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叔叔家的堂妹前不久剛生完孩子,前幾天回老家碰巧堂妹也在,我們幾個堂兄妹就隨意閒聊。後來不知道是誰問堂妹,說她生孩子的時候婆婆給了多少錢。堂妹直接回:誰說生孩子婆婆必須給錢呀,我嫂子生我侄子的時候,我媽好像也沒給多少錢,就是給小侄子包了個紅包。當時嫂子也沒說什麼。我這生孩子,自己也沒要求婆婆必須給錢,人家孩子奶奶還是給孩子包了個1萬的紅包。
有個稍遠一些的堂姐說,那是咱家人都懂事,也不強求。現在很多兒媳婦生孩子的時候,都要求公婆必須給錢,還必須給好幾萬,不然就給公婆臉色看。
那麼,兒媳生孩子婆婆到底該不該給錢呢?三位婆婆說了真心話,現實很殘酷。
兒媳生孩子婆婆該不該給錢?三位婆婆說了真心話
①雲阿姨:兒媳生孩子婆婆給錢什麼時候成了「傳統」,成了「習俗」了?
我是五零後,九十年代前沒聽說誰家兒媳婦生孩子,公婆要給錢的,只是給未出生的孩子準備小被子、小衣服、尿布等必需品,住在一起的照顧一下月子,只是近些年,這些東西商場都有賣,有的婆婆給點錢讓兒媳買自己喜歡的,但現在變味了。
有些兒媳生孩子就要求公婆必須給錢,不然婆婆算是把兒媳給得罪了。還有的兒媳更是成天變著法跟公婆要錢,這也得公婆出錢,那也得爺爺奶奶出錢。只是,拔羊毛也應該有底線。怎麼沒人說,娘家媽當外婆了,給外孫拿多少錢?想一想,從結婚後,娘家媽為你付出了多少?婆婆又付出了多少?太多的婆婆都是帶薪的保姆,帶孩子、做家務,買菜、做飯。一些不知足的兒媳卻還在背後抱怨。
②蘇阿姨:給不給就是老人的一點心意,弄不懂為什麼兒媳們總要攀比?
蘇阿姨直言,當初自己兒媳生孩子的時候,原本她和老伴想著給孫子包個大紅包。可她還沒來得及掏出紅包的時候,就聽到兒媳在和兒子抱怨,說她生孩子婆婆怎麼也沒一點表示,還說誰誰生孩子婆婆給了3萬,還有誰誰生孩子,婆婆直接給買了套新房。
蘇阿姨表示,因為聽到了兒媳的抱怨,她決定把原本準備好的大紅包收起來,就給兒媳包了個小紅包,並且直接告訴兒媳自己現在老了,也沒什麼積蓄,希望兒媳多擔待。蘇阿姨的困惑是,兒媳生孩子,老人給不給錢,以及給多給少其實就是自己的一點心意,弄不懂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總是拿這攀比。
再者,不同的家庭條件和能力也不同,有的公婆有錢,他們即便是給孫子3萬5萬的紅包,也沒感覺多吃力,可有的家庭條件不好,就是給孫子包個三兩千的紅包,老人也是各種為難。所以蘇阿姨直言,兒媳生孩子,婆婆給不給紅包,不能看別人家都怎麼做,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個人能力。如果兒媳在這方面過於計較,那也只能說明這個兒媳本身就不怎麼懂事。
③馬阿姨:兒媳生孩子卻問公婆要錢,只能說明年輕人自己沒本事
馬阿姨家兒媳婦當初生孩子到時候,馬阿姨在兒媳生孩子之前給她拿了2萬塊錢說是生孩子的時候用。誰知人家兒媳婦直接拒絕了,並且告訴馬阿姨說生孩子本就是他們小夫妻自己的事情,怎麼能問父母要錢。當時馬阿姨特別感動,說自己遇到了明事理的好兒媳。
在兒媳生孩子婆婆該不該給錢這個話題上,馬阿姨的觀點也是和她兒媳的觀點一致,那就是那些生孩子卻要問公婆要錢的兒媳,多半自己也是沒什麼能力的。正是因為自己沒辦事,才會指望著老人給錢。
碎碎念
確實,兒媳生孩子,不管是產前的各種花銷,還是孩子出生後的各種開支,其實說到底這些都是年輕父母自己要考慮的事情,而公婆作為家裡的又一輩人,他們如果有能力適當拿出一些補貼兒子和兒媳的小家,年輕人就應該很感激。
而不是那種兒媳自己生孩子,就完全指望公婆必須給多少錢,指望這筆錢去養孩子,去養家。如果那樣,也只能說明年輕父母自己沒本事,才會在父母那裡斤斤計較。
畢竟兒媳生孩子,公婆無論是給錢還是不給錢,也不管是給多還是給少,其實說到底都是老人的一點心意,如果年輕父母太計較,讓心意變了味道,就不好了。
【今日話題:你生孩子的時候公婆不給錢,你會計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