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兇手究竟是誰?

2021-02-22 龍新通訊社

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出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於2019年3月24日正式開播,一經播放,便引起兩岸網友共同熱議,豆瓣評分高達9.4分,成為華語影視劇的一匹黑馬。

該劇以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作為敘事的起點,將施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精神病患者、律師、媒體、民眾等緊密聯繫起來。從法律和道德層面詮釋了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對於這起「無差別殺人案」的看法。

善良和罪惡,正義與妥協,一起殺人案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相串聯,拼湊起完整的社會形態,又將這些人割裂開來,毫無保留地向觀眾展示現實存在的問題:死刑的意義、輿論的威力,痛恨和原諒、死亡與救贖。

《我們與惡的距離》採用了多線條對比的敘述方式,將劇中的人劃分成了相互對立的幾個部分。

殺人犯的妹妹李大芝成為被害者家屬宋喬安的下屬,兩人每天都要一起工作;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的妹妹宋喬平暫時收留了夫妻關係處於崩潰邊緣的姐姐宋喬安的女兒;沉浸於悲傷之中的受害者家人和生活在暗處,不見天日滿懷愧疚的殺人犯父母等,每一組對比都是一個現實的縮影。

這些主要人物的故事線條之中,媒體則是將人物命運相連接的重要環節。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媒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劇中賈靜雯飾演的,在無差別殺人案中受害者的母親宋喬安,就是電視臺「品味新聞」的一位負責人。

在宋喬安的身上,媒體人的職業修養和作為受害人母親的痛苦相衝突,不斷衝擊著宋喬安的生活。

處理「應思聰案件」時,其他媒體機構為了搶時間拼速度贏得收視率,並沒有對事件本身進行求證就發出報導,將「應思聰進入幼兒園拍電影」誇大成為「神經病患者持槍袋挾持兒童」,造成了社會的恐慌以及之後對於應思聰的傷害。

而相比之下,宋喬安則採取了按兵不動,用清晰的思維邏輯理論將事實整理後,配合一系列專家的解釋進行報導。

但知道了李大芝就是殺害自己兒子的兇手——李曉明的妹妹之後,有著良好的職業素養的宋喬安,在面對傷害自己兒子的施害者家屬時,職業素養沒能戰勝一個母親的天性。

她派人跟蹤李大芝並找到了李家父母的住處並曝光,記錄下李大芝在公司與自己爭執的畫面打算作為獨家報導。因為媒體的曝光,李家父母房子被砸,不得不搬離,而李大芝作為兇手的妹妹也似乎在一瞬間跌進了深淵。

所謂的「無差別殺人」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犯罪嫌疑人隨機選擇作案目標的殺人事件。令人痛心的是,如今一些輿論正在扮演著「無差別殺人」中的犯罪嫌疑人這個角色。

高速發展的網絡媒體所提供給觀眾的資源呈爆炸式增長,網絡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媒體引導輿論,而輿論可以迅速的成就一個人,也可以迅速的毀掉一個人。

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的網絡輿論正在以「無差別殺人」的方式讓一些無辜者被迫死亡。正如李大芝在公司與宋喬安發生爭執時,面對新聞臺的同事所說的:「你們殺掉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作為男主角的正義律師王赦,是本劇的最大看點。和其它的律師不同,王赦總是為殺人犯、精神病患者辯護,儘管很多時候王赦因此被誤解、被網絡暴力甚至被情緒極端的受害者家屬當場「潑糞」。

但是王赦對此並不在乎,比起對嫌疑人的審判問題,他更關心嫌疑犯背後的作案動機,企圖通過對罪犯更深入的了解從根本上防止犯罪問題的再發生。

整部劇中,王赦情緒的爆發點在李曉明被槍決的那一晚。法院跳過了排在李曉明前面的一百多位死刑犯,迅速地對李曉明進行槍決。

作為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沒有得到通知,李曉明的父母上午剛剛收到李曉明願意與家人相見的通知,正興奮地採購要給兒子送的飯菜,卻在電視上知道兒子馬上就要被執行死刑,妹妹李大芝要在電視臺進行李曉明案件的直播,看到這些現狀的王赦,內心的情緒到達了崩潰的邊緣。

「就算真正該死的人,他也應該跟我們有一樣的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平等均等的權利。」喝醉酒的王赦接連拋出了許多對於社會和法律的疑惑,甚至他問:「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誰有標準答案?」

王赦代表著對於社會明亮的期待,在他的世界觀裡,人性更加偏向於美好的一面,他所期待的人性烏託邦也許在更多的人看來是一種奢望和不自知。

但是他所思考和理解的關於死刑和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死刑的態度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王赦是與所謂的「惡」最接近的人,他卻在這個位置對人性依然飽含期待,人性的烏託邦存在於王赦心中,也許也存在於未來。

《我們與惡的距離》包含了更多現實的社會話題,在看到人性「惡」的同時,我們應該對這樣的「惡」有思考和預防,而不是僅僅靠事後的處理來解決「惡」。

就像在2016年發生在臺北內湖的一場無差別殺人案中,年齡最小的受害者,年僅三歲的「小燈泡」的母親所說:「我不是反對死刑,而是反對大眾除之而後快的心態。」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現實,更多的對社會的負面進行反思,刨除刻板成見,才能與惡保持愈來愈遠的距離。

