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不孝嗎#話題登上熱搜,再次引發大家的關注。
去年在以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為主角的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裡,黃渤第一次談及父親。
父親已進入阿爾茨海默病晚期,自己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回到老家,父親客氣地把自己當老戰友。
在贍養老人這個問題上,在外工作的他,和很多人一樣,有不知所措和困惑。
在《忘不了餐廳》第二季中,黃渤在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病人家屬交流時,再次提到自己的父親:
一次,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走失,這讓他開始認真考慮怎麼照顧老人的問題。
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為了能讓父親得到更好的照顧,想把老人送去養老院,但作為公眾人物,他又擔心別人會議論:黃渤那麼有錢,有地位,居然把自己的父親送去養老院了?是不是太不孝順了!
而另外一位病人家屬也說道,去年把母親送去養老院的時候,雖然減輕了自己的負擔,但也受到了一些親戚朋友的責備。
的確,受「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很多人的意識裡,能有孩子陪伴的晚年才是幸福的。如果被送去了養老院,這樣的晚年未免是悽涼的,外人首先想到的也是子女不孝順。
而針對這個問題,幾位子女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
張女士:
我不會送父母去養老院,我會努力照顧好他們。
我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我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他們。
小時候,父母養育我的時候,也是邊工作賺錢,邊照看我,他們從沒有嫌棄過我,他們老了,我也要像他們照顧小時候的我那樣努力照顧好他們。
要說壓力大那是必然的,但即便如此,我也要把父母帶在身邊親力親為照顧,養老院並不能代替兒女盡孝。
近幾年,關於養老院的負面新聞很多,比如護工呵斥老人、玻璃窗外加裝護欄以防老人跳樓自殺等等。前段時間,還有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曾先後多次逃出養老院。
由此可見,現在很多養老院在各方面還不夠讓人安心。
所以,無論多麼困難,我都不會把父母送去養老院,和孝順不孝順也沒什麼關係吧,我真的不捨得。
2
李女士:
我們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必要時候我們真得把老人送去養老院。
我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平時我倆工作都很忙,現在是父母在幫忙照看兩個孩子。
可是,要知道目前四位老人都還很健康,但如果某天父母生病了,甚至不能自理的話,我們夫妻倆也許真的不見得能有足夠的能力長時間照顧好父母和孩子,而且現在的生活成本太高,不去工作,專心照看一家老小,又不切實際,確實會力不從心。我想這應該是很多「422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吧?
把老人送到養老院,一方面能讓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另一方面也能緩解壓力,讓我們更加安心。也許未來我們老了,兒子女兒沒時間照顧的話,我們也會去養老院。
3 保先生:
我們兄弟姐妹比較多,會輪流把老人照顧好。
我們兄弟姐妹幾個輪流照顧父母,這樣分攤給每家的壓力會減小很多。我們並不推崇把父母送去養老院,我想大部分父母的內心還是想和子女們在一起吧!也許某一天,父母告訴你他們打算去養老院了,但你能確定他們的真實想法嗎?
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幾個實在太過辛勞,現在是我們盡孝的時候。養老院裡的條件再好,能好的過自家人的看護和照顧嗎?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而且給父母養老本來就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不管壓力多大,我們都會把父母留在家中親自照顧。
4
白女士:
我外婆住在養老院好多年了,子女們誰都接不走。
我感覺外婆挺喜歡養老院的生活,個人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那裡的環境還不錯。老人住一室一廳(帶廚房和衛生間),有專人做飯送飯、打掃衛生、換洗床上用品,還有定時的醫療服務等,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老人去操心。
其二是那裡有一群談得來的老夥伴。大家都是同齡人,有共同的話題和興趣,外婆每天就畫畫、寫字、唱歌、參加一些特色活動,閒著沒事的時候,和老朋友聚在一起嘮嘮嗑,真的不亦樂乎。就連逢年過節的時候,外婆都願意和她的老夥伴一起過。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養老方式在不斷湧現,子女孝順父母的方式也正變得多樣化。送父母去養老院很難和「不孝順」直接劃上等號,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都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家庭能夠給老人提供居家養老的條件和環境,有的家庭則很難做到這一點。
我們常把「孝順」掛在嘴邊,那到底何謂「孝順」?《忘不了餐廳2》中,李娟教授給我們做出了解釋:「咱們都想盡孝,但是孝跟順是連在一塊了,怎麼算孝,你只要順著老人,它就是孝。住養老院這個事,我想首先是老人的意願,他想住,咱們就住,他想回來,咱們就回來」。
沒錯,老人去養老院是一種養老方式的選擇。如今,隨著老年人的不斷增多,養老院也在不斷完善,不少老人會主動提議去養老院,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的父親正是如此。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是否同意老人去養老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視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子女應該做的是理解老人,尊重老人的意願,時刻有替老人著想的心,能給老人營造最好的生活環境,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關於這個問題,
作為老人本身,大家又有哪些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新老人(xinlaoren)
編輯:吳濤
報料郵箱:laoyoul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