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導致車市缺「芯」,中國「芯」的實現已是迫在眉睫

2020-12-27 電子發燒友

多重因素導致車市缺「芯」,中國「芯」的實現已是迫在眉睫

程天琦 發表於 2020-12-25 16:48:43

「一旦汽車晶片斷供,中國車企將造不出車。」8月,某汽車自主品牌高管對億歐說的話一語成讖。

12月,一場缺「芯」危機迅速席捲至大半個汽車圈。月初,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傳出停產傳聞。緊接著,全球第一、第二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大陸表示,作為汽車組件之一的半導體晶片正面臨供應不足的問題。據悉,此次短缺的是8位MCU晶片,將直接導致車載電腦的兩大模塊——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和ECU(電子控制模塊)無法生產。

不僅如此,就連已在狼堡紮根80多年的大眾汽車集團也承認出現晶片斷供危機。12月18日,大眾發表聲明,正式承認了電子元件短缺的問題。

汽車晶片供應短缺問題真實存在,受影響的不僅是大眾,大部分車企都難以獨善其身。

儘管這次危機所呈現車用晶片的供需失衡,是整個市場短期內的集中顯現,但也在2020年年末之際,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

杯水車「芯」

多重因素導致車市缺「芯」。

首先,疫情催生了醫療器械及消費電子對於晶片的需求提升。

晶片對於醫療級呼吸器來說至關重要,它可以精密調節呼吸狀況。疫情期間,高端醫療器械需求不斷上升,半導體供應鏈廠商提升了醫療晶片訂單的優先程度。即使如此,全球呼吸機的需求量還是遠遠超出供應量。

與此同時,疫情致使遠程辦公比例上升,這也促使消費電子產品對於晶片的需求激增。

根據美國Enterprise Technology Research數據,全球約有72%的員工遠程辦公。遠程工作的普及,直接導致筆記本電腦等辦公用電子產品需求上升。據市場調研公司IDC最新統計,自2020年第二季度起,全球PC出貨量大幅上升,預計全年將達2.9億臺,同比增長9.2%。

疫情衝擊還進一步擠壓了車載晶片的產能。

大眾在聲明中表示,由於疫情蔓延、汽車銷量下跌,半導體製造商們將產能更多地分配給了其他客戶部門。可以看到,在疫情最危機的時刻,特斯拉、通用汽車、福特等車企,也紛紛將自身精力轉產醫療物資。

汽車市場的表現和需求,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麥肯錫曾預計,2020年世界汽車銷量將下跌29%,其中中國汽車銷量將下降15%。

但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贇對中國車市的看法更樂觀一些。他曾對億歐表示,2020年中國車市的下滑幅度應該約在10%。

實際情況遠遠好於上述預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汽車銷量為2247萬輛,降幅逐月收窄,目前較去年同期僅下降2.9%。

誠如鄭贇所說:「中國車市沒有寒冬。」

由於全球對於汽車預期銷量的低估,「導致在汽車市場復甦之際,整個行業包括大眾集團都面臨電子元件短缺的問題。」大眾汽車集團坦言。

「從淺層次來看,此次缺貨和疫情影響有較大關係。」芯馳副總裁徐超告訴億歐,「由於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汽車產銷量恢復和反彈還是比較強勁的。與中國車市需求量回升相比,全球車市還處於調整狀態,因此全球供應鏈的汽車晶片容易出現倒掛情況。」

他也同時指出此次晶片短缺背後的更深層次問題:即使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但中國車企在國際晶片短缺危機下,仍然受到了較嚴重的牽連。

徐超進一步解釋道,從零部件供應和整車電子電氣架構的自主性角度來看,中國廠商的話語權依然處於較低水平。「中國汽車產業鏈與晶片端的關聯仍有較大上升空間,最終要想形成市場的有序狀態,需要整個產業鏈更緊密地合作、更順暢地溝通。」

如今,晶片是汽車實現自動駕駛、動力與傳動、車載娛樂等功能最關鍵的零部件之一。

ICVTank數據顯示,在2019年,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規模已有約465億美元。隨著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在中國車企中普及,晶片在中國汽車工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同時,晶片還是5G時代最核心的發動機,未來更高級別的智能汽車將極大依賴於5G技術。

空「芯」車市

面對晶片短缺難題,大眾正不斷尋找應對方案,將調整在中國、北美和歐洲等地區的生產,來適應明年第一季度的供應,限制晶片供應瓶頸帶來的影響。

但如大眾汽車所言,此次危機是全行業性的。

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大部分中高端以上汽車廠家都或將受到影響。除南北大眾以外,合資車企諸如東風本田、廣汽本田,自主品牌車企諸如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奇瑞汽車都傳出同樣問題。

