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漫漫回家路:回國如闖關、100天小別離讓我內心強大|鈦媒體特寫

2021-01-08 鈦媒體APP

Photo by Resi Kling@unsplash

鈦媒體註:留學生回家之路,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之下前所未有的艱難。

自三月起,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的高校陸續作出停學或全部轉向網課的通知,隨著疫情發展,國際航空一票難求、官方的包機運力有限;住所問題、機票問題,讓近160萬中國海外留學人員陷入糾結。回,還是不回?怎麼回?留學生們和他們的家庭被迫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選擇、尋找回國途徑。

焦慮,牽掛,權衡,還有無限期的等待,解決問題……留學生群體,在這場全球危機之下經歷了刻骨銘心的考驗。如今,部分留學生已安然回家,大多數人選擇留在海外。這 100 多天裡,一千個家庭即有一千種故事,鈦媒體App採訪到三個關於「回家」的故事,希望關照危機下的個體命運、逆境中的中國孩子。

感謝每一個人對我們的講述,故事各有不同,相同的是愛與成長。

故事一:「100多天裡,孩子成長了,心態也更包容。」

受訪人:Jane媽,留美學生母親(Jane 15歲,在洛杉磯就讀美高)

6月14日,孩子終於結束隔離,從杭州獨自搭乘飛機回到了北京家裡。我正給她做涼皮兒。

都說「家國天下」,我們真是每一樣全佔上了,沒有一樣兒不佔。孩子在這 100 天的時間裡,經歷了太多。但坦白說,我們家的經歷算不上「曲折」,孩子算是幾十萬人中的幸運兒。直到現在,我身邊很多朋友和他們的孩子仍在想辦法到處找票。

Jane告訴我,她們坐的包機在杭州入境,一落地就看到機場拉起的橫幅「歡迎海外學子安全回家」,心裡很觸動,覺得特別溫暖。但因為當時還穿著防護服,甚至沒來得及拍照。

說到Jane回國的歷程,我其實很心酸呢。

留學生入境後按要求隔離,Jane居住的隔離酒店(照片由受訪人提供)

我們最早知道美國疫情爆發是在3月8號至10號左右,Jane第一時間告訴了我,我們也在媒體上看到了新聞。Jane學校即將放春假,在3月13日就通知停課,全部改為網課。

不過我們沒在第一時間急著回國。一方面,疫情早期階段,安檢等各個環節上手段應該還不夠齊備,當時美國回來的航班以及出現了不少病例,那時孩子手裡只有口罩,萬一防護不周,旅途風險太高;另一方面,回國後要上網課,肯定要倒時差來學習,太辛苦。

根據國內抗疫經驗,居家隔離是最安全的嘛,我就讓孩子安心居家,假期後再回國。我們商量訂了5月24日的機票,機票已經漲價、直飛航線也沒了,只訂到了先飛舊金山再轉機回北京的。

萬萬沒想到,這趟機票被取消了。接下來只能繼續與孩子分隔兩地。4月16日,大使館開始登記包機回國的問卷(3月底4月初中國駐美、駐英大使館組織小留學生包機回國,鈦媒體App注),我們設定了5月21日的時間來申請。在等待過程中,聽到的都是各種航班取消的消息,讓我們無所適從。

5月14日,美國時間晚上8:00多吧,洛杉磯領事館工作人員給Jane打來電話問,「包機回國走不走?」 當時我們正在視頻中,立刻做出決定:回!

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煎熬。先是等5月19日的一批,到武漢航班,沒排上;然後5月25日洛杉磯到南昌的,也沒排上;後來大使館通知我們有希望排上5月30日洛杉磯飛杭州的機票,但直到5月27日都沒進一步通知。

大家一直在等。最終,這趟航班改到了6月1日。提前兩天,Jane 終於收到了國航發來的購票問卷,確認、付款,付款只開放30分鐘!我們第一時間完成購票。

我個人覺得,大使館的排隊周期是相對公平的。不過留學生確實太多,等待比較漫長。此外,有些留學生在美國習慣於「不接陌生來電」,所以不少孩子沒接到電話,導致錯失了申請包機的機會。

