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獨立時的疆域(三角形內)
西洋古代軍事戰略 第五章 中世紀晚期
第十講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上)
主講人: 奧斯曼 綺羅生
整理人:奧斯曼 綺羅生
一.奧斯曼建國
以前的課中,我們講過了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它是有突厥人在小亞細亞建立的王國,是十字軍的老對手,老朋友。奧斯曼土耳其人則是一支依附羅姆蘇丹的突厥人部落。13世紀中後期,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首領埃爾圖格魯勒帶領下,逐漸強大起來。
1290年,埃爾圖格魯勒去世,子奧斯曼一位繼任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從小酷愛軍事,又有雄心大志,他一心想要稱王稱霸。據說,奧斯曼一世年輕時候做過這樣一個夢。奧斯曼年輕時夢見一棵樹從他腰部長出,越長越大覆蓋了視線(遮蓋了世界所有高山)。樹根湧出四條河流(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多瑙河和尼羅河)。突然出現了強風,該樹的每一片葉子變成劍,把劍葉對世界各個城市,特別是對君士坦丁堡當時的伊斯蘭長老聽說奧斯曼的夢,非常吃驚。認為這個夢預示奧斯曼要徵服世界,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奧斯曼得到了伊斯蘭長老的支持,部落勢力不斷壯大,這時,在蒙古大軍的入侵下,奧斯曼的宗主國羅姆蘇丹國不斷衰弱,1299年。奧斯曼瞅準時機,乘機獨立,奧斯曼帝國建立了。
奧斯曼在獨立過程中。採取了許多正確策略
奧斯曼
比如,他打著伊斯蘭聖戰旗號,團結分裂的突厥各部,同時。也團結非穆斯林人士,奧斯曼不僅精通軍事,對學者也非常尊重。同時,奧斯曼向統治西亞的蒙古人建立的伊兒汗國稱臣納貢,避免四面受敵,同時,屢次發動對衰弱的羅馬帝國的掠奪戰爭。掠奪了大量人口和花姑涼。1326年,奧斯曼在圍攻布爾薩的過程中病死(據說海鮮吃多了痛風),子奧爾汗繼位,
奧斯曼帝國第二任首領 奧爾汗 1326-1359在位
奧爾汗跟父親一樣,也是個文武雙全的英雄。即位不久,就奪取了重鎮布爾薩,然後遷都於此(見上圖)。同時。奧爾汗加強中央集權,確定了奧斯曼帝國的政治體制。在中央設立「大維齊爾」,地位相當於宰相,由他的兄弟阿拉丁帕夏擔任。阿拉丁帕夏與奧爾汗手足情深,兄弟同心,令奧斯曼帝國蒸蒸日上。
同時,奧爾汗組建新軍,組建直屬於首領的常備軍,這就是日後著名的蘇丹親兵,奧斯曼的常備軍,比歐洲最的常備軍——法王查理七世組建的常備軍還要早一百多年
奧爾汗又積極幹涉羅馬帝國內政。他自己娶了羅馬皇帝約翰六世的女兒,又煽動另一個約翰五世反對約翰六世,使得羅馬帝國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兩約翰內戰」。國力大為衰弱。
在軍事上,1329年,奧爾汗率領大軍包圍尼西亞,1331年攻破尼西亞,改名伊茲密爾(見上圖)尼西亞在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期間,曾是羅馬帝國的首都,後來又長期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尼西亞的淪陷,對羅馬帝國影響極其惡劣。1336年,奧斯曼大軍又大敗羅馬軍隊。將羅馬勢力徹底驅逐出小亞細亞,1346年,羅馬皇帝約翰五世被迫向奧爾汗屈服,承認他統治小亞細亞進入50年代,奧斯曼的勢力開始向歐洲擴張。1356年,奧斯曼大軍繞過君士坦丁堡,奪取加裡波利半島,在歐洲大陸建立了橋頭堡。