12月4日,廣汽本田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廣汽本田因為晶片供應不足導致小車產量受限,部分車型斷供。」12月13日,吉利汽車也在電話會議指出,受晶片緊缺影響,公司在使用庫存晶片,並表示無法預測明年1月的情況。

不過,徐超告訴億歐:「此次晶片短缺危機中,車企實際受到的影響和衝擊沒有部分媒體宣稱的那麼誇張,大部分車企有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安全管理和保障體系。」

已經有不少車企紛紛站出來,表示「不受晶片短缺危機波及」。

在晶片短缺傳言流出後,比亞迪選擇第一時間發聲:「公司在新能源電池、晶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餘量外供。」

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也紛紛放言未受影響。但有業內人士向億歐表示,新造車企的銷量基數本身就不大,單月銷量僅有千輛,因此在短時間內不會受到較大影響,這與具備自產晶片能力的比亞迪情況不相同。

在徐超看來,自今年3、4月份復工以來,部分經驗頗豐的車企就已經開始從晶片這個級別的原材料進行布局與和儲備了。而對於沒有經歷過此次缺貨危機的車企來說,在這方面的預判相對較弱。

缺「芯」難題,或許在較短時間內難以被解決。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晶片短缺現象,要到明年一、二季度,才能逐步得到緩解。

徐超也有相似看法,他還告訴億歐:「晶片短缺問題要想完全消除,可能要等到明年四季度之後。因為晶片是一個比整車更需要規模化的產業,所以在研發、生產、需求、原材料等全環節中,都需要更加深入的溝通和規劃。」

如今,中國汽車產業規模在全球市場的佔比超30%。然而,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晶片產業規模不足150億元,僅佔全球市場的4.5%。而中國汽車用晶片進口率超90%,MCU晶片的進口率甚至更高。

中國品牌汽車的平均晶片數量正不斷增長,尤其是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據中汽協預計,2022年,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平均晶片數量將高達1459顆。

中國「芯」的實現,已是迫在眉睫。

臥「芯」嘗膽

加大晶片自主研發力度、深化與晶片企業的合作,是目前多數車企布局晶片產業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自研晶片的路上,新造車企不甘落後。目前,理想、蔚來均已搭建自動駕駛團隊,開始了晶片自研之路。

而在這次晶片短缺危機中,被業界普遍視為「最有底氣」的比亞迪,也早於2005年便組建團隊研發IGB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去年3月,比亞迪又與華為在汽車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方面展開戰略合作。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宏觀層面,車企與中國晶片廠商需要深刻認知到這次汽車晶片短缺背後的諸多因素,並要就此展開更深層次、更具實質性的交流與產業合作。

不過,晶片自研和自產能力並非一朝一夕便能實現。比亞迪看似臨危不亂,實際已在晶片自研道路上狂奔了超10年。

徐超指出,中國自主晶片大部分都是較低端的分立器件和收音、導航晶片;高性能、高可靠的汽車晶片較為缺乏。「在汽車晶片產業,中國總體落後先進國家超10年。」他坦言,「如果今年不做,明年我們就落後11年;現在做了,明年我們可能就只有落後5-8年。」

不過,目前中國晶片廠商與國際晶片廠商的產業合作關係加強,加之車企對晶片的重視程度已普遍逐步提升至戰略層面。徐超預計,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在未來3-5年內就能看到較顯著的成效。」

「晶片行業沒有彎道超車。」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表示,發展晶片需要長時間的投入。

目前,市場上已有很多資本流入晶片領域。據云岫資本不完全統計,今年前7個月,中國半導體股權投資案例達128起,投資總金額超600億元,同比暴漲超200%。

上述專家分析認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國家不斷推出的政策扶持。

今年8月,國務院《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指出,為進一步優化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發展環境,將制定出臺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智慧財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八個方面政策措施。12月,該政策細化落地,晶片企業最高可免10年所得稅。

在過去5年時間裡,中國誕生了近2000家晶片公司。

玩家面對激烈行業競爭的同時,還背負著不小的壓力。「雖然現在的晶片企業很多,但多數玩家的表現都不算合格。」上述專家如是說。

「短期內可依靠政策支持等外界力量來促進發展中國晶片的發展,但長期來看是行不通的。」一位業內人士說道。這意味著,玩家最終都將經受市場的「大浪淘沙」,只有優質的晶片企業才能存活下來。

