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有病,「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遠嗎?

2021-02-11 日刻

最近一部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將大眾不願意面對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拉到眼前。

它從備受爭議的「要不要關注犯罪者故事」的角度入手,主題現實、挖掘深入、口碑很爆,顛覆了許多人對臺灣甜甜偶像劇的印象。

對比同樣大火的現實主義題材《都挺好》,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處理現實主義題材上,主創們在環境限制、受眾考慮、挖掘功力等方面的差異。

從社會爭議點大膽切入

《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問題近在眼前,但很少被看到,當然,大多人不願意去看

從去年的陝西省米脂砍人事件、到今年的北京宣武附小砍人事件,無差別殺人事件頻發,均有突發、隨機殺人、以報復社會為目的等特點,令大眾陷入了更嚴重的恐慌中。「小心謹慎做人」、「多做好事」已經無法免於傷害,拼命賺錢把孩子送到條件好的社區、學校似乎也無濟於事。

於是逃避成了應對恐慌的最佳途徑,最好能直接把罪犯定義為精神病、反社會人格、邊緣障礙,然後迅速槍斃。這樣我們與他們的距離似乎就能拉遠一點。

所以媒體怎麼還能關注他的故事呢?我們為什麼要了解他是否受過霸凌、是否被父母虐待?這不就是在為他洗白嗎?這不就是在吸引其他人效仿嗎?

「這些人不值得辯護!」


每一家關注罪犯故事的媒體都會被罵的狗血淋頭,個別發聲者甚至遭受網暴,於是一些媒體忍無可忍,紛紛發文闡述「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罪犯」。


| 宣武附小事件後的聲音

但得到的通常還是不理解。「每個人都有可能墜向深淵,而報導是為了提醒我們在相似的情境下控制住自己」,類似這樣的論調並不被接受。

許多人根本不相信自己也可能是惡的釀造者。他們認為善與惡、好與壞是涇渭分明的,殺人犯就是有病,要麼就是父母管教不好,槍斃一個是一個。

但在這部劇的開篇,編劇就以人權律師、殺人犯的家人之口向觀眾瘋狂提出疑問:

殺人犯就沒有人權嗎?殺人犯的家人就沒有繼續生活的權利嗎?因為是殺人犯,所以媒體就可以片面地報導他嗎?媒體也好、大眾也好,就沒有在無形之中殺過人嗎?

我們原生家庭幸福、沒有精神病史、也沒有受過社會傷害,就真的與惡的距離很遠嗎?

| 主創談

善與惡的距離界限開始模糊。

被完全打破的善惡界限

編劇通過人物角色的多面設置展現了許多人物身上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的特點。

比如由賈靜雯飾演的新聞部副總監喬安,她的兒子正是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死者之一。


| 喬安一家

事件發生的前幾分鐘,她帶兒子去看電影,期間接了工作電話,於是順勢在外面喝完了一杯咖啡,再回頭時就發現了從影院內尖叫著湧出的人群。為時已晚。

事後她性情大變,用不停加班的方式麻醉自己,期間對下屬冷漠、壓榨。因為無法面對自己,也喪失了和丈夫、女兒溝通的能力,以致女兒甚至向她喊出「你為什麼沒有和哥哥一起死」的話。

由於從事新聞工作,她清楚地知道新媒體時代如何譁眾取寵:要快、標題要驚悚。報導尚未求證但為了競爭也要發、甚至有錯誤引導大眾的風險也要發。

而當她發現自己的下屬正是殺死自己兒子的兇手的妹妹時,就偷偷跟蹤她和她的家人並拍攝,使得已經躲了兩年的兇手家人再次遭受暴力。


她參與的媒體也間接造成另一起案件中的兩位當事人自殺。


| 兩位當事人自殺後,媒體仍然去搶拍剩下的家人

這個人物很複雜。她是受害者。她向想要保護罪犯及家人人權的人反覆發出疑問:「殺人犯的家人有權利活下去、我的兒子活下去的權利呢?」、「探尋殺人犯為什麼殺人是可以,但往往會歸咎於社會制度,挪威社會福利那麼好不還是有殺人犯?」

但作為媒體人,她又是施害者。在以媒體報導為中心的一場場網絡暴力中,這些曾經自稱要公正、全面的媒體人,也在無差別殺人。

| 喬安與下屬(也是殺人犯妹妹)曉文的爭論

她甚至也是作為母親的施害者。由於不願意面對兒子死亡、不斷加班、醺酒,她的丈夫在壓力下精神出軌。離婚之際,感受到冷漠和破碎的小女兒也再不想回家。如果這位母親沒有及時剎住,創傷下的女兒又會成長成什麼樣呢?