三年後,1359年,奧爾汗去世,次子穆拉德一世繼位。穆拉德一世在位期間,開始採用「蘇丹」頭銜。在此之前,奧斯曼和奧爾汗都採用「加齊」或「貝伊」頭銜(相當於中國的王公)
二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制度
在講穆拉德一世之前,我們先說說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制度。
奧斯曼最為著名的部隊,就是蘇丹親兵(耶尼切裡)。蘇丹親兵,始創於奧爾汗時期,是直屬於蘇丹的精銳部隊。14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在被徵服的基督徒家庭中,選出一些最強健的男童,使其改信伊斯蘭教與學土耳其語,並接受軍事訓練,組成一支稱為新軍的部隊,是帝國第一支常備軍,成員定期接受評選和審查。他們是奧斯曼帝國最有戰鬥力的軍人。這些親兵是奴隸,也是軍隊的中堅。他們在平時還擔任警察,宮廷侍衛,消防隊員。他們為了沒有後顧之憂,不準結婚。蘇丹親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歐洲最早大規模列裝火器的部隊。他們的訓練和戰鬥力在十五至十六世紀中成為全歐洲步兵的模範。
蘇丹親兵
蘇丹親兵,最初僅數千人。後來維持萬人規模。在16世紀擴充至3萬人,他們構成了奧斯曼軍隊的中堅力量,直至19世紀才被歐式新軍取代。蘇丹親兵的軍旗是一口鍋的圖樣,原因是蘇丹親兵的軍階是烹調的詞彙來命名的像指揮官叫大廚,下一級的就叫發湯者等...(民以食為天,軍以鍋為旗 )親兵各個聯隊以鍋為榮譽標誌,但戰鍋旗遭到損壞或丟失時那就是這個蘇丹親兵聯隊的奇恥大辱,所以在日後的土耳其近代化改革時代裡,成為國家毒瘤的蘇丹親兵們進行反改革政變的信號一直就是打翻大鍋。蘇丹親兵以衣服華麗、白色帽子和大八字鬍而聞名。
這是奧斯曼的中央軍隊,在地方上,維持奧斯曼大軍的是「西帕希」
西帕希(Sipahi),或稱為斯巴克(Spahks),其名來自于波斯語的"sepah",意為"軍隊"。西帕希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事封建地主騎兵(也就是依賴地產維護,而不支薪的部隊),其地位就相當於歐洲的騎士,不過與歐洲騎士有所不同的是他們的土地不可世襲。早期多是弓騎兵,後期模仿西歐,成為優秀的重裝騎兵。
圖為晚期西帕希騎兵(注意其裝備的板鏈混合甲)
西帕希是地方提供的騎兵,直屬於蘇丹的騎兵,被稱為「卡皮庫魯」,老百姓俗稱「土耳其宮廷衛隊」。土耳其宮廷衛隊是直屬於蘇丹的精銳騎兵。通常裝備板鏈混合甲,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儘管如此,奧斯曼西帕希騎兵與西歐騎士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奧斯曼大軍主要靠訓練有素的步兵和火器致勝。作戰時,奧斯曼軍隊以蘇丹親兵為核心。西帕希構成主要力量,加上各大亂七八糟附庸部落的一大堆炮灰兵。往往能拼湊數萬甚至數十萬人。