德聯資本合伙人賈靜認為:「一個晶片細分領域最多將有3、4家企業突圍成功,且只有前兩名才可有機會獲得不錯的生存狀態。」她認為,晶片行業具有強者恆強的累積效應,長尾的企業會活得很艱難。

「很難說,中國在未來10年內能夠真正實現晶片國產化。」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首先需要國家戰略的引領;其次,只有加強對於教育、基礎科學的重視,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中國晶片產業競爭力。」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臥「芯」嘗膽
    12月,一場缺「芯」危機迅速席捲至大半個汽車圈。月初,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傳出停產傳聞。緊接著,全球第一、第二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大陸表示,作為汽車組件之一的半導體晶片正面臨供應不足的問題。據悉,此次短缺的是8位MCU晶片,將直接導致車載電腦的兩大模塊——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和ECU(電子控制模塊)無法生產。
  • 傳廣汽豐田因缺「芯」停產 官方稱已恢復正常
    缺「芯」蔓延多家車企繼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在2020年12月初被曝出因晶片供應不足而影響生產後,全球多家知名車企皆於近期公開減產計劃。據悉,福特汽車於本周關閉了位於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工廠,該廠負責組裝福特Escape和林肯SUV Corsair,預計停工期為一周。
  • 「芯觀點」以減產回應缺芯 汽車業復甦再蒙陰影
    圖片來源:網絡中國晶圓廠年底的這一波產能告急已經向全世界蔓延,汽車製造商正開始以減產作為回應。據華爾街日報12月19日報導,大眾汽車公司表示,由於晶片短缺,該公司將於明年第一季度減少在中國、歐洲和北美的汽車產量。這是繼今年早些時候新冠疫情相關因素導致減產後,晶片供不應求的最新例證。
  • 美國打壓下的「中國芯」如何絕處逢生
    值得關注的是,對一些細分行業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十年免稅政策」,例如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便符合該資格,而集成電路行業人士稱這是一次重大的政策利好,而中國政府的高額補貼顯然對於形塑「中國芯」的產業生態有莫大的助益。
  • 中芯國際的內憂外患
    他生於1946年,如今已74歲。1970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蔣尚義先後在德州儀器和惠普工作。1977年返回中國臺灣後,他出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牽頭了多個關鍵工藝節點的研發,使臺積電的行業地位從技術跟隨者發展為技術引領者。
  • 「中國IC風雲榜技術突破獎候選1」上海南芯:用「芯」管「電」
    【編者按】2021中國IC風雲榜「年度最佳技術突破獎」徵集現已啟動!入圍標準深耕半導體某一細分領域,從技術產品主要性能和指標(20%)、技術突破創新性(30%)、應用市場(20%)、銷售情況(30%)四個維度進行。
  • 新聞人物:梁孟松的中芯三年
    上述幾類技術都屬於晶片的先進工藝節點,若下一步7nm實現量產,將有可能幫助手機主晶片實現國產化,解決華為手機「斷芯」的問題。梁孟松在信中說,「這些成果是由我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日以繼夜、賣命拼搏得來的」。一位接近中芯國際的投資人對記者表示,從28nm到7nm,中間經歷4、5代技術,外界看到的是,公司的研發進度比預期更快了。
  • 【新聞人物】梁孟松的中芯三年
    上述幾類技術都屬於晶片的先進工藝節點,若下一步7nm實現量產,將有可能幫助手機主晶片實現國產化,解決華為手機「斷芯」的問題。上述中芯國際員工對記者表示,日常工作中,梁孟松和基層工程師接觸並不多,他上任後對公司結構進行了一次大的梳理,同時還引入了部分中國臺灣的技術人員。這期間,梁孟松還曾召開7nm動員會。
  • 華為「斷芯」,意味著窮途末路?這更像是「中國芯」哀兵必勝之戰
    同時,在更早一些時間,中芯國際CEO梁孟松在日前的財報會議表示:「中芯國際不針對某一客戶進行評論,但絕對遵守國際規章。」這表示中芯也將無法在9月15日後繼續向華為提供14納米製程晶片的代工服務,未來華為部分針對低端市場的機型也將會面臨缺貨風險。
  • 「中國芯」正式結束中國的無芯歷史
    在此之前,中國晶片業經歷了諸多波折:五六十年代大批半導體學者從海外學成回國奠定了中國半導體事業的基礎,與美國並駕齊驅;七八十年代因受技術封鎖及計劃體制因素影響而導致產業全面落後;九十年代初期「908」、「909」項目啟動,在當時落後美日20年的困境中奮力追趕;在世紀之交,中國的自主晶片開始落地生根,孕育出一批日後成長為中國晶片業中堅力量的引領者,開啟中國晶片產業高歌猛進的20年。