責編 | 啥媽丁丁

主編 | 李瀚林 徐敏慧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
    2019年評分最高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片的題材可能有點陌生,是從「無差別殺人」事件而展開的,講述了兩個家庭面對失去家人,自我療愈的痛苦心聲的故事。」      無差別殺人,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2008年日本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25歲的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衝進了行人專用道,撞倒、碾壓多名行人後,下車繼續用匕首攻擊無辜的路人。這個事件在全球範圍引發了恐慌,日本媒體將之稱為「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臺灣公共電視臺於今年三月推出的十集迷你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以豆瓣9.5的超高分,提前預定了2019年的最佳華語電視劇。故事由一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嫌犯李曉明用自製手槍在電影院內掃射無辜民眾,導致9人死亡,21人受傷。兩年後,塵埃落定,嫌犯等待被執行死刑,但他帶來的陰影卻久久未散。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你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知道了。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赤裸裸地撕開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 北大生吳謝宇弒母,臺青年無差別殺人,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這就是被譽為 「 2019華語第一神劇 」 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 》,短短 10 集,豆瓣評分 9.5。故事以律師王赦( 吳慷仁飾 )被受害者家屬潑糞開場。起因是他為一個名為李曉明的犯罪分子進行辯護。兩年前,李曉明在電影院裡持自製槍械掃射觀影人群,造成總共九死二十一傷的悲劇。開槍後,李曉明並未離開現場。反而在被制伏後大聲宣告自己就是想做大事,想要出名。
  •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完結】
    儘管只有短短10集,卻裝滿緊密環扣及帶出了許多真實社會一直存在且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無差別殺人、死刑廢否爭議、心理創傷關懷、精神病患汙名化、社會對善與惡的標準等等,讓網友紛紛感嘆沉重又真實,帶給社會大眾極大的反思空間!
  • 《我們與惡的距離》,請相信你在無意中已經成為了殺人兇手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僅有10集的高分電視劇究竟講的是什麼?下面我就通過劇中李曉明的無差別殺人案帶大家了解劇情,重審自我。1,李曉明無差別殺人案件李曉明,男大學生,兩年前用自己自製的機槍到電影院掃射隨機殺人,造成9死21傷。兩年後被執行了槍決,槍決前他給家人留下了一封遺書,內容表達的是他從來不後悔做這件事,因為這個世界因此而記住了他。
  • 無差別殺人,輿論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殺人償命壞人就會減少嗎?孩子成了殺人犯,父母也該死嗎?媒體新聞人的底線到底在哪裡?到底應不應該量刑同罰?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第一個故事講了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被抓後,他家人的生活,這個故事也貫穿了整部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是誰 李曉明為什麼殺人原因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題材是近年來臺灣少有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而且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中李曉明是原型是誰?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李曉明事件原型是根據鄭捷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改編,這件事發生在2014年臺北,鄭捷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李曉明原型是鄭捷,而王赦就是鄭捷辯護律師黃政豪。
  • 殺人事件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有一部反響熱烈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影途中我不斷感受著一種極為熟悉親近的情愫。一來由於文化語言的相近乃至一致性,劇中人物的舉止形態幾乎都能自然地引發情感共鳴;二來其取自現實題材的劇情設置,直直地投射著近幾年大陸的眾多社會熱議事件,如北大弒母案,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等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附資源高清
    《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君陽導演,呂蒔媛編劇,CATCHPLAY與HBO Asia聯合出品。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
  • 走心好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受害人一家賈靜雯和溫升豪飾演的一對夫妻正是其中一個受害人的父母親,他們的兒子正是在那次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去世的死者之一。然而,在無差別殺人案發生後,作為兇手的辯護律師同樣遭到了世人的謾罵,各種線上和線下的侮辱與威脅,甚至被人當眾在法院門口潑糞。
  • 賈靜雯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憑什麼衝上豆瓣9.3?
    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講講這劇情究竟哪裡吸引人?劇情簡介如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多個立場來講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以後其生活、心態各方面的變化,來講述人性的黑暗。無差別殺人案指的是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間並沒有仇怨,加害人隨機選擇殺人對象,在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會造成強烈的社會恐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跟《誰先愛上他的》一樣,該劇出自編劇呂蒔媛之手。2016年2月28日,臺北街頭,年僅3歲的女童「小燈泡」跟在媽媽身後騎著腳踏車。在腳踏車卡住之際,一個手持菜刀的男人上前,菜刀向「小燈泡」身上砍去,足足23刀。《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
  • 眾生皆有病,「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遠嗎?
    最近一部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將大眾不願意面對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拉到眼前。從去年的陝西省米脂砍人事件、到今年的北京宣武附小砍人事件,無差別殺人事件頻發,均有突發、隨機殺人、以報復社會為目的等特點,令大眾陷入了更嚴重的恐慌中。「小心謹慎做人」、「多做好事」已經無法免於傷害,拼命賺錢把孩子送到條件好的社區、學校似乎也無濟於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激烈的矛盾,從無差別殺人案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不得不說是一個很新穎的角度。所謂濫殺,是指沒有目的、隨意殺人。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整部劇的故事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展開,由各方人物的登場牽扯出了幾個家庭的複雜糾葛和激烈的社會議題。這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案件震驚社會,人人都要求死刑。兇手李曉明家裡被砸,他的妹妹李曉文每天出門被打,下跪道歉和賣房子賠償都被罵,一家人走投無路。這時,李曉文改名「李大芝」後,被安排去新聞臺當助理,巧合的是,新聞臺的總監正是宋喬安。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正面交鋒,善與惡開始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