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上面關注我們
作者|__kun堃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研究生
十分心理主創
《你好,瘋子》算得上是最近非常良心,並且好看的國產影片之一。
●《你好,瘋子》豆瓣評分
陰沉黑夜,傾盆大雨伴隨雷鳴閃電一起敲打著推不開的鐵窗,如同廢舊城堡般的工廠被遺棄在懸崖絕嶺之上……
電影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充滿疑問的環境,灰色精神病院這樣的設定,讓看電影的我攥著一個七上八下的心。沒有出口的灰色「監獄」裡,散發著廢棄工廠的氣息,孤獨又陰暗,到處是鏽跡是灰塵是鐵網。這裡有七個人自己之間的戰爭,充滿恍惚、恐懼、猶疑、疼痛、眼淚、佔有、欲望和傷口。
●灰色神經病院
從恐懼到顫慄,從懷疑到嘲笑,從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在電影裡,我看到人心繁複、生命複雜,最後結尾出乎意料的細碎溫情,讓我忍不住為它、為導演鼓掌。
後來我在回味電影時,想到一件事:其實孤獨不是最可怕的,用盡全力去證明自己「不孤獨」才是最具有破壞性的。借用導演所說的一句話——希望不論是因社會壓迫而潛行的人,還是因遺忘自己而變成「瘋子」的人,都不必選擇孤獨,但也不必害怕孤獨。
孤獨不可恥,假裝不孤獨才可恥
以前在豆瓣、知乎還有微博上,都看到過類似的問答,大意是問:你最孤獨的時刻什麼?
成千上萬的人們在帖子下說出自己的孤獨的故事。有人說「最孤獨的時候可能就是最無助的時候吧」,還有很多人列舉出一些類似的時刻,比如一個人租房子住、轉學到陌生的班級/學校、獨自留學/北漂在外、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唱KTV、一個人在醫院做手術……
在這些原本可以熱鬧的時刻裡,我們卻因為沒有人陪伴、分享而孤獨。就好像電影中的女主角安希(萬茜飾演)一般,不論走到哪裡,都只有自己,只有一間灰藍色的病房、老舊的風扇、冰冷的單人床。
●萬茜飾演安希
和我們一樣,安希也希望能夠擺脫孤獨,於是她努力去遇見各式各樣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她曾遇見了6個對自己生命很重要的人,她與他們溝通、交往,彼此陪伴、傾訴、支持,不論是良師還是益友,是好哥們還是女閨蜜,或者是初戀與榜樣,都曾帶給安希快樂的時光、難忘的記憶。我相信現實中很多孤獨的人,也渴望或曾經擁有這樣的身邊人。
但是當那些有所陪伴的、「不孤獨」的時刻過去之後呢,我們是否會陷入更加漫長的孤獨?長久陪伴之後,當彼此暴露出性格中的弱點、內心中的欲望,我們是否還能夠一如最初?好比電影中,困在精神病院中的七個人,他們原本是相互陪伴、消解孤獨的朋友,但卻因為個中緣由,彼此忽視、遺忘。他們努力的在精神病院裡證明自己沒病,但是用力證明之後的結果,是安希瘋了,他們死了。
安希依靠臆想,讓身邊圍繞著朋友,由此來抵禦自己的孤獨。她依賴他們,和他們朝夕相處,她捨不得放開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們中傷她、辜負她、忘記他,她也寧願逼瘋自己卻不放手。而孤獨的我們,為了證明自己不孤獨,有的人整日與朋友喝酒玩樂,輾轉在飯局和酒桌之間,有的人用血拼購物買買買的方式填補空虛,有的人暴飲暴食用食物填充自己、驅趕孤獨……及即使酒精、非理性消費、肥胖、毫無節制傷害著我們自己,我們也不願放棄,不願自己一個人。
我們常常嘲笑、不理解生活中很多缺乏邏輯的「證明」,比如銀行要你證明「你是你本人,你媽是你媽」,比如電影中「讓正常人證明自己正常」,但奇怪的地方在於,我們從未嘲笑自己費盡心思證明「我一點也不孤獨」的樣子。
●「混不吝」的記者李正
在我的理解裡,「證明」這個詞應該是發生在弱者和強權、群體和個體之間,好比電影中被困於精神病院的大家是弱者,具有權利的是主治醫師,「證明自己沒瘋」是為了促使具有權利的人放自己一條生路,好比在學校或職場,我們向老師或上司證明自己的能力、潛質。很多時候我們努力「證明」,都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正常,為了顯示自己站在大多數的這一邊,為了證明自己不差。的確,「證明」這件事情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很擅長的事情。當我們不小心站在了大多數人的對立面時,我們或許需要用「證明」的方式保護、表白自己。
那麼面對孤獨時,我們在證明什麼,在保護什麼?明明孤獨是大部分人的常態,也沒有誰規定「做人一定要熱鬧」,為何我們非要假裝自己不孤獨,非要證明自己不是孤獨一個人呢。
變成瘋子或者是與孤獨相處,你選哪一個?
