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殺人:我殺你沒有理由

2021-02-22 529D實驗室

「我想做一件偉大的事

來證明自己

如果時光倒流

我還會做同樣的選擇」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中

殺人魔李曉明

在電影院手持自製槍械

進行掃射

造成9死21傷的慘劇

 

這是一場沒有仇怨

任意選定目標的隨機殺人事件

 

 

 

2014年5月21日下午

臺北捷運江子翠站發生隨機砍人事件

事件造成4人死亡,21人受傷

這正是聞名全國的

5·21臺北地鐵殺人案

 

而犯罪嫌疑人鄭捷

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中

李曉明的原型

通過鄭捷的中學好友可知

鄭捷在高中時就開始

提到想要殺人

並立下了殺人誓約

 

「不要像大人一樣,說話不算話

立了約就要執行」

「如果不做更後悔」

這是鄭捷對於好友的勸告

做出的回應


鄭捷曾經透露自己求死的念頭

他稱當初讀軍校

就是為了鍛鍊好身體

多殺幾個人

「多殺幾個人才會判死刑」

 

而像這樣的事件

在這個世界還又很多

像鄭捷這樣的人

就在你的身邊

 

 

「殺誰都行,我好想明白了」

「誰也不了解我,誰也不想了解我」

「想做的事—殺人,夢想—獨佔新聞頭條」

「不會中止,我不想中止」

「到時間了」

「曾經大人眼中的的好孩子,

大人眼中的,交不到朋友」

「我要在秋葉原殺人

用汽車撞人,車不能用後就用刀殺

再見了,大家」

 

以上是日本「秋葉原殺人事件」的兇手

加藤智大在犯罪之前

在網際網路留言板上發布的信息


這些信息是殺人預告

在我看來

更是一種求救信號

 


25歲的加藤智大

2010年6月8日中午,駕駛一輛白色卡車

在秋葉原電車站附近鬧市區

撞向過路人

隨後持刀沿街襲擊路人

造成了7死10傷的慘劇


到底什麼樣的家庭

會養出這樣冷血的孩子?




 

鄭捷中學時功課和人際關係都很好

活潑幽默

寫的作文也是幽默風格

還成為班上傳閱文章

後來上了高中、大學開始表示他想「殺人」 

而加藤在小學時候

「跑的很快,在班級裡超有人氣」

多年後

友人對加藤的形容是

「頭髮呆呆的,很內向」

 

汽車廠的同事

表示加藤人老實,不大說話

但工作態度良好

 

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即是受害者,也是兇手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

「無差別犯罪」的一部分兇手

在人格特徵方面表現為偏執,衝動

報復性強,內心封閉

社會交往能力差 

而在很多情況下是擁有正常人格特徵的人

沒有犯罪前科,不容易辨識


行為人多數因某種社會矛盾激化

或者

行為人自認為自己處於極度窘迫

或不利的社會地位

而將心中的焦慮與怨恨

轉嫁至整個社會

 

鄭捷自白

自己認為漫長的讀書、工作很累很苦

生活壓力大、沒有交過女朋友

自認是個沒有未來的人

想要尋求解脫

 

「你有麻煩時,沒有人可以傾訴」

是日本人際交往關係緊張的表現

 

加藤交代了他的「悲觀厭世」

「失去家人、朋友、工作

產生了無處可去的孤獨感」

而他選擇他最喜歡的地方犯案

也許表達了

他對社會的仇恨以及被拋棄的孤獨感

「衝動、厭世、封閉、孤僻」

是警察描述「無差別事件」殺人者

的高頻詞彙

 

 

在我國還有很多起「無差別殺人事件」

諸如:

2005年福州公交車爆炸案

2012年山東榮成鎮政府爆炸案

2013年廈門BRT公交車縱火案

……

2014年延吉25歲男子商廈砍人

2014年龍口56歲老人公交縱火

2014年廣州男子當街追砍街坊

…...

更多的無差別殺人案件作案者

處於30-50歲這一年齡階段

在57起中有36起,超過63%

我國從事一般暴力犯罪的多為年輕人

在18-25之間

 

江蘇省宿遷市檢察院辦案

檢察官朱建中分析說

中年人多發此類犯罪

有其獨特的個人和社會原因

這些人一般長期缺乏家庭關愛

和社會系統的支持

獨來獨往、一個人戰鬥

在消極性格、強烈畸變的心理需求下

一件小事就可能成為他們

長期負面極端情緒的導火索

他們多抱有

「反正自己也活不下去了,索性弄出大動靜

找幾個墊背的」心理

 

而如今「無差別殺人案件」的發生

提醒著我們

去關注更多的社會因素

 

靳高風表示

「這類犯罪的示範效應或傳染性

與媒體的不當報導有很大關係」

他們的發生

多源於社會問題

 