在所有等待過程中,我們準備的護目鏡等防護用品也寄到了孩子手上。

回顧過去100天,幾乎每天都跟Jane視頻交流,每天3-6個小時視頻,各種找話題聊,也會在微信上互相曬午飯吃什麼;有時候我工作要開電話會,Jane就在視頻的那一頭聽著。

最讓我擔心的並不是買票。整個過程中,我最焦慮和擔心的幾天,其實是Jane和她 Home Stay 的住家女主人發生衝突的時候。

起因是關於到底要不要額外多交一部分租金,Jane 提出了異議。後來雙方溝通進行不下去,Jane最鬱悶的時候,我在北京這邊遠程支持她,可以說是和住家鬥智鬥勇。後來,Jane自己嘗試通過郵件與Home Stay的中介服務機構投訴、溝通,自己解決了問題。

我數了一下,先後反覆六次的往返函件,一次又一次的溝通,最終Jane心裡很平靜,等待中介的處理結果。結果是,中介給我打來電話,表示站在我們這一方,並且通知我們,未來這個住家家庭要從當地 Home Stay 機構名單中除名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講,她儘管處於弱勢,但在這一次處理衝突的時候,她英文郵件的交涉,有理有據有節,讓我很驚喜。

她甚至還說過,「往後應該多學習學習當地的法律,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了。」

我覺得,這次衝突對她而言是一次成長的機會。過去在國內,在我們父母身邊,交流簡單,直來直去,不用很多的去考量「怎麼表達」,但在一個文化不同的國家,就要有很多的變通了。

事實上,每一個留學生都很難。只要孩子走出了家門,每個人都很難,很多問題都需要獨自去面對。無論是學業上的,還是和當地人在生活方面的溝通,再加上文化衝突下的一些問題,要如何處理,都需要孩子自己來解決和面對。

作為家長,更多是勸她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接納。畢竟是我們到對方的國土上求學,很多事情的「兼容性」,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嘗試。再有,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難免有衝突,對周圍打交道的人要保有尊重和真誠,「能讓則讓」。

故事二:回家的機票,痛心的價格

受訪人:Jessica,22歲 多倫多大學商科大四學生

5月23日,我終於登上了東方航空公司從多倫多飛往上海的航班。除了行李,當然還有標配:N-95口罩、手套和防護衣。據我觀察,飛機上座率約75%。

刷票2個多月後,登上東航多倫多飛往上海的航班,拍下辛苦得來的登機卡,留作紀念。

中國民航局3月26日宣布開始執行「五個一」(一航司一國一線、一周一班)的新規,還規定客座率最高不能超過75%。按這個估計,每月僅有4000多人左右可以從加拿大回國。而我讀書的多倫多大學,就有1.1萬多名中國留學生了,而加拿大應該總共有接近20多萬中國留學生......所以現有航班的載客量是十分有限的。

多數人還是選擇留在加拿大抗疫了,確實很多同學會羨慕我。

疫情早期那會兒,我自己還沒有歸心似箭,但爸媽在3月初就開始焦慮萬分。爸爸在國內訂票,我自己也開始在網上刷機票。

3月31日,買到了第一張機票,東航的商務艙,是正常價格買到;後來改籤到4月份,這時的機票已經漲到40000多了......我在網上買機票的花費,一度超過了支付寶的上限。

最後我自己預定的四張票中,一趟南航從多倫多到廣州的航班停飛了;而東航的,4月和5月的兩班鐵定飛不了,成了空票。我甚至考慮過從臺北轉機回國,但後來發現由於疫情無法轉機,不得不放棄。

這中間,爸媽還幫我訂到一張4月8日的機票,但這張票經過票販子手裡,價格已成了12萬!恰好趕上我學校的最後一門考試,所以不得不退了票。

事實上,中國駐加拿大使領館也組織了「包機」回國,一周一班。不過主要是給「確有」困難的人員,比如在加拿大沒有醫保但從國內帶的藥物已經吃完的老年人、公派訪問學者或者未成年留學生。中國公民可以在使領館登記,然後外交官根據緊急程度進行排序,之後把名單提供給航空公司。使館不參與航空公司的運營,機票價格和商業航班相同。