但是,隨著土地兼併,西帕希制度到後期也難以維持,到16世紀,西帕希便已經喪失原有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地位,而為蘇丹親兵所取代了。至17世紀時,西帕希則由封建騎兵已成為蘇丹親兵的一部份了(仍為騎兵單位),一個是吃封地的,一個是吃俸祿拿軍餉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三 穆拉德一世與巴耶塞特一世
奧斯曼帝國第三任蘇丹 穆拉德一世(1359-1389在位)
穆拉德一世跟父祖一樣。也精通軍事,雄才大略(已經第三代是明君了)。他將擴張重點放在巴爾幹半島,連年發動對巴爾幹各國的入侵戰爭
穆拉德一世徵服的區域(紅色部分)
1365年。奧斯曼大軍攻破重鎮亞德裡亞堡,1385年,奪取索菲亞,保加利亞等國向奧斯曼臣服。而後,穆拉德一世轉而向亞洲擴張,打敗了羅姆蘇丹國的殘餘勢力,1387年。奪取安卡拉(今土耳其首都)。1389年,穆拉德一世又向歐洲發起進攻,進攻塞爾維亞,兵鋒直指科索沃。
塞爾維亞人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原先依附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亞。十三世紀初,東羅馬內亂,君士坦丁堡淪陷,西方人進入巴爾幹,塞爾維亞人趁機擴充領土,在巴爾幹半島建立了封建王國。在史蒂芬 杜尚在位期間(1331-1355在位),東徵西討,步入鼎盛。成為奧斯曼帝國強勁的對手。然而,在杜尚死後,陷入內亂,四分五裂。國勢不斷衰弱。此時已經60歲的塞爾維亞大公拉扎爾不顧年邁。親自掛帥,迎擊奧斯曼大軍。1389年,兩軍於科索沃決戰。
鼎盛時期的塞爾維亞
第一次科索沃會戰 1389 重點 必考
兵力對比 奧斯曼帝國 4萬
塞爾維亞 3萬
雙方勢均力敵
第一次科索沃會戰 紅色 塞爾維亞 藍色 奧斯曼
塞爾維亞軍隊以拉扎爾大公為中軍指揮。科索沃人構成右翼,波士尼亞軍隊構成左翼。由於軍中有很多的騎士和重騎兵,所以塞爾維亞人將騎士集中在中軍。奧斯曼方面,蘇丹穆拉德親自指揮奧斯曼中軍,王子巴濟塞特和雅庫布分別在右翼和左翼布陣。1000名輕裝弓箭手在第一線列陣,輕騎兵和阿扎帕志願軍負責殿後。2000名蘇丹親兵位於穆拉德所在的中軍,和穆拉德的近衛騎兵一起列陣。(如圖所示)。
雙方開戰。奧斯曼前列的步弓手率先射出漫天箭雨,但是,對裝備精良的塞爾維亞騎士幾乎沒造成多少傷害。塞爾維亞騎士隨後發起衝鋒,將奧斯曼步弓手衝的七零八落,隨後與奧斯曼後面的重步兵混戰一起。塞爾維亞人學習了許多西歐經驗,擅長騎兵作戰,騎兵戰鬥力很強,一衝過來,奧斯曼人抵擋不住,節節敗退。甚至有騎士衝進蘇丹大帳。
科索沃戰役
奧斯曼步兵抵擋不住,節節敗退,王子巴耶塞特見狀,親自督戰,後退者斬,奧軍步兵終於抵擋住塞爾維亞騎士的衝鋒。在巴耶塞特的強力督戰之下,奧斯曼的右翼才穩住了局勢。他親自回到中軍協助指揮作戰,並成功指揮中軍和右翼一起擋住了塞爾維亞軍隊的攻擊。
塞爾維亞軍隊(裝備和戰術具有明顯的西歐風格)
這樣一來,奧斯曼軍隊得以利用這個關鍵時機,用騎兵去包抄塞軍步兵的後路,並造成了塞軍步兵的騷亂和動搖。
塞軍左翼的波士尼亞人看到後方的步兵受損嚴重,於是分出一部分部隊去支援中軍以及後方的步兵,這時,奧斯曼右翼乘機發起反攻,波士尼亞人大敗,崩潰。
這時,塞爾維亞軍又出了二五仔。塞軍右翼的科索沃公爵布朗克維奇(Vuk Branković),也是拉扎爾大公的女婿,率科索沃軍臨陣脫逃,此舉導致塞軍中軍側翼洞開,被奧斯曼大軍包圍。
