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山楂樹之戀》是導演張藝謀的意在雪恥之作,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的一片批評聲中,導演張藝謀開始向自己挑戰,向傳統回歸,試圖在商業化與電影藝術兩者之間找到切入點和共鳴。因此,根據暢銷小說《山楂樹之戀》改編的同名電影便適時而出。 影片《山楂樹之戀》來源於真實的故事,故事極為簡單卻又極其唯美,敘述了文革時期漂亮的城裡姑娘靜秋在下鄉調查「村史」的過程中,結識了在當地勘探隊工作的「老三」。「老三」愛上了靜秋,在生活上給予了靜秋許多幫助。在靜秋回城之後,兩人開始在暗中默默的交往。後來,「老三」患上了白血病,在彌留之際,靜秋穿著像山楂樹的花一樣紅的衣服,和「老三」見了最後一面。影片之中充斥著純情的愛情氛圍,卻也滲透著「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遺憾和無奈,同樣,死亡氣息的瀰漫也同樣讓人戰慄。
相比較於張藝謀的多面開花,韓國電影《八月照相館》的導演許秦豪卻對愛情片情有獨鍾。對愛情和死亡這一主題的把握,導演許秦豪自然是會更加輕車熟路。畢竟代表作多《八月照相館》、《春逝》、《外出》,《幸福》都是代表作。影片《八月照相館》的故事發生在漢城郊外,三十多歲身患絕症的金永元經營著一家小照相館,與負責管理照相館附近道路上違章停車事宜的德琳小姐相識後,他的心像平靜的水面突然泛起了漣漪,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遭遇了一段至純至美的愛情。美麗的愛情故事與恐怖的死亡交織在一起,而愛情的力量卻將死亡的陰影慢慢驅走。影片情節單純明朗,風格細膩柔婉,在從容而又溫暖的敘事之下,不免透出絲絲涼意。影片中沒有現代愛情故事所常見的那些赤裸裸的欲望、過於曖昧的情節和肆意分裂的靈魂,更沒有讓人迷失於人倫與道德的三岔口,而是傳達出了獨特的人生感悟和生命體驗。
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意在喚醒整個社會對其愛情的重新審視,可是,由於商業因素等的幹擾,雖然票房喜人,可是影片的深刻思想並未達到觀眾對張藝謀的預期效果。依舊如以往的國產商業片一樣,成為消費時代的粉飾電影業繁榮的泡沫,很快就會過氣。而韓國文藝片《八月照相館》卻以韓國愛情片的深厚底蘊娓娓道來愛情的真諦,驚豔世界,堪稱經典。由此可見,兩部愛情片的差距,固然有文化和兩位導演創作風格的差異,但是,電影觀念的陳舊保守,發展畸形,對於傳統文化的摒棄,實為根源所在。 一部好電影,不是大投資,大影星以及鋪天蓋地的宣傳造勢的商業片,一部好電影,不是搞怪無釐頭的賀歲片,更不是一味效仿好萊塢的邯鄲學步。一部好電影,需要表現的或許僅僅是存在於其文化傳統基礎上的最真實、最藝術、最自然、最有原本生命力的生命狀態和思想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