就在我回國前一周,公寓樓裡出現一例疑似新冠病例,正在隔離中。我擔心離開前被感染,認真做好了防護。飛機降落上海機場後,按要求做了核酸檢測,再按要求隔離兩周。所幸,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

隔離結束後,終於被爸爸接回家。

關於機票,一位航空公司的朋友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一位本科畢業的男生連續好幾天出現在機場,他拉著行李,等待最後一分鐘沒有露面的乘客空出來的座位。終於有一天,飛機起飛前30分鐘,有位乘客沒出現,機組人員通過男生預留的3個電話號碼聯繫,都無人接聽;聯繫他國內父母,也不知本人行蹤。等到最終聯繫上本人,他卻說「不飛了」,因為這張「撿漏」來的機票價格高達7萬一張!悵然中,這位男生拉著行李離開了機場。

關於未來也很不確定。多倫多大學已通知我們,預計9月份繼續上網課。但我自己的情況是,已經籤約了今年5月到明年5月的公寓,但恐怕,9月份很難再回到學校了。

曾有位中國留學生6月下旬在加拿大海關申請入境時被拒。據他稱,當時海關官員說:「所有學校都在上網課,你回來做什麼?」

今年學校的畢業典禮也改到了網上舉行,有點遺憾。不過,烏雲的銀邊是我畢業典禮後可以吃到杭州的外賣了,多倫多的飯菜實在太乏味了。

故事三:回不了國,我選擇在英國抗疫

受訪人:鄭東,23歲,英國卡迪夫大學在讀

原本計劃,6月末,我將回國接上父母重新返回英國威爾斯,帶他們來逛一逛;交完畢業論文後,再和同學一起去西班牙完成畢業旅行,給自己的留學生活圓滿地畫上句點。之後9月回國找工作,開啟人生下一個階段......

一切都值得期待。不過,所有完美的計劃都被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攔截,打碎。現實是:沒機會帶父母來英國參觀、沒有畢業旅行,就連我能否順利回國都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

我叫鄭東,23歲,英國卡迪夫大學在讀,今年9月即將畢業。回顧之前,為這趟留學我籌備了兩年。我來英國留學的理由很純粹,想提升自己的學歷和競爭力,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開闊自己的眼界。

我成長在普通家庭,戰線拉長兩年也是為了讓家裡有時間籌備一些錢。我就讀的是商學院,一年學費是20950英鎊(約18萬元人民幣)。留學日常過得樸素,並非大眾對留學生的刻板印象那般安逸奢侈,事實上我身邊很多同學也都很省吃儉用。

從國內疫情爆發到威爾斯疫情爆發,我一直都在持續關注,心被揪著。飄在異國他鄉,我們其實壓力更大,甚至處於弱勢一端。身邊有很多同學嘗試買回國的機票,有些人機票被退掉7次、有些人遇到假黃牛被詐騙、有些機票翻了8倍你依舊搶不到。

看新聞說,那時國內醫療資源也很緊張,對我來說風險最大的是回國旅途中被感染。那時英國並沒有執行嚴格的防護措施,途中的聚集都是有風險的。

按當時的預估,只要回去就很可能回不來了,萬一回不來學業只能終止......我不希望我的留學生涯意外夭折,所以,「到底回不回」我必須慎重選擇。權衡之下,我選擇留在原地。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個體命運在大環境下的無力,我只能被動地迎接變化然後謹慎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自此,我開始了在英國的抗疫隔離生活。

3月23日開始,英國威爾斯正式進入封城狀態。大批商店禁止營業,超市雖然正常開放,但是限流限購,出口和入口一次只能允許一名顧客出入,單件商品一次購買不得超過三樣。亞馬遜上的防護用品全部被搶空,街道上人流大範圍減少。