  • 中芯國際是什麼公司?為什麼內鬥嚴重?「中國芯」靠它靠譜嗎?
    中芯國際,是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的簡稱,該公司於2000年4月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上海。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企業。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中芯國際是不是國企?
  • 一文網羅集微網「芯調查」熱門文章
    設備與製造1、【芯調查】疫情導致用工難加劇,阻容感缺貨漲價成定局2、【芯調查】半導體小微設備廠:Q1業績無望,疫情並非生死劫3、【芯調查】晶圓廠「戰疫」:人員復工缺口下的多重隱患製造企業需要更多的「定心丸」7、【芯調查】物聯網電池急缺,疫情之下智能貨櫃市場走向何方?8、【芯調查】疫情之下,存儲器開啟新一輪漲價周期9、【芯調查】疫情「憋瘋」IC銷售:不能面聊要命!
  • 三代核電站堆芯儀表系統實現國產化
    三代核電站堆芯儀表系統實現國產化 2021-01-15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ES五大晶片爭奪戰華為勝出,「國產芯」時代終來臨!
    華為發布的新品鯤鵬920晶片和三款泰山伺服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公司在行業中的突破,其更深層的意義是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進步。還記得2018年「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出售零部件」的新聞吧!由於我國過度依賴進口集成電路(2018年中國前三季度的集成電路進口量是3200.6億個,金額高達15285億元,預計全年進口總額超過2萬億元),導致國內沒有重視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 中芯國際接盤武漢新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19606.htm  武漢新芯是由武漢當地政府主導投資,一期總投資達100億元,自2008年正式投產來,一直由中芯代管運營。早在去年10月,中芯和湖北科技就有合作的意向,當時中芯董事長江上舟、總裁王寧國對武漢方面承諾,將改變過去託管合作模式,注資新芯,將其正式變為中芯武漢廠。
  • 醫用鈷-60放射源實現國產化,伽瑪刀裝上「中國芯」
    近日好消息傳來,我國醫用國產鈷-60放射源投入市場,伽瑪刀裝上「中國芯」。伽瑪刀有了「中國芯」《浙江日報》12月8日消息,用於腫瘤精確放射治療的伽瑪刀有了「中國芯」。近日,上海長徵醫院、成都華西醫院等伽瑪刀設備上,都已裝入國產醫用鈷-60放射源。
  • 敏芯股份科創板上市 匠芯十載領航未來
    ASIC晶片,並實現了MEMS傳感器全生產環節的國產化。經過多年的積累,敏芯股份自主研發的MEMS傳感器產品逐漸獲得業內認可,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消費電子產品,同時也逐漸在汽車和醫療等領域擴大應用。 目前已使用敏芯股份產品的品牌包括華為、傳音、小米、百度、阿里巴巴、聯想、索尼、LG、樂心醫療、九安醫療等。
  • 中芯國際的劫數
    張汝京離職後,王寧國接替,其以半導體圈的「高輩分」的身份,縱橫美國矽谷、中國臺灣與中國大陸,當時被視為接任張汝京的最佳人選。這曾一度被視為中芯國際的再造之機。當時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找來王寧國。但僅兩年,江上舟因故病逝,中芯因管理層內鬥浮上檯面,而鬧得滿城風雨。
  • 關於被芯,竟然好多人都忽視了!2020中國被芯白皮書發布
    」圓滿落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受邀出席現場,與水星家紡董事長李裕陸、水星控股集團董事長李來斌以及水星品牌代言人  發布會上,水星家紡受中國家紡協會委託,從剖析國民睡眠狀態入手,推出《2020年中國被芯白皮書》,為消費者了解睡眠問題、揭秘睡眠現狀的同時,提供了可靠的睡眠問題解決思路和辦法。
  • 食芯資本Bits x Bites完成新一期美元基金首輪募資,淡馬錫等參與
    食芯資本成立於2016年,是一支專注在中國市場農業食品科技創新早期項目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領域貫穿了農業食品行業的全產業鏈:從上遊的智慧農業,動植物農產品(000061,股吧)的疾病預防和營養健康,到下遊的人類營養與健康、替代蛋白等技術創新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