我以為,在電影裡,導演借用了人格分裂的外殼,來表達了一種選擇,即你究竟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你自己。或者說,孤獨如此,一路走來,你將如何成為自己。
同時,如導演所說:「借用了人格分裂的外殼,不僅是精神病患,人本身就是捉摸不定、變化多端的綜合體,但相對於人格,我更願意把片中人物依託在人的自我上」。
電影中途我回憶了一下課本上對人格分裂的定義與診斷標準,然後我突然理解了導演的深意。就好像「人有無數個自我」一樣,隨著年紀增長、閱歷增加,我們的「自我」也在發生著變化,並且不斷完善、完整著。就像那句話說的——所謂現在的你,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
我們遇見很多人,又與很多人告別,與安希一樣,我們總要和身邊人說再見。真正能夠拉自己一把的,能夠始終給予自己力量的,只有我們自身。或許我們常常感到孤獨,偶爾也驚覺自己某時不像原本的自己,甚至有的時候會覺得丟失了自己,並因此恐懼。而實際上,都不過是尋找自我、抵禦孤獨、學會獨處的一個過程。
從老師到朋友,從崇拜的榜樣到一起長大的髮小,再從閨蜜到愛人,這些陪伴我們成長的人,他們在我們心裡留下各不相同的印記,卻無法陪我們到終點。但成長本身就是告別,走到最後,我們看起來總是孤獨的。如果一直捨不得放手,無法告別,無法學會和自己相處、和孤獨相處,那麼大概只會和安希一樣,在自我拉扯和臆想裡,不斷的自我消耗,最終變成瘋子。
每個人的內心都在反覆掙扎,也有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內心戲之中,過分從陪伴的情感中索取溫暖。但我們需要的,是走出靠想像力描繪的「不孤獨」的精神世界,去直面現實中孤獨的真相,回歸自己;去看到更多的自己,去看看在告別、在獨處中,我們如何成為了我們自己。
電影散場,仿佛黃粱一夢,恍然嘆息,不知不覺中,竟有淚盈睫毛。
只想問,聰明如你,是要在「不孤獨裡」變瘋,還是選擇與孤獨和解,在反思和自我救贖裡,成為真正的自己。
《孤獨與精神分析 十講》
張海音老師從精神分析角度出發,為我們剖析孤獨。孤獨與我們有什麼不可忽略的聯繫,又對我們有哪些影響,孤獨能產生哪些用途……或許我們都可以在張海音老師的解析中,找到答案。學會獨處,學會享受孤獨,或許對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意義。配合安東尼•斯託爾的《孤獨:回歸自我》,也會有更多的啟發。
● 收聽張海音老師音頻作品:孤獨與精神分析 十講 請到幸福研習社(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 長按二維碼加入幸福研習社
諮詢電話:188-0137-4573 / 138-1124-8084
回復目錄,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錄,點擊標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