學校開始正式停課,全部改為線上教學。好在學生公寓允許我們繼續住下去,不過活動範圍只限於自己的宿舍,公寓所有的公共區域全部關閉,自習室、遊戲室等全部關閉了。

由於一部分學生已經辦了退房,整棟公寓變得安靜又冷清。以前樓下的8個大型垃圾桶一天就會被填得滿滿當當,但如今一周才勉強被塞滿四個。

英國政府不會明確限制我們的出行,但只允許去公園運動、採購生活必需品或參加必要的工作。我完全可以自由出入公寓,但不能去太遠的地方,比如不能乘坐火車。

3月初在這裡封城前,我和朋友一起坐火車去倫敦辦畢業旅行的籤證。考慮火車上人流密集,我們都戴了口罩。當時,整節車廂的人幾乎都盯著我們幾個戴口罩的學生,氣氛很怪。那種來自四面八方緊盯的注視追隨著我們移動的腳步,仿佛我們是患有重病的外星人......

而如今,很明顯,街上戴口罩的英國人大範圍增多。

實際上疫情3月份在英國大範圍爆發的時候我已經有「經驗」了,最讓我感到痛苦的時候,其實是在1、2月份國內疫情嚴重的時候。當時,每天瀏覽國內新聞,每天擔心自己家人「中招」,擔心家裡老人買不到食物,從焦慮、擔心已經過渡到「創傷後應激障礙」了。

從武漢封城開始,我在英國就開始有意識的囤積防護物資了。

鄭東在牆上貼的小字條,不同字條上面分別寫著:「洗手!」 「今天開心了嗎?」

在公寓自我隔離期間,我學會了下廚,自己做料理,辣椒炒香乾、雞肉土豆都可以很快炒出來。

這個過程實際上很煎熬,異國他鄉獨自一人,如果內心不夠強大的話,會陷入深深的恐懼中。我會幫助身邊同學做點心理疏導,舒緩他們的焦慮,幫他們出主意,勸他們更理性的對待疫情。

我們還建了一個「留守群」,裡面都是來威爾斯讀書的中國留學生。大家在群裡互相加油打氣,也隨時分享彼此的心情,把個人情緒釋放出來,能緩解恐懼和焦慮。

為了衝淡恐懼,分散注意力,我們還組建了一個「動物森友會」遊戲群,彼此交流玩法,及時分享大頭菜的價格。

鄭東和同學們給街邊沒有防護用品的流浪漢發的「口罩包」,每袋中有3個口罩

英國疫情爆發的時候,我看到街上的流浪漢沒有任何防護用品,決定和同學一起做些什麼。

我們買100個口罩發給了一些老人、流浪漢等弱勢群體。我們在口罩包上貼上了中國和英國的國旗,並寫著 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行)。在國外疫情爆發後,網絡上有很多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我們想作為中國人做一些什麼。

後來在網絡上看到有人說,看到市中心的流浪漢全部都戴上了口罩,知道是中國人做的,那一刻覺得特別開心,很值。

最近我在關注一些國內的工作機會,但實際上作用不大。身邊有朋友已經通過線上面試拿到offer,但因為無法及時到崗被換掉了。

以前我更依賴父母,好像除了學業不需要操心什麼。經歷這次疫情,我變得更加獨立,內心也更加強大。

現在最迫切希望生活回到正軌,按時上課、所有的商店都開門營業、我可以儘快去理個頭髮、順利畢業、早日回國和家人團聚。

我相信最終一切都會回到平常的樣子,但我知道那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日常。一切看似都相似,但一切又都有所不同。(本文講述均為真實故事,受訪者皆為化名)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採訪/段晨曦、林徽、蔥蔥,撰文/林徽、段晨曦,編輯/蔥蔥)

