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3年5月30日,穆罕默德二世親率數十萬大軍,策馬進入千年之城,古典文明的最後堡壘——君士坦丁堡,這座基督教名城從此落入穆斯林的控制之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僅標誌著持續了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的最終滅亡,也意味著接下來的三個多世紀裡,整個歐洲基督教世界都將被奧斯曼帝國投射出的可怖陰影所籠罩。
對於法蘭西人、英格蘭人而言;仿佛東方的地中海海岸上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個恐怖的巨頭。對於威尼斯人、熱那亞人而言,操縱地中海貿易的美好時光轉瞬即逝。
奧斯曼人仿佛沿著東地中海構築起一道銅牆鐵壁,在政治與軍事上令西歐世界寢食難安,又阻斷了向西歐輸送香料與奢飾品的東方航路。眾所周知,熱那亞的無名水手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前往西班牙尋求新航路的一個原因,便是奧斯曼人阻斷了義大利諸商業城邦的海運與財路;進而將西歐帶向大航海時代與資本主義時代的巨大變革。
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奧斯曼人仿佛巨人天降於近東。但它又不同於洪水般轉瞬即逝的匈人與蒙古人,保持了長久的強盛、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在幾個世紀裡也在近東創造了海量的文化碩果與文明成就。這使得探究奧斯曼人與歷代蘇丹身後的這個強大帝國崛起,成為了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公元1683年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仿佛盤踞西歐世界上空的陰影
一、"龍傲天"一般的崛起歷程
在公元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這一帝國崛起的高潮事件以前,與其他民族相比,奧斯曼的壯大可能少了一些波瀾壯闊。但奧斯曼人的崛起密碼,很大一部分隱藏在其篳路藍縷的徵程中。
奧斯曼,作為一個來自中亞、西亞地區的遊牧部落,在13世紀跟隨塞爾柱人進入安納託利亞,經歷了伊斯蘭化。歷史學界對於奧斯曼人的來源並不清楚,其早期歷史也沒有文字的記載。隨著14世紀初塞爾柱人的崩潰,奧斯曼部落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小國。不過此時安納託利亞邦國林立,其中毫不起眼的奧斯曼人能夠在14世紀一統諸邦,建立帝業,其過程必然體現出奧斯曼人早期的與眾不同。
奧斯曼人的崛起路上,首先需要提到的便是奧斯曼一世,他不僅開疆拓土更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政府系統;將統治逐步擴張至巴爾幹地區。通過攻佔希臘重鎮塞薩洛尼基,並在1389年的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奧斯曼帝國得以進軍歐洲。1396年天主教會組織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十字軍東徵也被挫敗,至此西歐人意識到他們已經無法阻止奧斯曼人繼續擴張。
穆罕默德二世策馬進入君堡
公元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而時任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年僅21歲。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穆罕默德二世甚至沿用了羅馬帝國的名號,稱自己為"羅馬人的皇帝"。"徵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徵戰一生,在他去世時,他身後的奧斯曼帝國已然地跨三大洲,掃清巴爾幹基督教王國,降服埃及馬穆魯克與北非穆斯林,甚至進軍美索不達米亞與中歐。奧斯曼帝國在150年內迅速完成了崛起之路。
二、星月旗如何飄揚?帝國政治與軍事的構建
在宗教、民族與歷史極其複雜的近東世界塑造出一個空前強盛的帝國,奧斯曼星月的高揚與其帶給西歐人的恐懼,離不開其內在的制度建設與優勢。
與今人所想像的不同,奧斯曼人作為穆斯林,並不強烈排斥其他宗教族群。奧斯曼一世建立了著名的"米利特"制。即穆斯林在法律上受奧斯曼人的統治,基督徒、猶太人等其他宗教信徒則由各自族群中選出的信徒組成的"米利特"管制。奧斯曼人則通過管理米利特來間接統治異教徒。這樣,奧斯曼人能夠召集與安撫失去土地、受戰火之苦的基督徒,尤其是安納託利亞的希臘人群體。奧斯曼人將廢棄的無主土地分給基督徒,並要求他們承認奧斯曼人的保護與統治。這樣,奧斯曼人不僅能獲得糧食與兵源,還在處於混亂狀態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交界處重建了秩序與民心。
19世紀晚期的伊斯坦堡景象
