通過懸疑緊張的故事情節完美演繹了盛唐時期的繁華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