相關焦點

  • 家有留學生:花14萬元上「天價網課」,140萬人前路迷茫
    ,編輯為李思思,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我國目前尚在國外的留學生大約140萬人,其中美國約有41萬人,我就是這41萬人中的一員。 疫情爆發後,我的處境變得更加尷尬。留在國外前途迷茫,回國則受到群嘲。 因為今年假期比較短,我沒選擇回家過年。
  • 瑞幸咖啡「爆單」的一天|鈦媒體特寫
    來源:鈦媒體「草莓醬沒有了,草莓單品都暫停接單吧。」北京三環SOHO區的一家瑞幸咖啡店長對負責App和小程序接單的同事說,此時是下午3點,上班族攝取咖啡因和糖分的尖峰時段,鈦媒體編輯正準備下單一杯黑金氣泡美式,卻看到App顯示「已售罄」。
  • 留學生是祖國的孩子!目前在國外有142萬,小留學生有望包機回國
    海外病例已經接近80萬例,預計再過3-4天可能達到100萬例!隨著海外疫情的加劇,目前仍在國外的約142萬人留學生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為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國家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各有關部門積極採取行動。
  • 8名留學生的艱難回國路:機票價格飛漲,我們真的是逃回來的
    — 曲折回國路 — 退票、改籤生死時速,5個國內朋友幫我搶到回國機票 April 24歲 法國魯貝 第一程機票被取消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回國沒這麼簡單。
  • 《小別離》作者17天寫完15萬字 因寫作喜歡上長跑
    改編自他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小別離》今夏剛一播出就收視大熱,而且成為話題劇。魯引弓在媒體和大眾心中,儼然也成了留學問題的專家。此次來石接受媒體訪問時,他坦誠回應了大眾關注的諸多熱點問題。  □本報記者 黃鎣  17天寫完15萬字《小別離》  現居杭州的魯引弓做過多年記者、主筆,曾任錢江晚報副總編、紅旗出版社總編輯,現供職於浙江傳媒學院戲劇影視研究院。
  • 春節回家之漫漫回家路
    吃著團圓飯,看著春晚,聊著天,天倫之樂,其樂融融。「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正如這首歌詞一樣,節前幾天,天南海北的遊子陸陸續續都開始往家趕,也因此成了中國獨有的一道風景---春運。海、陸、空同時火力全開,加班加點是為把親人安全送到家。三十越近,回家越急切 。
  • 「五星機長」領銜,接小留學生回家
    (東航 供圖)4月2日9時30分,前往英國撤離小留學生們的東航飛機已經起飛,東航一架波音B777-300er大型寬體客機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直飛英國倫敦,預計在當地時間14時12分(北京時間21時12分)抵達倫敦希斯羅國際機場。這是東航按照國家統一決策部署,執行的首班赴海外接留學人員的臨時航班任務。
  • 五一特寫:盲人按摩師的光明與黑暗|鈦媒體影像《在線》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中國有超過1700萬視力障礙人士,他們中有全盲和半盲:全盲者對光失去反應,半盲者視力低於正常視力60%。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業都因視覺障礙受到極大限制。
  • 環形燈下的新流量生意|鈦媒體特寫
    「創業,我覺得沒有比這個投入更小,機會更大的了。」他指的是直播。作為一名華南地區知名的飾品商,遊華金在春節前還想著怎樣多開連鎖店把公司規模擴大,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店面全部關閉,開連鎖店的野心變成了開抖音號和快手號。
  • 包機回國小留學生出現感染到底讓誰怒不可遏?
    首批包機回國小留學生出現確診病例,是個令人措手不及卻又意料之中的問題。畢竟國家包機接回滯英小留學生,就和當初這些小留學生家長將忍痛割愛將孩子送到萬裡之外的不列顛一樣,本質上都是一種投資。不過「去」是為了英國國籍,而「回」則是為了身家性命。
