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周桂伊) 葉子姚
去年在綜藝《忘不了餐廳》裡,黃渤第一次談及父親。
父親已進入阿爾茨海默病晚期,自己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回到老家,父親客氣地把自己當老戰友。
在贍養老人這個問題上,在外工作的他,和很多人一樣,有不知所措和困惑。
最近新一季《忘不了餐廳》裡,黃渤再次聊到父親。
他說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個朋友看見黃渤父親一個人在街上走,知道老人有阿爾茨海默病,就趕緊給黃渤打電話。
黃渤又趕緊給家裡打電話,才知道父親是自己走丟了。家裡人沒告訴他,正找著呢。
因為這件事,讓黃渤考慮送父親去養老院。
但同時,他也會考慮,送父親去養老院,外界會怎麼想?別人會怎麼說?
黃渤那麼有錢,有地位,居然把自己的父親送去養老院了?
他這麼想完全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跟黃渤一模一樣的一個素人嘉賓,已經遭遇了這樣的困境——
把患老年痴呆,自己無力照顧的母親送進養老院,全部的親戚都在指責他。
這只是個素人,更何況是一舉一動都受到全國矚目的一線明星?
黃渤坦言自己背負著道德和社會壓力,一度想過放棄職業生涯,回青島專職照顧父親,但從自己現處的人生階段來看,這不現實。
說著說著,黃渤幾乎要流下眼淚。
我看了這個節目很感慨,這是黃渤,中國第一的影帝,擁有的社會資源和財務自由度,應該遠遠在普通人之上。
但在養老問題面前,他依然只是個普通的狼狽的中年人,在現實和理想的夾縫裡,在道德和生存壓力的困境裡,在孝心和無力的壓迫下。
我們到底該怎麼迎接即將到來的中國老齡化社會啊?
《2018年空巢老人調查報告》顯示:
中國身患疾病的老人,佔全國老人總數的1/3,高達5600萬人,僅有9.2%的老人對子女感到滿意。
但是,上一代老人內心一定有一個夢想,尤其是農村出來的老人,恨不得四世同堂,至少,也一定是和孩子同住,居家養老。
情況是怎麼變得如此落差的呢?跟社會發展,新時代獨立意識萌生,以及太高速殘酷的競爭,都有關係。
但從80後一代開始,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就是家庭模式逐漸變成「421」。
什麼是421——一對小夫妻,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個甚至兩個子女。
即便從全國房價,以及人均居住面積來考慮,所有老人都實現「子女同住,居家養老」是不現實的。
年富力強的中生代,在今天面臨的現實生存壓力,遠遠超過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值。
今年五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提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發關注討論。
那些留在當地拿著月收入1000元的中年人,也是要生存的;而那些到了北上廣,為戶口、學區、房子奔波的所謂中產階層,其實也一樣——既要工作,又要忙娃,既要賺錢養家,又要照顧老小。
(前段時間外賣小哥為了爭取幾分鐘而逆行,引發社會巨大安全隱患的社會調查刷屏,外賣小哥願意那麼拼嗎?為了在大城市生存啊。這樣的他,與時間爭分奪秒,自顧不暇,該如何面對養老問題?)
還有這些年我們看到,因為老人寧死也不願意跟兒子分開,造成的婆媳矛盾,引發的離婚率高升,甚至帶來社會案件,還少嗎?
(六六寫的《雙面膠》就是說同住在一起的婆媳如何互相仇視,小說的結局是丈夫在婆婆的刺激下殺死了媳婦,而這本小說,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
那些完全踐行了傳統養老模式的中年人,過得還好嗎?
