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全國電影票房達38.51億元,同比增長46%。單日票房在春節檔達到峰值,從2月8日到2月15日,最低單日票房亦有3億左右,最高則達到了6億4400萬,單周票房達到36.39億元。截至2月22日,2月票房已突破60億元。到了2月23日,電影市場僅用了54天時間便產出100億元,幾乎追平了2010年全年票房的101.72億元。
據統計,至今2016年票房排名第一的是創造了中國票房記錄的《美人魚》,緊跟其後的則是《西遊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功夫熊貓3》等大熱影片。隨著影片的大熱,影視投資機構也逐漸出現在公眾的關注當中。
根據易觀智庫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民營電影公司開始藉助資本的力量蓬勃興起,在這之前,這一市場經歷了近20年的探索和市場啟動期。同時,過去一年也是影視製作公司百花齊放的一年,老牌和新興的影視製作公司雙雙發力。以中影、華誼兄弟、光線影業、博納影業等傳統的影視公司立足於影視作品的制發,不斷地嘗試新的領域,佔得先機;後入局的樂視影業、阿里影業以及萬達影業利用其不同優勢,在創新領域進行了積極嘗試。但電影市場格局遠未定型,在投資領域,以文化產業基金的形式來投資運作影視項目的模式日益成熟,紅杉中國、經緯創投、天堂矽谷、IDG資本等PE巨頭均有布局。近期,作為地產私募基金的領軍企業長富匯銀基金也對外公布消息,已進軍文化產業,加速布局多元化。
過去十幾年來,以中國電影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發展突飛猛進,但比起發達國家仍然有較大距離,相較歐洲韓國等國家,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3-4倍的增長空間;相較日本還有近5倍的空間;相較美國的水平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近8倍的成長空間,未來的潛力巨大。(數據來源長城證券文化傳媒行業分析師張珂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觀點)正是看到了文化產業的巨大發展機遇,各投資基金紛紛試水布局。
投資機構布局影視文化產業,一方面可以加速行業整合,改變文化產業高度分散的現狀,同時優質的投資機構市場化程度高,有利於引進先進的市場機制,進一步促進市場活力,改變行業缺乏競爭的狀況,有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從投資機構角度看,積極布局可以為公司引入優質團隊,補充完善產業鏈結構和業務構成,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以私募基金為例,長富匯銀基金董事長張保國在接受採訪時的觀點,很好印證了這一趨勢。「『大資管』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投資考驗的是最睿智的頭腦,就像予魚以海,但凡睿智的頭腦都不會放過這樣難得的大勢。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私募基金投資策略明顯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除了進行多元化轉型外,大批私募基金公司也開始尋求與各類優勢企業展開深度合作。」
當前市場上,影視基金投資主要有兩種運作模式:一種是投資影視文化公司股權,另一種是投資影視項目,當前影視項目的投資佔多數;投資公司股權大致又包括兩種,一種是投資影視製作公司,另一種是投資播出渠道公司。不管採用哪種投資運作模式,投資公司最終考驗和衡量的都是投資人對影視公司或影視項目價值能力與收益預期的判斷力。
投資單個影視項目,不管是在前期籌備還是拍攝過程中,單個項目的相關法律、財務風險都較大。不同的投資公司,選擇風控效果較好、更適合本企業的投資模式尤為重要。長富匯銀基金的做法是,成立影視基金投資影視劇組合,參與文化產業投資。目前,長富匯銀基金已成功發行長富星匯影視基金1期、2期,投資了《翡翠戀人》(《克拉戀人》姊妹篇)和2016年春節檔票房火爆的《澳門風雲3》等影視項目,截止到2月19日,《澳門風雲3》的票房已突破10億。考慮到單個項目的投資風險大,長富星匯影視基金的主要負責人,長富匯銀基金副總裁劉穎卓介紹,長富匯銀基金堅持對投資人負責為原則,選擇優質的交易對手,選取一攬子標的項目,定做出相應的資產配置策略。
長富匯銀與知名影視傳媒公司達成合作,發揮雙方資源優勢和專業能力的協同效應。雙方共同成立的影視基金不僅可以投資該傳媒公司自主參與製作的項目,還可以參與其已有合作夥伴的優質影視項目。項目選擇方面,重點關注高性價比的作品,如優質IP、優質主題、優質檔期、優質主創和明確的受眾市場等,都會作為項目選擇的重要參考要素。同時,作為一家價值共建型專業投資機構,長富匯銀堅持在專業領域做自己擅長的業務,堅持對投資人負責,努力實現嚴格風控管理下的投資收益最大化。未來,長富匯銀的影視投資,也將在股權投資領域展開,對行業內優質標的資產進行併購重組等投資交易,通過資本的力量,幫助合作傳媒公司實現內生和外延的發展。
過去一年,影視文娛產業作為少有的超景氣行業,擁有較高的利潤回報空間,吸引著越來越多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資金的湧入和重新布局。在熱鬧的觀影大潮背後,是資本市場殘酷的經營現實。投資機構只有堅持價值共建,專業為先,保持高瞻遠矚目光的同時,對潛在的風險時刻保持警醒,才能確保企業長富永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