對多名犯罪人作過心理研究的李玫瑾

對此分析說

犯罪人並不是真的

無緣無故對看似不相關的人發洩

他們大都人生經歷坎坷

遭遇挫折較多

並受過極大的精神創傷

他們的病態心理並不不完全是一個人造成的

可能是很多人

這些人作案時的發洩是一種憤怒的積累

指向的就可能是他遇到的每一個人




 

如今

不明真相隨意攻擊的鍵盤俠們

貪汙受賄冤枉好人的高官們

以及網絡暴力、人肉搜索、媒體炒作

等等

都在無形中將一個人推向地獄

一個社會推向深淵

 

「政府要給社會希望,公平正義的希望

用法治的規則解決問題的希望」

 

 「無差別殺人」現象

不是日本、中國獨有

現已成為全球關注並「圍剿」的犯罪現象

 

犯罪心理分析、心理測試技術專家

武伯欣建議

「社會問題不只能用法律法規來解決

最重要的

是把問題引導到合理、健康的解決軌道中

才能逐漸將社會的各種怪象

收歸到法治途徑上「

關注公眾號回復以下「關鍵詞」,偷看沒被封的內容

開放關係 | 奇葩宗教 | 地下音樂 | 女權思潮

潮牌文化 | LGBT | 這能吃嗎 | 關於朝鮮

身體改造 | 性工作者 | 異國趣聞 | 丁丁文身

cult片推薦 | 黑社會 | ACG | 花樣作死

重口動漫 | 恐怖網站 | 陰謀論 | 醜陋人性

想從你們兜裡騙點錢真難

相關焦點

  • 「無差別殺人」犯罪
    據有關報導,其實兇手曾想殺的是「個子高」的另一名女子,但在行兇過程中發現中間這位更漂亮,於是臨時改變想法砍向了中間這一名。就個人觀點,我認為南昌紅谷灘殺人案是一起「無差別殺人」犯罪。(「無差別殺人」是指犯罪嫌疑人事先沒有計劃、和被害人沒有仇怨,作案完全是臨時起意、隨機選擇作案目標、想殺誰就殺誰的殺人案件。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日本。)
  • 無差別殺人,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無差別殺人」也因其使每一個人都成了潛在的受害者,開始惶恐著人們。  「無差別殺人」的九個特徵  「日本無差別殺人概念強調無差別殺傷事件的無差別性對象與報復社會動機,而引入到中國後的概念,強調無差別殺人的事先沒有計劃與作案目標隨機。」張小虎說。  張小虎是我國較早全面研究「無差別殺人」犯罪的專家之一。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
    」      無差別殺人,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2008年日本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25歲的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衝進了行人專用道,撞倒、碾壓多名行人後,下車繼續用匕首攻擊無辜的路人。這個事件在全球範圍引發了恐慌,日本媒體將之稱為「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案件經過)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打破了日本「完美社會」的形象,給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的震動。什麼是無差別殺人?就是行兇者沒有明確的殺人目標,而是隨意挑選目標,宣洩憤恨。最近幾天中國江西的入室殺人案可能有此特徵。社會壓力增大,貧富差距加深,這樣的宣洩和衝突會越來越多,中國要警惕。
  • 媒體:無差別殺人 死刑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沒有糾紛,沒有矛盾,甚至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陌生人——一群小學生,能跟這位中年男人有多大仇多大怨,他們就那麼好好地上學,好好地逛街,突然就被人殺了?  這種突如其來、無從防備的殺人案,就是無差別殺人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談到這裡,不得不講一下《與惡》一劇的背景,即臺灣近年來頻發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以及其背後的「廢死」爭議。「無差別殺人」一詞源自日語,指殺人者與被殺者之間是純粹的陌生人關係,殺人者不是為了錢財、恩怨、意識形態等原因殺人,不是激情殺人,也不是團夥作案,犯罪地點多為公共場所,犯罪時間多為白天。
  • 「無差別殺人」:無法預料、莫名其妙的禍事
    「無差別殺人」 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中國公安大學教授張小虎認為,無差別殺人犯罪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
  • 10年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成都27人遇難,但事情還沒有結束
    2008年6月8日,東京秋葉原街頭,25歲的加藤智大開車撞向路人,繼而拔刀相向,造成7死10傷,媒體稱「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和犯罪嫌疑人素不相識,無冤無仇。此外,一張未經官方證實的聊天截圖,也在網上迅速傳開來。當前所有的信息,似乎都指向同一個結論,這正是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施害者與受害者沒有恩怨;沒有明確目標,隨機施害;目的一般是發洩情緒、報復社會等。
  • 無差別殺人者,半數有自殺或自傷行為
    延吉25歲男子商廈砍人、龍口56歲老人公交縱火、廣州男子當街追砍街坊……上周,多地爆出「無差別殺人」案件。據統計,今年已發生至少10起類似案件。    「無差別殺人」,通俗而言,即在公共場合無特定對象隨意殺傷無辜,作案者多出於報復某個人、某個群體或社會的動機而實施犯罪。
  • 想在監獄待一輩子,他無差別殺人致一死二傷,卻真的如常所願