在這部劇中,我們看到的是在每一個不願意直面、無法自控的人中間不斷生長的「惡」。歸咎於社會制度或原生家庭確實無法制止。

但不聽、不看、直接槍斃更無法阻止另一個犯罪者的出現。還是要正面認識人性的惡、自身的惡,知道它存在、隨時可能被激發,才能懂得如何控制。

劇中的人權律師正是這樣一個角色。他在很小的時候被母親丟進育幼院,不曾得到愛。於是成了不良少年,某次準備參與群架,但拉肚子沒趕上,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差點參與了殺人。而群架中的兩位朋友一個死了、一個判刑。

他看到了自身的惡,於是冒著被網暴、潑糞的風險不斷為殺人犯辯護、探求他們殺人的原因、接觸他們平凡的家人。

他的妻子想要保護孩子而制止他,但他捍衛自己的使命感。


但誰又能說清楚,他這樣疲於奔命,是否真的可以改變什麼呢?他所追求的是不是一個無可能存在的烏託邦?他是否也會在追逐中傷害他人?

關於重生的美好期待


《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只有短短10集、每集近50分鐘,但展現的層面非常豐富(其他國產劇大概拍50集也很難做到)。

除了上述外,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切面。

比如關於精神病人壓力的家庭和社會來源;


關於新媒體時代死去的新聞精神的展現與探討;


關於法律究竟是用來討好輿論還是維護人權的探討.


可短短劇集也無法指向更多,所以結局後許多觀眾認為哭了半天,編劇也沒給出答案,所以呈現的東西沒那麼大意義。

但編劇想要做的是讓每一個都能透過鏡面看到自己。先看到、並面對,而究竟怎麼解答,還要交給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它也在呈現醜惡之餘給予了我們希望,雖然有過於溫情美好的嫌疑,但道理沒錯。

社會罪惡會讓相關者都被判了死刑,如劇中:喬安不願意面對兒子的死,幾乎造成家庭破裂;殺人犯兒子被槍斃後,他的父母為了讓女兒曉文重生,給她改名、不再見她,也終日帶著口罩躲起來。


但喬安在反思新聞職業道德、接觸犯罪者家屬和丈夫、其他親人支持的過程中逐漸學會面對痛苦,明白還有其他人值得讓自己活得更好。

曉文也說服了父母摘下口罩,重整生活,自己也在幫助身邊一位很像哥哥的精神病人和堅持新聞理想的過程中,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

我們還擁有很多社會支持:來自家人、朋友、你愛的事業。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其他家人、朋友會更好,那麼這個世界還是會更好的。


你也值得為這一切努力。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日刻放映廳】系列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 我們去研究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 《過春天》拍出了國產青春片最高級的關係和情慾 | 《你好之華》 | 從重映的《紅高粱》到《影》,張藝謀何時與過去的自己分道揚鑣 | 《小偷家族》與是枝裕和的宇宙 | 真的讓《我不是藥神》與《達拉斯買家俱樂部》battle,它能有幾成勝算?

