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爾,來到2020年第200天。問一句「當初立下的目標,實現了多少」,會不會令你扎心? 最怕被遺忘的待辦事項,最怕只在腦海裡旅行了一圈的理想,最怕被「我本可以」佔據的生活,最怕空悲切白了頭的少年……一些醍醐灌頂的話,在等醒來的人,共勉。
大一新生總是表露著內心的期許與所處環境的不對等跟失望,我的成績一落千丈,大二上學期開學第一堂課,被哲學課的老教授點名——
「是我課講得不好嗎?」他真誠地問。
「不是。」我漫不經心地回答。
「那為什麼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又問。
「我不是及格了麼?60分萬歲。」
「你覺得自己答的卷子能及格麼?」他加重了語氣,我沉默。
「那為什麼不好好聽講,完成課業呢?」語氣稍緩。
「我不喜歡現在的學校。」我倔強地回答。
「那……是因為學校不好麼?」他又問。
「是!」
「那……學校不好,難道知識也不好麼?」我竟然無言以對。
「好吧,你坐下吧。」他若無其事拿起課本繼續講課。
感謝你王仁清教授,改變了曾經的我。
快三十的時候談了一個女朋友,雖然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她的一句話對我的影響可以說是一生的。那時候租住在北京通州的一個老式小區,因為是租來的房子,基本沒什麼家具,我們就簡單添了生活必需的可以帶走的家具,床也是從網上買的簡易行軍床。
我那時候覺得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女朋友跟我說,房子是租來的,生活是自己的。她媽媽說過一句話:「生活不能因為輾轉而粗糙。」沒過多久,我到了大理,窮盡所有積蓄改造了租來的老院子。
想起當年系裡本科新生入學典禮,快結束的時候,一個老教授緩緩上臺,掌聲雷動,顯然是某領域裡頂尖的「大牛」。老教授言辭切切,回憶著自己在清華園裡的學生時代……最後他問現場的新生,「為什麼一個學術能力不算突出的人,卻仍然能登上學科的頂端,獲得所謂的『成功』,這『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為什麼呢?然後大家在下面都嘀咕著:「情商高吧,機遇好吧……」老教授頓了一下說道:「因為,我比同齡的學者都活得長!」最後他就勸大家不要光顧著讀書,要注意身體,多多運動。這麼多年過去了,接觸越多各領域金字塔頂端的「大牛」,越發覺得這句話說得可真是太對了。於是每當想起這句話,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兒,出去吃吃喝喝溜達一圈。內容丨整編自知乎
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寬自解的話,就是把所有的過錯都推諉到環境。
明明是自己無能,而埋怨環境不允許我顯本領,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壞人,而埋怨環境不允許我做好人。這其實是懦夫的心理,對於自己全不肯負責任。
能責備自己,信賴自己,然後自己才會打出一個江山來。
我們有一句老話:「有志者事竟成。」這話說得很好,古今中外在任何方面經過艱苦奮鬥而成功的英雄豪傑都可以做例證。「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須包含這三種意義在內:第一要起念頭,其次要認清目的和達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抱必達目的之決心。
很顯然的,要事之成,其難不在起念頭,而在目的之認識與達到目的之決心。
有些人誤解立志只是起念頭。完全不思量達到這種目的所必有的方法或步驟,更不抱定循這方法步驟去達到目的之決心,這只是狂妄,不能算是立志。如果以起念頭為立志,則有志者事竟不成之例甚多。沒有認清方法和步驟而想達到那個目的,那只是痴想而不是立志。志就是理想(志之成就是理想的實現),而理想的理想,必定是可實現的理想。
幻想痴想不是理想,是理想都必顧到事實。堅持一種不合理的理想而至死不變只是匹夫之勇。我特別著重這一點,因為有些道德家在盲目地說堅持理想,許多人在盲目地聽。
我們固然要立志,同時也要度德量力。盧梭在他的教育名著《愛彌兒》裡有一段很透闢的話,大意是說人生幸福起於願望與能力的平衡。一個人應該從幼時就學會在自己能力範圍以內起願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
此身、此時、此地,就是所尋的踏實感、安全感、幸福感。
志氣成就了許多人,志氣也毀壞了許多人。既是志,實現必不在目前而在將來。許多人拿立志遠大做藉口,把目前應做的事延宕貽誤。尤其是青年們歡喜在遙遠的未來擺一個黃金時代,把希望全寄托在那上面,終日沉醉在迷夢裡,讓目前寶貴的時光與機會錯過,徒貽後日無窮之悔。所謂真正立志,不僅要接受現在的事實,尤其要抓住現在的機會。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那件事的成功儘管在很遠的將來,而那件事的發動必須就在目前一頃刻。想到應該做,馬上就做,不然,就不必發下一個空頭願。發空頭願成了一個習慣,一個人就會永遠在幻想中過活,成就不了任何事業。
第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
第二,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
第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像中的另一地位去做。這是一個極現實的主義。本分人做本分事,腳踏實地,絲毫不帶一點浪漫情調。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徹底地照著做,不至於很誤事。西諺說得好:「手中的一隻鳥,值得林中的兩隻鳥。」許多「有大志」者往往為著覬覦林中的兩隻鳥,讓手中的一隻鳥安然逃脫。
配圖丨視覺中國
點擊「寫留言」
分享你的第200天感言
監製丨李浙 馬燁 編輯丨王若璐 校對丨少卓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