經激戰,塞爾維亞中軍全軍覆沒,大公拉扎爾被奧斯曼人生擒,後被斬首。塞爾維亞人大敗。
科索沃會戰
傷亡 塞爾維亞 除右翼外全軍覆沒
奧斯曼 近萬
第一次科索沃會戰分析:
這次會戰很好體現了奧斯曼軍隊不以騎兵為長,騎兵不要說與西歐相比,與塞爾維亞比都處於劣勢,在會戰中,塞爾維亞騎士一波衝鋒,就讓奧斯曼大軍節節敗退,但是,奧斯曼步兵的堅忍的紀律最終抵擋住了塞爾維亞騎士的衝鋒,為其防守反擊奠定了基礎。以後的很多戰例我們都可以發現,奧斯曼主要以其步兵致勝,擅長進行防守——反擊作戰。
戰後 塞爾維亞貴族投降,塞爾維亞淪為奧斯曼的附庸,奧斯曼立斯提凡 拉扎列維奇(被斬首的拉扎爾的兒子)為傀儡。此後塞爾維亞基本成了奧斯曼的狗腿子和打手
不過。奧斯曼為了此戰,也付出了一個巨大的代價,在戰後論功行賞的時候。一個詐降的塞爾維亞騎士突然奮起,刺殺了蘇丹穆拉德一世,本人也被蘇丹衛隊砍成肉泥 。(塞爾維亞種族天賦)穆拉德一世死後,巴耶塞特繼位
巴耶塞特一世。外號」閃電」,也叫雷霆,性格暴躁,性烈如火,非常自負,但是。同時,軍事才能十分出眾,用兵如神,善於出其不意。
奧斯曼帝國第四任蘇丹 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
巴耶塞特繼承父親遺志。繼續發動對巴爾幹各國的入侵。同時,也加緊攻打羅馬帝國。從1391年開始,巴耶塞特一世就數次攻打君士坦丁堡,殲滅大量羅馬軍隊,1395年,又越過喀爾巴阡山脈,入侵匈牙利,大掠而還。面對奧斯曼大軍咄咄逼人的攻勢。羅馬皇帝約翰五世向西歐求救。
教皇號召發動十字軍,對抗奧斯曼大軍。1396年。西歐各國包括法國,勃艮第,德意志,匈牙利,威尼斯等諸國響應號召組成十字軍,發動十字軍東徵
從十字軍東徵失敗後,到現在。這是歐洲各國第一次重新團結起來,組成十字軍。對抗穆斯林大軍,然後,這也是最後一次了。
十字軍以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為主帥。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和布錫考特為副帥。前者是胡斯戰爭的罪魁禍首,後者是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的爸爸,大膽查理的爺爺。布錫考特則是二十年後阿金庫爾會戰法軍的主帥。可以說是群英薈萃,蘿蔔開會,全員惡人。
1396年。十字軍出發。一路燒殺搶掠,9月,十字軍抵達尼科波利斯(尼科堡)城下。
尼科波利斯會戰 1396 重點 必考
兵力對比 十字軍 16000-20000
奧斯曼 2萬—2萬5千
雙方勢均力敵
十字軍包圍尼科波利斯,城內土軍拼死抵抗,十字軍因缺乏攻城武器,將尼科波利斯團團包圍。巴耶塞特此時正率主力在小亞細亞左翼,得知十字軍圍城,親自率領軍隊通過強行軍逼近了尼科堡,當西吉斯蒙德的偵察騎兵發現土耳其人的時候,他們距離尼科堡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巴耶塞特來的太快。使得西歐各國屎尿不及,不對。始料不及。
尼科波利斯會戰(紅色 十字軍 藍色 奧斯曼)
面對奧斯曼大軍,軍事經驗豐富的西吉斯蒙德提出建議。西吉斯蒙德提出,以中歐步兵充當誘餌,對抗奧斯曼先頭戰鬥力不強的炮灰部隊,引誘奧斯曼軍先發起進攻,而後,後面的十字軍的法國與勃艮第騎士發起側擊或者包抄,打敗奧斯曼大軍。西吉斯蒙德的建議實質有點像田忌賽馬。以強打強,以弱打弱用步兵(中等馬)對抗奧斯曼炮灰步兵(下等馬),用西歐騎士(上等馬)對抗奧斯曼西帕希騎兵和蘇丹親兵(中等馬),因為歐洲步兵的戰鬥力強於奧斯曼步兵,西歐騎士的戰鬥力強於奧斯曼騎兵,所以,這個建議的勝算還是很大的。