不誇張地說,他們中的小部分,後半生自身的生活質量,基本葬送在義務裡。
依然是《忘不了餐廳》這期節目,跟黃渤交談的一位阿姨說,自己要照顧生病的父母,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
母親臥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經常拉撒在床上,每天忙活洗床單。沒有阿姨願意來幫忙,年近50的她,一個照顧倆,確實很累。
其他嘉賓提出一個很扎心的問題——「如果您垮了,父母怎麼辦?」
而年富力強的父母,也並不意味著養老問題就更容易解決,即便在金錢之外,兩代人觀念的差異,各自的堅持,都是邁不過去的坎兒。
看到一個網友的留言,很殘酷又真相:
「我爸請保姆覺得不值,送養老院不去,讓他離開家鄉跟我住,又不樂意。折磨得我想把命還給他,做夢都害怕。」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如果父母提出去養老院,你同不同意?
陳銘說自己父親說過,如果自己有一天想去,兒子不同意,他也會有疑慮,怕自己的選擇,讓兒子背上「不孝」的罵名。
這就是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對彼此的束縛。
真正的養老問題,從來不單純是現實問題,而是觀念問題——
「我們以為價值觀影響環境選擇,其實是那個環境鑄造了父母的價值觀。」
陳銘談及自己內心的新時代養老,他強調,養老院不是牢房。父母去了,可以自由進出。
陳銘特意強調,現在的一些高端養老院,條件很好。父母能得到專業照顧,生活的細節設施,也很到位。
比如養老院的馬桶會有扶手,方便老人如廁,自己家裡的馬桶不會專門配備。
老人有任何身體不適,也有專業人士及時幫助。如果是在家,子女卻不在身邊,怎麼辦?
而張泉靈特意強調了一點,我們國家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佔比超過50%,到2030年的時候,會超過90%。今天的討論,跟每一個人的父母,以及自身的未來,都息息相關。
把老人送進養老院是不孝嗎?
當然不是,真正的不孝順,是對父母不管,不顧,不問。
養老院不是遺棄,很多慢性疾病在醫院那樣的氛圍太壓抑,在專業養老院反而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平時有一幫同齡人,也有比較豐富的業餘生活。
這些道理我都懂,但從實際的情況出發,我不會跟媽媽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我很清楚,日積月累、一輩子形成的潛意識觀念,已經不是道理可以改變的了。
客觀說,上一代也有開明的父母,但基於物質和觀念的雙重限制,並不多。
養老本來是互相商量著來,互相愛護,體諒的事兒,但因為部分父母自身擁有的資源匱乏,因為人性對死亡的本能恐懼,在現今大環境下,現實生活裡,它最後很容易變成一件道德綁架的事兒。
甚至對於一些比較偏執的父母,相比於生存質量,他們實際更看重面子,讓他們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就等於在他們身上卸下了一塊肉。
但我自己,是從有孩子那一刻就下定決心,要給自己足夠的物質保障,足夠的愛的滋養,足夠的心智鍛鍊,做到——不要跟孩子糾纏,不要把前半生積累的愛和和平,毀在後半生的彼此怨恨裡。
當我們思考養老的時候 ,去不去養老院只是一個表面的問題。
更深的問題是;當一個人老了,還有沒有能力讓自己活在尊嚴和愛裡。這是需要物質條件,心智能力,可依賴的多種深度關係(除了親子關係之外的夫妻關係朋友關係等等),來共同保障的。
當我這麼跟上一代交流的時候,有一些長輩是嗤之以鼻的,因為——「你沒有老過。」
我覺得有道理,年齡差的確是最大的認知差,但也不全對,我們這一代沒有老過,但我們切實地改變過,對不對?
很多時候,順應本能不是文明,克服它,才是。
看著黃渤流淚,聯想到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共同的養老困境,我感觸太多了,道理都懂,但怎麼解決,都是個體的戰役。
跟爸爸媽媽好好交流,儘量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物質保障,給予最大可能的陪伴,並告訴他們,一定程度的分離,雙方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況的養老,不是拋棄,你對他的愛和責任,永遠都在——
我們也許是會付出一切去養老的最後一代,但這不是一種悲哀。
自己感受到的痛苦,就不要讓它在孩子身上輪迴了,從現在開始,努力積攢財富,積攢愛的能力,積攢老去尊嚴的所有底氣——
讓那種更自信、更開明的「養老」,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發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