  • 《漫漫回家路》舊瓶裝新酒
    《漫漫回家路》讓人好奇,都什麼時候了,還出現這種苦兒流浪尋親的電影?一字排開的大明星,怎會甘於一定很扁平的角色?故事確實如想像中簡單,一名印度小男孩,誤搭上夜車,被帶到完全陌生的地方,輾轉去到澳大利亞。他連家鄉的地名都講錯,但心裡從沒放下回家的願望。
  • 《漫漫回家路》改編真事 獲《綜藝》年度最佳
    網易娛樂1月24日報導 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的真人真事電影《漫漫回家路》,不只入圍金球獎四項大獎提名,甚至是國際權威媒體雜誌《綜藝》(Variety)內部票選年度最佳電影,更被製片公會獲封「年度十大電影」!
  • 印度留學生笑笑Cheer:我,一個女孩,從印度安全回國了| 當事人@你
    印度病例的快速增加與新冠病毒檢測能力大幅提升有關,目前每天進行近100萬次新冠病毒檢測,而兩個月前只有20萬次。8月28日,印度留學生笑笑Cheer終於輾轉歸國,目前正處於隔離期。這是印度留學生在騰訊新聞話題上更新的第5篇日誌大家好,我是印度留學生笑笑。我終於坐上企業回國的包機,順利抵達長沙進行隔離。回國的名額很難得,可能因為我們是留學生,所以才有了這個機會。
  • 大國小民 | 回國還是留下:海外留學生的兩難選擇
    媒體已經先於政府幾個小時把全國封城的消息放了出來,兩周來頻繁變化的政策,讓恐慌的情緒在義大利的留學生群體裡蔓延開來,中國留學生們在手機裡拉了各種有關疫情信息討論的微信群。這些20多歲的年輕人,大多是第一次在海外遇到這樣非常態的事情,有人問:機場封沒封鎖,到底回不回國?有些人當機立斷,當晚就訂了幾個小時後回國的航班。
  • 小留學生「包機」回國,家長「如願以償」,中國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留學生「難以回國」,家長求助歐洲疫情緊張,英國「全民免疫」,機票難求、價格高得離譜、航班取消、孩子小。1.5萬小留學生「難以回國」,急壞家長。3、接英國「小留學生」回國,其他國家的小留學生怎麼辦?接還是不接?途中的安全誰來保證?假如都接回來後,給我國疫情防控帶來壓力,國內學生開學會不會受到影響。14億人口的生命健康能不能再次受到威脅。
  • 英國留學生回國:落地一瞬 覺得祖國真偉大
    自3月21日回國,來自浙江的英國留學生沈一偉已在酒店隔離了四天。他仍記得飛機落地時內心的激動和機場廣播裡溫柔的聲音。「廣播說,如果你有症狀,請不要害怕,上海會有最好的救助措施。那一瞬間,覺得祖國真偉大。」機場裡,乘客「全副武裝」。
  • 留學生回國之路(五)--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隨著海外疫情的嚴重,我們國家出臺了多項措施,在外防輸入的多種措施組合拳之下,留學生回國之路可謂是艱難險阻。
  • 留學生回國只能上大專,這你都信?
    今天關於「留學生回國只能上高職高專?」的新聞在我的朋友圈刷了好幾次屏。大體意思是講因為疫情原因。有人大代表提出說回國的留學生就讓他們去讀高職高專院校。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徐我的基本邏輯認知告訴我,代表不可能會提這種建議啊。直到我去查了下,發現事實真的不是這樣。這個爆炸性的新聞,源自於一位人大代表的提案。起初的新聞報導中,對於海外留學生回國就學問題。
  • 「小別離」是為了長相聚
    然而媽媽卻放著上重點高中槓槓的路不走,非要她出國留學,為此不惜砸鍋賣鐵,鬧得家裡雞犬不寧。相同的教育理念培養出的小留學生更容易得到美國大學招生官的青睞,申請美國名校的成功機率會增大。  中國是全球低齡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國。在美國的低齡留學生來源國中,中國排在首位(32.3%)。在英國的低齡留學生來源國中,中國排在第二位(15%)。
  • 《小別離》出第二本:留學的孩子要不要回來?
    當父母把孩子送出國去,問題又來了——有一天孩子可能會告訴父母:「我不開心。」父母心疼。「那麼回來吧!」可孩子們卻說:「我感覺越來越回不來了。」這便是《小別離2》的最新語境。《小別離》系列的緣起其實非常偶然。魯引弓在書展現場說,那一次他在浦東機場,看到一位剛送走孩子的淚流滿面的母親。「在公開場合,她忍不住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