"米勒特"制被認為是宗教多元主義在近代歷史中的重要實踐。它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宗教寬容與融合態度,促進了奧斯曼帝國的內部整合與統治秩序的維持。在宗教多元主義的"米勒特"制下,帝國法院系統就合共有三個,穆斯林及異教徒各佔一個,另一個則是貿易法庭。儘管穆斯林為主的帝國以依託於《可蘭經》的沙裡亞法為法律主幹,但其他族群的法律體系仍然得以局部通行。儘管奧斯曼人對東正教徒有所迫害,其精神領袖君士坦丁堡牧首、君士坦丁堡基督徒社區與座堂,以及其聖地希臘的阿索斯聖山確實受到了奧斯曼統治者的尊重與維護。
另一方面,與其他基督教、伊斯蘭教政權相比,奧斯曼人對異教徒在軍政的態度要寬容得多。奧斯曼統治者大量收攏基督徒為奴婢,並任用他們參與朝政與徵戰。其稍許類似於滿清政權曾採取的"包衣制"。大量希臘人、拉丁人在奧斯曼帝國軍隊中擔任將領與工匠,為帝國製造軍艦與攻城器械。例如奧斯曼人與威尼斯人對地中海霸權的爭奪戰爭中,相當數量的海軍指揮官出身希臘人家族。
蘇丹在高門前接見各國使臣
除了統合帝國族群,奧斯曼蘇丹們建立了不遜於東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與專制制度。蘇丹,兼任哈裡發與兩聖地監護人,成為新月帝國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蘇丹之下則是類似於宰相的大維齊爾,輔佐蘇丹施行政令。帝國政府被稱為"樸特",或"莊嚴樸特"、"高門",是蘇丹的外廷。蘇丹擁有大量的貴族顧問,他們被稱為"維齊爾",討論並就政務向蘇丹提出建議。與同一時期貴族封建制盛行,權力分散的天主教世界來說,上下整合,政令出自一人的奧斯曼帝國無疑有著明顯的制度優勢。
蘇丹檢閱切尼耶裡
同樣,奧斯曼帝國擁有令西歐各國聞風喪膽的強大軍隊。蘇丹周圍的近衛軍,也叫切尼耶裡,類似羅馬帝國近衛軍。其由出身被徵服的巴爾幹斯拉夫人組成,他們自幼改信伊斯蘭教,學習土耳其語,終身不婚,並接受軍事訓練。他們好戰嗜血,希冀蘇丹帶領他們踏上戰場,大肆擄掠;甚至擁有廢立蘇丹的實力。不過這也使得蘇丹擁有一支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精兵。奧斯曼軍隊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實戰軍隊,也是歐洲第一個使用火槍和加農炮的軍隊;例如在穆罕默德二世時期近衛軍便裝備了火槍。被稱為"西帕希"的騎兵戰術類似蒙古人,顯然高於馬穆魯克與歐洲人一籌。這樣鮮衣怒馬的新月大軍,戰鬥力遠高於鬆散騎士民團組成的西歐軍隊;也難怪強如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也一度被奧斯曼人打到維也納城下。
三、另一個伊斯蘭黃金時代:東方經濟與社會的復興
奧斯曼帝國的強盛,離不開經濟與社會的復興。經歷了長期戰亂的巴爾幹與安納託利亞,在14世紀經濟凋敝,滿目瘡痍。而奧斯曼帝國每徵服一處,皆大幅改革當地經濟。因工商階層對於創造大都會、發展經濟尤其重要,穆罕默德二世與其繼承人巴耶塞特二世鼓勵歐洲受到天主教政權迫害的塞法迪猶太人移居奧斯曼帝國境內。猶太人善於經商,使得奧斯曼帝國商業迅速壯大,生產力大增。
奧斯曼人在攻陷君士坦丁堡以後,接管了拜佔庭帝國讓渡給威尼斯人的商業利益,加之強大的海軍,迅速掌控了東地中海的貿易霸權與西歐通往南亞、東亞的商路。奧斯曼人得以對東方輸送的香料等奢飾品課以重稅,可謂財源滾滾。
沙裡米耶清真寺,奧斯曼建築大師希南的傑作
直至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國庫管理與法治組織皆領先周邊,與歐洲封建王國、伊斯蘭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奧斯曼人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大批經過高度訓練的金融人才得到重用。這些組織發展出來的文書官僚,部分經受過高等教育,使這些組織成為專業化的管理團體,許多奧斯曼帝國政治家的成功都是基於這些專業團體發揮的效能。擺脫歐洲人對奧斯曼人野蠻好戰的負面印象之後,我們得以窺見奧斯曼人對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熱忱,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依靠軍事強權建立的帝國得以保持長期興盛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奧斯曼帝國既有文治,也有武功。它利用地處歐亞文明十字路口的地緣優勢,融合了東方的專制體制與西方的經貿頭腦,成功地將一個小小的部落國家迅速蛻變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穆罕默德二世以後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地中海世界最繁華雄偉的大都會,而星月旗在其上的天空中長久地飄揚,彰顯著奧斯曼人的崛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