本來很好的建議,遭到十字軍一致反對,十字軍各貴族老爺說讓步兵打頭陣,騎兵跟在步兵後面,有損騎士尊嚴,強烈要求騎士打頭陣。在貴族一致壓力下,西吉斯蒙德無奈,讓法國和勃艮第騎士打頭陣,步兵跟在後面(如圖所示)
巴耶塞特聞報,大喜,針對十字軍布陣,他在主力的前面設下了三道防線:第一線是雜牌的輕裝弓箭騎兵,弓騎兵的後面是大量削尖的木樁組成的工事,而木樁的後面是大批的雜牌輕步兵弓箭手。在防線的後面,是奧斯曼的主力封建騎兵。而西帕希騎兵和塞爾維亞重騎兵分別隱蔽在主力騎兵的兩翼作為預備隊。巴濟扎得的計劃是用前面的那些雜牌軍作為誘餌引誘西方聯軍騎兵進攻,當對方在混戰中受到損失並且次序陷入混亂的時候再用自己嚴陣以待的主力騎兵從三個方向發起反攻從而決定勝局。
奧斯曼軍隊
9月25日。雙方開戰。十字軍打頭的法國,勃艮第騎士一馬當先,率先發起衝鋒,擊潰奧斯曼先頭部隊。法國,勃艮第騎士一路追擊,與奧斯曼主力步兵混戰一起。接著,十字軍騎士打敗奧斯曼主力步兵,繼續追擊。經過連續混戰,已經精疲力盡,這時,奧斯曼後方壓陣的西帕希騎兵突然殺出。十字軍騎士猝不及防,大敗,奧斯曼大軍生擒騎兵統帥,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和布錫考特。隨後,奧斯曼西帕希騎兵發起反攻,同時。奧斯曼軍中的塞爾維亞騎士也包抄十字軍,十字軍中軍步兵見前方騎士潰敗。也紛紛潰敗,西吉斯蒙德在少數親信保護下拼死劃小船從多瑙河逃走。十字軍全軍覆沒,奧斯曼大勝。
中世紀版畫 尼科波利斯會戰
傷亡
十字軍 全軍覆沒
奧斯曼 傷亡近萬
尼科波利斯會戰分析
這一戰充分體現了巴耶塞特一世的軍事才能,他知己知彼,知道西歐貴族的尿性,一定會用騎兵打頭陣,也知道西歐騎士衝鋒難以抵擋。故而在陣前部署大量炮灰,吸引十字軍主動發起進攻,疲憊,消耗十字軍騎士的體力,待其筋疲力盡之時,後方壓陣的西帕希騎兵作為生力軍突然殺出,打了西歐騎士一個措手不及,大敗十字軍。打的非常漂亮。此戰之後,巴耶塞特之名讓西歐聞風喪膽。
戰後,西吉斯蒙德又氣又惱,向醫院騎士團團長說道:「法國人的自負虛榮使我們輸掉了戰爭,如果他們聽從我的建議,我們便有能力打敗我們的敵人。那個倒黴的勃艮第公爵和布錫考特被重金贖回,不過,其他的俘虜就沒有那麼好運了,除了極少數貴族外,數千俘虜都被奧斯曼人處決。戰後,西歐震動。
戰後:巴耶塞特一世加緊圍攻君士坦丁堡,羅馬皇帝繼續向西歐告急,西歐哪裡還派的出援軍?羅馬帝國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就在這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自中亞的帖木兒大軍,入侵小亞細亞,巴耶塞特一世親率主力,迎戰帖木兒。1402年。兩軍於安卡拉決戰,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奧斯曼軍被帖木兒打的大敗,巴耶塞特一世被俘。
據說,巴耶塞特一世被俘後,遭到種種非人折磨。帖木兒把他當奴僕使喚,上馬用他當凳子,將他像狗一樣用鏈子拴住,甚至當面赤身裸體中出他的妃子,巴耶塞特一世不久就被折磨而死。可以說是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不過,帖木兒方的史料卻說巴耶塞特一世受到了優待,帖木兒還為他的死感到痛哭流涕,真相怎樣,誰也不知道了。不過自古以來,被俘的君主有幾個有好下場呢?