ID:reknow24

日 刻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而我們的希望在哪?
    《我們與惡的距離》把觀眾拉進了劇情中,而身處劇中的我們又被強行的拉回了現實,眾生皆有病,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眼中應思聰是瘋子,而在他眼中別人何嘗不是瘋子呢?這個世界的思想層面似乎存在著辯證關係,在高度的精神世界中,誰才是病人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走出眾生皆有病的社會
    作為一部豆瓣高達9.5分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海報能夠好好地去「敘說」,首先代表能夠面對傷口,然後才有修復和重建的可能。劇中給出的回答是「眾生皆有病」:精神官能疾病的病患,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抑制情緒失控,但媒體和輿論環境的失控、以及衍生而出的巨大暴力又該如何抑止呢?而且顯然它們的危險程度更高,造成的傷害也更持久。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尺度驚人的臺劇,告訴我們眾生皆有病(含資源)
    今年公視再接再厲,搭檔HBO爸爸推出《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群情激奮的民意,在網絡上,找到了集中的發洩口。回到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惡是什麼?其實是就是我們不願直視的那部分人性。但否認惡,無法消除惡。劇中從不同角色的角度,帶我們去正視難以迴避的社會之病。盲從、焦慮、麻木、隱忍、沮喪、偽善……無數的人在跟從著「正義」以為在升華自己,也有無數的人在沉默中變得絕望。生死場上的眾生,皆有病。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希望又在哪裡?
    以及,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有多近?許久不看臺劇,沒想到臺劇竟已不是記憶中不痛不癢的戀愛腦、小清新。《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社會現實和人性撕碎了呈現出來,深刻反思人性議題。豆瓣評分9.4,這是目前為止今年華語劇集的最高分。
  • 「眾生皆有病」
    機智的小夥伴肯定已經明白了,這句出自最近灣灣一部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題目80分,不勸退)。
  •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什麼?眾生皆有病
    作者:止與 來源:沉默的大娛樂家(ID:silentdayu)這段時間,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了前陣子大火的《都挺好》。這部劇總共10集,故事情節連貫緊湊。它突破了臺劇固有的偶像劇風格,創下了臺灣公視近5年來的收視紀錄。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使眾生皆有病,還是要向前看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劇愛講道理的風格有點難以帶入。但對多條線的敘事都處理得很細膩。劇中人都很強勢很有立場,和最愛的人發生矛盾時,溝通、理解和退讓讓劇中的每個人有了善的部分。剛開始有點壓抑,欲揚先抑,最終是溫暖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什麼是惡?真正的公平是否難以實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在片頭的翻譯為The world between us,其實編劇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示了這個眾生皆病的社會,我們與惡之間沒有任何距離,因為我們就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就真真正正的,渾渾噩噩的,而又無知無能的生活在人性中。到底什麼是惡?我們又指的是誰?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唯善良、堅強與勇氣可解之
    最近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距首播已經超過1年仍然保持9.5高分的影視作品。該劇主要通過講述3個家庭的故事,探討了善與惡、對與錯、媒體責任、網絡暴力、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個人理想與家庭責任、創傷與治癒等主題。全劇只有10集,前9集都看得人很壓抑。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真相裡,才有惡人行惡的原因,也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複雜的人性當中,善與惡是糾纏不清的。當碰到大惡,人們心裡的惡就會被激發出來,就像《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說的,惡只能是極端的,它可以像真菌一樣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荒蕪。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苦,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有標準答案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也只能靠自己走出來 。開始,跟隨著劇情起伏,由壓抑到最後一集的釋然,仿佛自己經歷了一遍這世間的善與惡。有的人開始堅定,雖然中間曾向現實低頭,但最終他們又做回了最初的自己,就像王赦和思悅;有的人陷入絕境,在周圍人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了出來,希望真的就在雲後面,就像喬安、思聰;也有的人,一直在溫暖治癒別人,她們是陽光,是善與惡最清晰的分界線就像喬平和思悅。
  • 眾生皆苦,我們都在努力活著——《我們與惡的距離》
    施害者家屬想要在被眾人唾棄的世界上活下去,這有錯嗎?可曾是同事的大家紛紛投來異樣的眼光,讓李大芝如芒在背:「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你能說宋喬安的做法對嗎?可李大芝又真的做錯了嗎?作為觀眾,此刻恐怕也是進退兩難。《與惡》在給你拋出選擇題的同時,又讓你看到事情的全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利益,我們無法判斷孰對孰錯。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2019年3月24日,由呂蒔媛編劇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註:以下簡稱《與惡》)首播,隨即引發收視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5,騰訊視頻自6月24日上線至今已累積1.3億次播放量。《與惡》的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與惡》是編劇先行,這在臺灣影視界是一個特例。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太近,法律與罪犯的距離太遠
    「他們明明生病了,卻不覺得自己有病。他們明明可能錯了,卻堅信自己是對的。 同理,你知道什麼樣的社會最難痊癒嗎? 沒有病識感的社會。」——《我們與惡的距離》1靳某某以辦保險為名扣下8名未成年女孩的身份證,統一安排住宿,監視著她們的一舉一動,並制定嚴苛的工作制度。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每一集都在反思人性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他們也有著內心的傷疤,覺得這個社會眾生皆有病。所以選擇做丁克一族。找到真相,找到動機,才不會有下一個受害者。社會暴力越來越頻繁出現,背後必然有著越來越多的精神壓抑和精神疾病等,劇中說「眾生皆有病」。甚至被害人家屬喬安也因工作壓力、喪子等走不出心魔,患有輕度「思覺失調症」,她一次次對李曉明家人的惡語攻擊,忽視女兒,怒斥員工,未嘗不是另一種惡。我們與惡的距離往往只是一步之遙。
  • 眾生皆苦——《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想
    在空間被安利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我看了幾集,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我把這部電視劇安利給我的一好友,聽了我的介紹後,她拒絕接受我的安利,並說:「感覺這個劇的基調太壓抑了,生活已經那麼艱辛了,我只想看一些傻白甜,吃一些小甜餅。」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實在是差得太遠了,真相也往往太過殘酷。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臺劇很深刻地反應了社會的種種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臺劇很深刻地反應了社會的種種問題,比如,死刑問題,輿論導向,原生家庭,職場婚姻……這麼多的問題呈現在一部劇中,沒有讓人吐槽的邏輯混亂,也足見製作水平之高。《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名其實很值得推敲。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一定繞不開《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如果我們發現眾生皆病而並不去深究病理,如何能找到治療方案? 李曉明該死,也必須死,這是他們必須要接受的結局。但是,除此之外,我們能透過他的死反思到什麼嗎?如果一個又一個李曉明死去了,我們毫無覺察,毫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