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重組:誰是下一個大佬
5月27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與戴姆勒股份公司正式籤署合同,在中國成立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雙方各佔一半股權。合資公司的註冊資本為6億元。這也拉開了自主品牌與跨國車企合資的序幕。
7月9日,長安汽車集團與PSA在巴黎籤署合資合同及相關協議,將在深圳建立50:50合資企業,初期投資額84億元。
8月2日,吉利併購沃爾沃交割儀式在倫敦進行,吉利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沃爾沃業務單元的收購,總收購金額為18億美元。至此,中國民營企業最大規模的海外併購案走完法律程序,併購成功後的吉利集團成為中國第一家跨國汽車企業。
「三大」之一的東風汽車公司不甘寂寞。9月29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徐平和臺灣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代表合資雙方正式籤署合資合同,12月14日,東風裕隆合資公司正式成立。
11月5日,此前內收長豐汽車、外合菲亞特的廣汽集團,突然宣布和三菱汽車正式在長沙籤署合資意向備忘錄。從消息外洩到最終籤約,短短10天時間,堪稱閃電戰。12月9日,廣汽集團又把吉奧汽車收入囊中,出資6.4億元與吉奧成立股比為51:49的合資公司。這也是目前汽車行業首例國企收購民企案。
產能擴張:中國車市容量無限?
今年在中國加快設立了第十家工廠的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汽車,在「南方戰略」下,一汽-大眾落戶南海獅山項目在6月9日舉行了正式籤約儀式,這意味著大眾「南方戰略」的實質性起步。按照這個戰略,至2018年,大眾汽車將投資40億歐元使中國南方市場(主要針對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南方6省及自治區)的年銷量將從目前的15萬輛提升至50萬輛,佔有率從2008年的12%提升至大眾品牌在全國的平均水平。
面對大眾汽車咄咄逼人的態勢,競爭對手也不甘示弱。標緻雪鐵龍將把它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企業的生產能力從45萬輛提高到75萬輛。北京現代也在11月28日正式啟動了第三工廠的建設。日產、豐田等跨國車企也紛紛制定了產能擴張計劃。
不僅合資企業如此,國內汽車集團的產能規劃也已出爐。長安集團在今年6月與北京市房山區籤訂了生產協議,擬建立50萬產能的新基地。北汽集團同樣通過收購擴大自己的產業規模。
合資自主:合資企業的新方向
今年以來,合資企業紛紛發布自有品牌,向自主品牌發起衝擊。據了解,自廣汽本田首先推出「理念」之後,合資品牌加入自主陣營的步伐開始加快,打破了之前傳統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的界限,顯然合資品牌已希望生產「自我品牌」,在自主品牌上尋得新的商機。
廣汽本田的第一款量產自主品牌車型「理念」已在年底前的廣州車展上發布,而東風日產在9月8日第200萬輛汽車下線慶典之際也發布了啟辰品牌,正式宣告進軍自主品牌市場。它打出的旗號便是「合資的品質、自主的價格」。這或許可以看做是其他合資自主品牌都看好的一條路。
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的自主品牌寶駿的首款轎車630即將下線,它又將人們對於「合資造自主」這個話題的討論引向高潮。另有消息稱,一汽豐田、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神龍公司等合資企業也正在規劃自有品牌的計劃。
汽車召回:受傷的豈是日系車
超速前行的中國汽車業也在2010年經受陣痛,回顧2010年,也是國內汽車召回事件創歷史新高的一年。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前11個月,發生在中國內地市場的汽車召回共93次,而去年全年汽車召回總共只有57次,業內將今年戲稱為「汽車召回年」。
從1月21日豐田開始在全球大範圍召回之後,質檢總局2010年第一號風險警示落在豐田頭上。經豐田中國確認,天津一汽豐田生產的RAV4油門踏板存在缺陷將實施召回。豐田汽車在中國的召回僅僅是開始,其他企業的召回隨後接連登場。頻繁的召回幾乎涉及了所有在華銷售的品牌,既有戴姆勒、沃爾沃、通用、標緻雪鐵龍、馬自達、斯巴魯等跨國汽車公司,也有神龍、上海通用、一汽豐田、長安鈴木等中外合資企業,還有長城汽車、東南汽車等自主品牌企業,包括奔馳、寶馬、賓利等豪華品牌也未能倖免。
但分析人士認為,日系車的召回只是開始,其實在中國汽車發展中,質量問題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將是車企長期需要面對的問題。伴隨汽車駛入家庭的提速,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車企必須認真起來,不能僅是發個召回公告了事,在未來的市場,誰對品質忽略就會遭遇車市更嚴厲的懲罰。
本報記者 任愛民
(編輯:takuya)
本文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