巴耶塞特一世儘管晚節不保,但是他一生幾乎百戰百勝,讓整個歐洲聞風喪膽,安卡拉會戰戰敗的責任也不在他。雖然最後結局悲慘,但是他還是不愧為一位軍事才能出眾的統帥。一個伊斯蘭英雄
四 奧斯曼帝國的復興
巴耶塞特一世死後,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諸子爭立,打起了內戰。奧斯曼打下的大片土地,都被巴爾幹各國和帖木兒佔領。經過10年內戰,巴耶塞特的幼子穆罕穆德終於擊敗所有對手,1413年,成為唯一的蘇丹
奧斯曼第五任蘇丹 穆罕穆德一世 (1413-1421)在位
穆罕穆德一世在位時間較短,主要也忙於鎮壓內亂,和收復被帖木兒奪取的失地,因此,存在感不高。儘管如此,也是一代明君,為奧斯曼後面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421年,穆罕穆德一世去世,子穆拉德二世繼位
奧斯曼第六任蘇丹 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
此時,奧斯曼繼續堅持「先歐後亞」的方針,繞過較為堅固的君士坦丁堡,將擴張方向,放在巴爾幹北部。此時,巴爾幹各國不是被奧斯曼吞併。就是向奧斯曼稱臣,匈牙利成為抵抗奧斯曼的核心。前面說過的那個倒黴的西吉斯蒙德,扛起了抗土大任,與奧斯曼軍幾次交戰。互有勝負
1437年,西吉斯蒙德去世,女婿阿爾布雷希特繼位,不久就死了,兒子拉迪斯勞斯還在娘胎裡,匈牙利貴族無奈,在教皇的支持下,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雅蓋沃的兒子)成為匈牙利國王,並得到匈牙利貴族支持,大貴族匈雅提雅諾什輔佐之。
瓦迪斯瓦夫三世(1424-1444)
匈牙利名將 白騎士 雅諾什 匈雅提
匈雅提 雅諾什原本是西吉斯蒙德的侍衛,因為膽識過人。有勇有謀。收到西吉斯蒙德的賞識,被提拔為貴族。新王繼位,匈雅提繼續盡心輔助新王,兩人相互配合,多次打退奧斯曼大軍的進攻,巴爾幹各國抗土局勢明顯好轉
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二世對匈牙利的進攻毫無進展,與匈牙利和巴爾幹各國議和,1444年。傳位給12歲的兒子穆罕穆德二世。
奧斯曼第七任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1444-1446 1451-1481在位)
同年,奧斯曼大軍圍攻君士坦丁堡,見奧斯曼新主繼位,主少國疑。匈牙利覺得有機可乘,蠢蠢欲動。
1444年。在教皇尤金四世支持下,匈牙利號召發動十字軍。攻打奧斯曼帝國。巴爾幹各國紛紛響應,然而,西歐各國對此態度消極,相應寥寥。匈牙利和巴爾幹各國拼湊成一支十字軍,向奧斯曼帝國發起進攻
最後的十字軍 瓦爾納會戰 1444 重點 必考
面對來勢洶洶的十字軍,年幼的穆罕默德二世嚇哭了鼻子,向父親求助,他的父親穆拉德二世不願意管,穆罕默德二世大怒,寫信給父親,說「如果你還當自己是蘇丹,就回來領軍抗敵,如果你當我是蘇丹,那麼現在我命令你領軍抗敵」,穆拉德二世無奈,只得重新登基,率領主力抗擊十字軍。
11月,兩軍於瓦爾納遭遇,決戰。
瓦爾納會戰 1444 重點 必考
兵力對比 十字軍3萬
奧斯曼4-6萬
雙方勢均力敵
紅色 匈牙利 藍色 奧斯曼
11月10日,兩軍開戰。十字軍左翼是來自特蘭西瓦尼亞。保加利亞等地的部隊。中軍是精銳的波蘭。匈牙利騎士右翼是主教軍,和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等地的軍隊(如圖所示)
奧斯曼中軍則由蘇丹親兵和色雷斯的徵召兵組成。而蘇丹親兵的駐防位置前有數條壕溝和兩層柵欄。右翼主要構成為來自魯米利亞(巴爾幹 )的卡皮庫魯和西帕希騎兵,而左翼則由來自安納託利亞的阿金奇(非常規輕騎兵)和西帕希組成。(如圖所示)
