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上海有腔調,ID:shanghaistyle0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冬天的火鍋,是種閒適的享受。
一眾食材堆進鍋裡,邊煮邊吃,熱氣騰騰。
拆散的菊花放進火鍋煲湯底,涮生魚、生雞片,這菊花暖鍋,據說傳自江南,是慈禧冬日的摯愛。
暖鍋多以原汁雞湯或肉湯做底,魚鮮、湯醇、花香,極為溫補。地道的菊花暖鍋,多用杭白菊花瓣。但這該是大廚們改良後,奉進京城的吃法。
江南的暖鍋,不撒花瓣,講求食材的本味,清淡,暖身。
湯頭不算關鍵,不奪了食材本味,若帶些鮮味是最好。可用泡香菇的清水,清雞湯最適合。配菜極豐富,魷魚、蝦、魚丸、粉絲、鵪鶉蛋、油氽肉皮、年糕、黃芽菜,豐儉皆由人。
最缺不得的是「三鮮」,蛋餃、肉丸和燻魚。逢上年節,暖鍋配菜的豐富程度,是生活水平的象徵。
暖鍋的核心在於「暖」,一鍋葷素同煮,一家圍坐桌沿,自然是能吃的熱火朝天,暖氣融融。
在上海,這吃法有個更直觀的名字,「全家福」。
徽州一品鍋,與江南暖鍋實屬同源。
一品鍋講究層次分明,三五七層不等,所用食材隨時節、賓客而定。葷菜置上,素菜在下。
胡適先生是安徽一品鍋的「推廣大使」,每每有客來訪,一品鍋是先生「唯一」的待客之道。安徽女婿梁實秋吃後,亦讚賞有加:「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緊底下是蘿蔔、青菜,味道好極。」
便是嘗盡中國美食的《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提及火鍋,最愛的仍是家鄉的味道:「更習慣的是我們安徽的火鍋,也就是小時候吃的火鍋,叫一品鍋。」
提火鍋,川渝鋪滿辣椒的紅油鍋底,是人們對火鍋的初始印象。川渝火鍋基本可以分為兩大派,成都火鍋和重慶火鍋。
成都火鍋,大多是清油鍋底,不斷地熬煮,鍋底的菜籽油會有清香溢出。以大料提香,是成都火鍋與重慶火鍋的不同之一。
菜籽油味淡,香料的添加必不可少。花椒、麻椒是成都火鍋提味的首選,麻也是成都火鍋的最大特點。開吃前,小食、零嘴也能「大擺龍門陣」,滿滿當當地擺上小半桌。
重慶火鍋,重麻重辣,底料一定要足,以牛油為底,才能把辣椒、花椒等香辛料的香辣味封存起來,兌上燉牛肉的高湯,紅油湯底香氣濃烈,嗆辣又醇厚。
涮料,毛肚、鴨腸、牛血旺之類最常見,所以早起的重慶火鍋又叫毛肚火鍋。九宮格是個大特色,一個火鍋三個層次,中心格、十字格、四角格,溫度、濃度都不同,食材依格下,才有最佳口感。
川渝的蘸料,是蒜泥、蠔油和香油調配的油碟,解燙去膩,巴適。
北京人吃火鍋稱為「涮鍋子」,最地道是涮羊肉,幾張桌子、幾把椅子,銅鍋、木炭,幾盤小菜,就是北京的冬天。
地道的老北京涮肉,鍋底講究「清湯」,一鍋清水,頂多加幾片姜,幾段蔥段。
羊肉要選擇肉質細膩無羶味的,鮮切得羊肉薄片,用筷子一提溜,變色後撈出。料碗裡一蘸,那叫一個鮮美。
蘸料,老北京也講究。芝麻醬,點些韭菜花,再來點兒腐乳汁兒,撒幾葉香菜,蘸這醬來一口嫩羊肉,真真兒是妙!
能媲美涮鍋子的,唯有大骨上桌的羊蠍子鍋。大塊的羊大梁鋪整整一鍋,熱氣從骨頭縫裡擠出來,裹著羊肉香味四散。
兩手把著一塊碩大的骨頭,啃一口爛軟的羊肉一嘴厚厚的油光,嘬上幾口骨髓,香。肚子都是油水,生命才有意義。
所謂的土火鍋,用的其實也是銅鍋。
做起來也不難,煎土豆、炸豆腐、牛羊蹄子等等,能吸味道、能經燉煮的食材切大塊,碼在鍋底;滷過的牛羊肉切厚片放在中間;最上面蓋一層切段的海帶、綠葉菜、筍尖等蔬菜。再澆上牛羊肉湯,點炭火、慢燉、煮開,撒上蒜苗、香菜,開吃。
在新疆、甘肅、寧夏的回族聚居區,都有土火鍋的蹤跡,甚至西藏的藏式火鍋,本質上也是土火鍋與川式紅油火鍋的結合體。
一壺青稞酒、一口土火鍋,幾個紅臉膛的漢子,被炭火一映,便有了西北食物的厚重。
京城吃羊肉,吃牛肉得看潮汕。
潮汕人是最了解牛的,能精細出了十幾個不同部位。五花趾、匙仁、吊龍,不同部位,涮肉時間不同,口感也不同,脆、綿、彈皆有。
本是沙茶作湯底的牛肉鍋,逐漸變成了牛骨清湯鍋底,以沙茶醬、普寧豆醬為蘸料。趁著肉未下鍋,先來碗用芹菜末調味的牛骨湯,鮮極了。
涮牛肉有講究,一吊血水,二吊酸性,三吊纖維,吊完以後澆三勺,吃口極佳。三花趾、五花趾滑嫩,胸口朥濃厚,卻無肥膩感。
牛肉剁製成泥,反覆摔打,製成的牛肉丸彈牙勁道。
在沙茶醬裡輕輕一蘸,痛快一口吃下,舒坦!!