    在2018年6月實施無差別殺人之前,小島一朗被診斷有自閉症,最近一次離家出走也有大半年時間,沒有工作只能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從日本頂尖學府畢業,原本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結果因為阻止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生命戛然而止。2018年11月,經過精神鑑定,小島一朗被認定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由橫濱地方檢察廳小田原支部以殺人等罪名提起訴訟。
  • 日本上世紀的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
    你聽說過無差別殺人這個詞麼?所謂無差別殺人,就是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無怨無仇,甚至不曾相識,是一種隨機性殺人行為,也是對社會危害最大,最難防範的一種犯罪方式。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就曾發生了一起利用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俗稱日本「毒可樂」連環殺人案,也是日本歷史上始終未破的三大懸案之一。
  • 回顧日本秋葉原事件,無差別犯罪真的無法預防嗎?
    無差別殺人犯罪,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社會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實際上,秋葉原案並非無差別殺人的首例,無差別殺人一直都是伴隨著人的存在而存在。即使在我國,也出現過許多聳人聽聞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比如80年代發生的姚錦雲衝撞金水橋案件。
  • 名偵探柯南中令人無語的殺人理由,第一個絕了
    作為一個活了20多年的小學生,柯南可真是火遍了全球,當然有很多人調侃,「我都已經結婚了,柯南還沒有長大」,不得不承認,《名偵探柯南》這部動漫已然見證了幾個時代的變化。有趣的是,作為一部推理案件的動畫作品,柯南也少不了那些奇葩案件,尤其是兇手們的殺人理由,那真的是千奇百怪了。
  • 《過來抱抱我》「我和你沒有差別」
    連環殺人犯在獄中和別有用心的記者寫了一本「懺悔錄」,這本書名叫《我和你沒有差別》。接下來各種人物粉墨登場驗證自己和連環殺人犯沒有差別,你的鍵盤和對待他人的眼光甚至比殺人犯手中的屠刀更兇殘。殺人犯舉起的是錘子,這是他殺人的武器。
  • 此時此刻,日本東京車站正在進行一場無差別殺人遊戲
    文章來源:整點電影此時此刻,日本東京車站可能正在進行一場無差別殺人遊戲。「13、14號,兩天內殺10人後就自殺」12號晚上9點12,這個東京站殺人遊戲變態主謀在推特帳號:ryuta 人口削減計劃上,在推特上發布殺人預告。宣稱:反正我的人生已經完了,為了不讓我的人生留下遺憾我決定大開殺戒。殺掉10個人後就自殺,向社會和女性報仇!
  •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其中一條留言中寫道:「我太醜了,垃圾都比我有用,還能回收。」 之後數日繼續留言訴說苦悶,怨嘆認識不到朋友,交不到女友,有過自殺的念頭。 6月5日,一件事情的發生讓他積壓在心中的苦悶全部爆發了出來。 這一天,加藤智大在公司發現自己的制服不見了,認為這是被公司開除的意思,因而憤慨咆哮,之後再也沒有去上班,並決定殺人洩憤。 說做就做,6月6日中午,前往福井縣福井市購買兇器,共6把4種不同的匕首刀械和一條特殊警棍,其後返回靜岡。
  • 突發天津67歲老人攻擊女性,無差別犯罪有多可怕?
    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日本,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是有預謀的,殺人的手段一般也是有預謀的,只是作案的對象是隨機的。作案目的通常是為了報復社會。 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往往和殺人者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但依然遭到了傷害,可以說是十分無辜。
  • 2016兩岸小劇場藝術節 《解UNDO》無差別殺人事件的警示寓言
    2008年6月日本東京秋葉原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2012年7月《解》出版加害人加藤智大自剖事件全貌。劇本《解UNDO》, 從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出發,以紀實材料交織虛構場景, 勾勒出在個體趨近透明化過程中以及資本主義精神與話語底下,個人如何「被殺」、「自殺」乃至於「殺人」。
  • 書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兇手究竟是誰?
    該劇以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作為敘事的起點,將施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精神病患者、律師、媒體、民眾等緊密聯繫起來。從法律和道德層面詮釋了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對於這起「無差別殺人案」的看法。善良和罪惡,正義與妥協,一起殺人案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相串聯,拼湊起完整的社會形態,又將這些人割裂開來,毫無保留地向觀眾展示現實存在的問題:死刑的意義、輿論的威力,痛恨和原諒、死亡與救贖。
  • 【萬·柯南】《名偵探柯南》中的十大逗逼殺人理由~
    劇場版「引爆摩天樓」犯案理由:自己設計出來的建築無法達到完美的對稱,所以殺人...132-134話「魔術愛好者殺人案件」犯案理由:因為收到一個聊天表情符號「^-^」,以為自已被當笨蛋,所以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