奧斯曼左翼的輕騎兵率先發起進攻,衝擊十字軍右翼的克羅埃西亞人。被十字軍用火炮和火槍打退,十字軍右翼見奧斯曼左翼敗退。不顧一切,擅自發起追擊。亂鬨鬨亂成一團。奧斯曼後方壓陣和右翼的西帕希騎兵見狀,側擊追擊的十字軍右翼,十字軍突遭衝擊,右翼大敗。許多人被趕入河中淹死
這時,奧斯曼右翼也開始對十字軍左翼的軍隊發動了側翼衝擊,被擊退。但奧斯曼騎兵又接著發動了第二次攻擊,匈雅提率軍前去救援。再次打退奧斯曼大軍。匈雅提指揮精銳的匈牙利騎士發動了雪崩般的進攻,土軍的騎兵抵擋不住,大敗,土軍開始被恐慌所籠罩,紛紛潰逃事實上,很多奧斯曼軍人認為他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鬥。
瓦爾納會戰
鑑於戰場局勢尚未明朗,匈雅提建議中軍的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不要輕舉妄動,等他回來,但是,國王不聽
國王見奧斯曼軍隊紛紛潰敗,大喜,自作主張,他帶著自己的500波蘭騎士直衝奧斯曼中軍,想越過蘇丹親兵生擒蘇丹穆拉德,結果,不知是踏入了陷阱或是馬被刺中,倒黴的國王馬失前蹄,一頭栽下馬來,旁邊的蘇丹親兵見狀,一刀將國王砍下首級,年僅20歲
匈牙利國王衝鋒
國王的死使得戰局急轉直下,波蘭匈牙利軍見國王腦袋被砍,士氣大跌,紛紛潰敗,奧斯曼大軍反攻,十字軍全線崩潰,匈雅提拼死殺出重圍逃走,十字軍大敗。
國王之死
傷亡 十字軍 全軍覆沒
奧斯曼 2萬
瓦爾納會戰分析
此戰在軍事經驗豐富的匈牙利名將匈雅提指揮下,十字軍儘管人數處於劣勢,但是戰鬥力強,勝算還是很大的。在戰役中期,十字軍已經打退奧斯曼進攻,轉入反攻。局勢一片大好,結果這個憨憨國王的擅自衝鋒,使得十字軍功虧一簣,全線崩潰,還把自己搭了進去,實在是讓人無語。
戰後:瓦爾納會戰號稱中世紀的「最後一次十字軍」。從此之後,歐洲各國再也沒有組織起十字軍對抗奧斯曼軍隊。瓦爾納會戰後,奧斯曼大軍又在1448年的第二次科索沃會戰中,再次大敗匈牙利和巴爾幹軍隊。經過兩次大敗,歐洲各國基本放棄組織十字軍,放棄拯救羅馬帝國,任羅馬帝國自生自滅。
匈雅提逃回匈牙利後,被匈牙利貴族推為攝政王,繼續抵抗奧斯曼帝國進攻。匈雅提痛定思痛,對匈牙利軍隊實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包括引入著名的胡斯車陣(,組建大量地方民兵,輕騎兵,同時,引入西歐板甲騎士,對抗奧斯曼大軍。匈雅提後來繼續領導匈牙利人民,抵抗奧斯曼大軍,多次打退奧斯曼大軍,在1456年的貝爾格勒保衛戰中,大敗奧斯曼大軍,打傷蘇丹穆罕穆德二世,但是自己也染瘟疫去世。
1458年。匈雅提的兒子馬加什被貴族擁立為匈牙利國王,繼續領導匈牙利抗擊奧斯曼,馬加什在位期間,平地貴族叛亂,大力發展經濟和軍備,並組建匈牙利的第一支職業化常備軍隊——黑軍,因成員多著黑色盔甲得名,匈牙利黑軍早期的士兵主要由波西米亞、德意志、塞爾維亞、波蘭等國的僱傭兵為主。從15世紀80年代開始,匈牙利人也逐漸開始加入黑軍。在14世紀80年代,黑軍的人數曾一度達到2萬人左右。這是後話了。馬加什在位期間,匈牙利國力蒸蒸日上,奧斯曼不敢侵犯。
匈牙利黑軍
馬加什一世(1457-1490在位)
五 巴爾幹各國的抗土英雄
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巴爾幹各國的其他抗土英雄。
第一位是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1405-1468)
斯坎德培
斯坎德培出生於一個阿爾巴尼亞克魯雅的一個貴族家族,其父是伊庇魯斯地區眾多反抗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領主之一。當抵抗失敗後,其父被迫臣服,並交出包括斯坎德培在內的四個兒子作為人質。斯坎德培被送到亞德裡安堡接受了軍事訓練,成為奧斯曼帝國蘇丹親兵的一位統帥。儘管在奧斯曼境內待了很久,還皈依了伊斯蘭教,但是斯坎德培身在曹營心在漢。