但在廣東,最傳統的還是「打邊爐」,這是兼容並蓄的廣東人,最是中意的火鍋。
「打邊爐」與一般火鍋不同,最初是站著吃的,竹製的長筷,眾人圍在爐邊,邊吃邊涮,打指涮的動作,因此得名「打邊爐」。不過現在倒是沒了這個傳統。
「靚」是打邊爐湯底唯一的準則。雞肉豬骨共同熬製的湯底,濃白醇厚,加入海鮮,湯底更是鮮甜。單一口湯,濃鬱、醇香、鮮美。
甚至於沒有海鮮的火鍋都稱不上是打邊爐。蝦滑、海鮮丸子一類,在打邊爐裡只能算是「下堂菜」,只有實打實的蝦、蟹、花甲、鮮八爪魚等各種海鮮,才能入得打邊爐的鍋底。
再涮些生魚片、魷魚片、生蝦片,清補的靚湯來涮食各種生鮮食材,才算是養生。涮鍋後的一份粿條,滋味同樣美妙。
一鍋打邊爐,不辭長作嶺南人。
廣東的湯煲天下聞名,粥自然也不甘示弱,尤以順德為最,粥底火鍋,是順德人在火鍋上的獨特心得。
一鍋熬製數個小時的白粥裡,魚片、雞肉、豬肉……在粥底中燙熟,鮮美不同凡響。以香米粥為鍋底,粘稠的米香為入鍋的食物裹上一層厚厚的「包漿」。在溫潤的小火裡,食材被裹挾的米粥浸潤,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食物本身的鮮美。
白貝、竹節腸、生豬肉丸、生蠔等食材,丟入鍋中,煮到剛剛好時撈起,食材原始的味道加之米粥的清香,最是綿柔糯軟。
粥底涮得久了,漸漸濃稠起來,這時可以歇一口氣,換換口味,試試燜鍋。
論起鮮味,雲南的菌子火鍋,清甜鮮美,自是不輸。
雲南地形地貌複雜,暖溼的氣候及多樣的森林類型,為菌子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堪稱是菌子的天堂。
菌子火鍋,是雲南人最奢侈的飲食方式。昂貴的松茸,都會被雲南人用來涮火鍋吃。
各種菌子匯聚一鍋,怎一個鮮美了得!不放肉,是菌子火鍋的真諦。脆嫩的菌子除了山野的清香,還自帶肉味的細嫩。
菌子少的日子,臘排骨便是雲南火鍋的主角。
不同於其他的醃臘肉類,臘排骨意外的極適合燉煮。臘排骨汆水去鹽,砂鍋慢燉個把鐘頭,不需調味,湯底即是醇厚香濃。
臘排骨下得足,不備別的葷菜也是可以的。配些時鮮蔬菜,下些粉條,蘸酸味蘸水調味,鮮美濃鬱,肉香汁鮮,久煮最宜。
雲南人的酸,只在蘸水裡淺嘗輒止,貴州人的酸,才是真正融進了火鍋。貴州嗜酸,源自苗族食俗。
酸湯火鍋,極勾人食慾。酸湯魚、酸湯牛肉是最常見的,還有種牛癟鍋,除了本地人,敢吃的可不多。
貴州的酸湯極為講究,高酸湯、上酸湯、二酸湯、清酸湯、濃酸湯、苗族酸、侗族酸、水族酸、布依族酸等各種酸味,按顏色,一般分為白酸,紅酸兩種。
酸湯魚火鍋,紅酸味道最好,鮰魚、黃骨魚最為常見。一碗濃湯帶著肉一起吃,暖的很。
最妙是散席前來一份米線,濃香的紅湯頭,彈潤的白米線,酸湯火鍋,就該這麼吃。
酸味能解膩,尤其是肥肉的油膩感。醃好的白菜和白肉同煮,是東三省冬天最絕妙的搭配。
上好的骨頭湯做底,酸白菜切絲下鍋,八成熟的白肉切薄片,下鍋涮著吃,最能吃出豬肉鮮嫩。再加上殺豬菜的常見搭配,血腸、大骨、凍豆腐、粉條、蘿蔔片,就是正宗的酸菜白肉鍋。
酸菜白肉鍋不需蘸料已是味道上乘,酸菜的豐富滋味,混合白肉的油脂,嘎嘎香。要是嫌滋味不夠,來點蒜泥醬油汁,人生太值得了。
在東北,大冬天整上鍋酸菜白肉,倍兒舒服。
海南最有名氣的該是椰子雞火鍋,但真要說起來,吃的最多的還是糟粕醋火鍋。堪稱是海南人民的開胃劑。
釀酒用的酒糟,持續發酵,就成了「糟粕醋」。剛出壇的糟粕醋加水稀釋,加上辣椒油和蒜油,就成了一鍋酸辣十足的湯底
牛雜、海鮮、魚肉,用來涮糟粕醋火鍋是最好的。蘸料叫什錦醬,點睛之筆是個頭小果酸多的小青桔,酸甜口,帶點薄荷的清涼讓人胃口大開。
福建對於鮮味的探求,不止於耗時費力的「佛跳牆」。八生火鍋,同樣把鮮味展現得通透。
所謂八生,指雞肫、牛百頁、鮮海蠣、鮮目魚、生魚、豬腰、鮮蝦、精肉八種生料。
清湯加冬筍片、雪菜、精鹽,加味精、豬油、蔥段,薑片做湯底;八生鍋需先涮食八生,再下其他配料。最好有四色蔬菜,出鍋蘸辣醬、芝麻醬、香菜末、胡椒粉小料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