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養娃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說起育兒,恐怕大多數人聯想到的都是媽媽,在中國很多時候「父親」是容易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被忽略的一個角色。
但是父親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就真的不重要了嗎?並非如此。在多數研究「影響孩子一生」的權威報告中顯示: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有著不可或缺的責任和極其深遠的影響。
但中國爹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教育者卻並不成功。
「我更喜歡媽媽。」這是鄰居家鵬鵬的描述。
鵬鵬的媽媽說,鵬鵬爸爸每天也都能準時回家,周末也會騰出時間陪著鵬鵬,除了工作外,兩口子一直都圍著孩子轉,可是孩子跟爸爸還是不親近,有事習慣性地喊媽媽幫忙解決,問爸爸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去哪了」。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鵬鵬的爸爸並非不愛孩子,可對孩子來說,爸爸的作用的確沒有一句「媽媽」更有效,那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多半要從以下是三方面找原因。
失敗爸爸三個典型特徵,中國爹地無差別中招,別說你不是
一、在照顧孩子方面,父親認為媽媽會更細緻
男人們通常能夠以全局觀的眼光看待問題,但是面對細節不夠仔細認真,以至於多數父親選擇逃避與孩子生活中「吃喝拉撒」的接觸。
父親會認為孩子的母親在這類事件中,可以做得更到位,而自己心不夠細,就不去做嘗試為孩子穿衣服、餵孩子吃飯這樣的事情,或是做過一次做不好之後,就不願意再做下去。
二、陪伴孩子時,父親過於嚴厲又不夠耐心
父親在孩子眼裡通常是威嚴的存在,容易使孩子產生敬畏感,很多母親要說三四遍的事情,父親只對孩子說一次就可以達到效果。
但是太過嚴厲的父親,通常帶給孩子的不是崇拜與敬畏,而是過早地使孩子失去了來自於父親的安全感。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和請求的幫助,父親們不願意做過多解釋,教一遍就要求孩子記住,孩子多問幾個問題,就明顯看出父親有逐漸暴躁的情緒。
三、對孩子有過分控制欲的父親
來自於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會剝奪孩子自我表達意見和觀點的機會,這樣的父親不允許孩子犯錯、也缺少溝通,只告訴孩子「該怎樣做」、「要怎麼做」、「必須做到什麼」。父親不注重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只關心問題解決的結果,會致使孩子缺乏信心,且性格懦弱沒有主見。
出現以上三種情況,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父親的缺位」現象,指的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參與進孩子生活的程度不足的狀態。
而這種參與程度不足,也並不是父親與孩子的相處時間不多、缺少陪伴,而是說真正參與進孩子生活中的有效時間不夠,沒有和孩子進行雙向且積極健康的互動交流。這種現象不再是主動給孩子買玩具、無條件答應孩子要求可以改變的。
如何避免成為「失敗」的爸爸?威嚴和慈愛並存,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1)父親權威並不是一味嚴厲
在1965年,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提出,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指標,一個是「回應」,另一個是「要求」,同時根據不同維度區分了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其中就包括「權威型」教育。
而Padilla-Walker在2012年的研究中也發現,家庭教育中,父親採取「權威型」教育時,尤其利於孩子發展出堅韌不拔的品格,建立健全的性格品質。
正確理解「權威型」教育的含義:絕不是一味嚴厲的要求,而是在「高要求」的同時給出「高回應」。
2)溫暖和愛,也是父親應該給予的
必須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溫暖和愛,在吃飯、睡覺、一起打遊戲、運動這些小事上,通過日積月累與孩子建立溝通和理解,比如帶著孩子爬山,有效溝通鍛鍊身體的諸多好處,對於孩子能夠挑戰自己的成果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獎勵。
3)言而有信,是父親給孩子建立的最好規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為孩子制定成長中的規則,同時作為父親也必須要與孩子遵守規則,與孩子建立互相監督的協議,幫助孩子了解規則的含義,在遵守規則中鍛鍊孩子的守信和承諾。
讓孩子看到父親的「說到做到」,在潛移默化之下,建立父親的權威性,與親子之間的默契感。
4)允許孩子對父親,表達疑惑與不滿
一個健全的人格的建立,是從表達自我意見開始的,一定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感受和體會,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孩子更傾向於向更加權威的一方,表示自己不滿從而達到目的。
「父親」這一角色的存在,在傾聽孩子表達自我時,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和尊重感,幫助孩子克服面臨的困難,鼓勵孩子面對新環境和陌生人。
父親在孩子一生中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面對人生的態度與勇往直前的冒險精神,往往只有父親才能夠提供,但通常多數父親不能夠有效地存在和貫穿於孩子的生活中,也就意味著許多孩子在性格方面,缺少了來自於父親的品質,做一個「成功」的父親,必須從進入孩子的生活開始。
留言板話題:各位男士們,準備好做一個合格的父親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