1443年,匈雅提發動十字軍的消息傳來,斯坎德培覺得有機可乘。1444年初他率領300名阿爾巴尼亞騎兵返回家鄉克魯雅,用一封偽造的書信騙開城門,據而有之。此後,他公開放棄伊斯蘭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誌,公開起兵,舉行反奧斯曼起義,此後,為了紀念他,黑色雙頭鷹成了阿爾巴尼亞的標誌。
穆拉德二世聞訊大怒,發大軍進攻斯坎德培,面對奧斯曼大軍,斯坎德培避實擊虛,展開遊擊戰爭,在25年的時間裡,斯坎德培在阿爾巴尼亞的山區中堅持對奧斯曼帝國進行遊擊戰。1450年、1457年、1467年,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三度調動數萬甚至十幾萬大軍圍攻克魯雅城,但始終都未能成功,斯坎德培可以說是一名出色的遊擊大師和守城大師。奧斯曼大軍拿他沒有辦法
斯坎德培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軍隊
1468年斯坎德培去世,奧斯曼帝國終於在1478年第四次克魯雅圍攻戰中取得了成功。到1501年,奧斯曼帝國終於重新徵服了阿爾巴尼亞。一部分阿爾巴尼亞人逃散到義大利南部,而剩下的人被迫皈依伊斯蘭教,亦是現在半數以上阿爾巴尼亞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原因之一。在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正式獨立之前,國內再也沒有大規模反抗過奧斯曼帝國政權。
這是斯坎德培,我們再說說另一位,就是深受我群群員喜愛的穿刺公,瓦拉幾亞(今羅馬尼亞)大公弗拉德三世(1431-1477)
弗拉德三世出生瓦拉幾亞大公家族,曾三起三落,三次統治瓦拉幾亞又三次下臺,最後終於在匈牙利的支持下穩固了統治,面對奧斯曼大軍,他採取「焦土抗戰」政策,堅壁清野,一草一木寧可燒成灰燼也不留給奧斯曼人,奧斯曼大軍對他無可奈何。
弗拉德三世 外號採佩什,意即「穿刺公」。幼年曾被匈雅提趕下臺,後來復位。1462年夏,弗拉德三世在塔爾戈維斯泰戰役中通過夜襲擊退穆罕默德二世。同年,奧斯曼扶持其弟拉杜,與採佩什打倒的貴族,將採佩什趕下了王座,逃往特蘭西瓦尼亞,此後被匈雅提·亞諾什之子匈牙利國王馬加什·科韋努斯(馬加什一世)軟禁。此時他的第一個妻子跳樓自殺。
1474年,採佩什被釋放。重新登基。在此期間他改信天主教,與馬加什·科韋努斯的妹妹結婚,喪失了信仰東正教的瓦拉幾亞國民的民心。1476年,採佩什奉馬加什一世之命,率領匈牙利軍隊支援在白谷之戰中被穆罕默德二世擊敗的摩爾多瓦大公斯特凡三世,迫使土軍撤退。隨後和斯特凡三世聯手驅逐拉杜,第三度統治瓦拉幾亞。穿刺公多次在匈牙利支持下與奧斯曼人作戰,勝多敗少。
但是,弗拉德三世出名的不是他抗擊奧斯曼的事跡,而是另外一些光榮事跡。據說弗拉德三世非常殘暴,嗜血如命,有見血發狂的病症,喜歡用尖木樁虐殺俘虜,多次將俘虜和無辜百姓用尖木樁活活釘死,他在一旁照常辦公,吃飯,甚至發出得意的狂笑,所以得了個外號採佩什,意即「穿刺公」。他就是著名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原型
穿刺公虐殺戰俘
領導抗土的穿刺公
1477年,穿刺公在一場與奧斯曼帝國的戰鬥中戰死。一說被敵對的瓦拉幾亞貴族暗殺。頭顱被奧斯曼軍用蜂蜜防腐後帶往君士坦丁堡,並插在一棵木樁上示眾,可謂因果報應。他死後不久,瓦拉幾亞還是被奧斯曼帝國徵服
課後習題
1 奧斯曼軍隊的軍事體系是怎樣的?
2 奧斯曼軍隊的經典戰術是怎麼樣的
3 試分析14-15世紀奧斯曼帝國迅速擴張的原因
下一講 特別篇 帖木兒
《西洋古代軍事戰略》系列講座芝蘭學社連載中 歡迎加入 QQ群號64946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