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使眾生皆有病,還是要向前看

2020-12-22 影迷愛追劇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劇愛講道理的風格有點難以帶入。但對多條線的敘事都處理得很細膩。劇中人都很強勢很有立場,和最愛的人發生矛盾時,溝通、理解和退讓讓劇中的每個人有了善的部分。剛開始有點壓抑,欲揚先抑,最終是溫暖的!

其實,我們與惡的距離,似乎僅在一念之間。李曉明殺害許多無辜的人是惡,喬安派人跟拍李大芝的時候也是惡,人心險惡,新聞輿論也在無形之中殺人。news哥說:其實我們都是好人。這我贊同。世界溫暖以待善待這個世界的人。善惡一念之間,成惡比成善容易,不如挑戰自己去成善。原諒與懲罰之間,原諒是聖母會做的,但懲罰也不能終結自己的傷痛。珍惜身邊愛你的人,愛讓人改變,愛讓人試著去感同身受。

從上帝視角來看,喬安姐不能原諒李家人,因為失去了親愛的兒子,畢竟這世上沒有聖母。大芝,經歷了兩年的混沌,努力地想要走出哥哥殺人的陰霾,不過在內心,是難以相信哥哥會殺人的,包括在內的是李爸爸和李媽媽,是啊,沒有一個父母會希望養育一個殺人犯。

王赦,或許是自己經歷過不被理解和被人瞧不起的時光,所以他選擇為眾人口中的惡人辯護,讓我們思考,也許這些「惡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們可能是病人。在應思聰身上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精神病人的影子,或許他們也是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或者他人的輕視、瞧不起之後,才會有過激的行為,而他們,是應該被關心的。還有應思悅,宋喬平……她們也都是好人。

可能是因為沒人能永遠站在上帝視角吧,才會導致善與惡如此分明。所以善與惡是相對的,沒人會永遠善良,永遠惡毒。所幸結局是好的,這也讓我們相信,當我們真正思考自己的惡的時候,與善的距離會更進一步。看的時候覺得,那些,只會帶風向的輿論媒體和操持著自以為是的正義的鍵盤俠最該看到這部劇了。

但看到中間的時候感覺特別壓抑,但是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都是受害者,沒有辦法站在他們的任何一邊這才是我看這部劇最壓抑最難過的地方,感覺這世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或者說沒有好與壞的定義。幸好最後的結局還是給了我們希望。

可是啊,看完了之後前面沉沉的心情都沒有啦。這部劇終歸還是很善良,給了一個較好的結尾:律師沒有變壞,所有人回歸了正常平靜的生活。雖然心裡的傷痛並不能彌補,也談不上原諒,但是這個結尾還是給了人美好的期待,生活總還是要向前看,不是麼。

最後,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地相信著自己的視角看到的,很多時候都似乎站在了正義的一方出聲或默然地抨擊犯下過錯的一方,可是大網絡時代,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很近,需要我們去甄別,去辯證。最近的種種事件,似乎掀起了掩蓋惡的幕布一角,可是正因為有惡,我們才會需要更多的善去消融不是嗎?加油,希望就在雲背後。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而我們的希望在哪?
    《我們與惡的距離》把觀眾拉進了劇情中,而身處劇中的我們又被強行的拉回了現實,眾生皆有病,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眼中應思聰是瘋子,而在他眼中別人何嘗不是瘋子呢?這個世界的思想層面似乎存在著辯證關係,在高度的精神世界中,誰才是病人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走出眾生皆有病的社會
    作為一部豆瓣高達9.5分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海報能夠好好地去「敘說」,首先代表能夠面對傷口,然後才有修復和重建的可能。不過《與惡》並沒有把焦點放在「該不該廢除死刑」的狹義討論上,而只是如實呈現出社會上的兩極觀點,並嘗試在截然不同的立場間創造理解——這可能也是該劇最珍貴動人之處。作家胡慕情說過:「在這個現世,當我們要理解一件事,必須跨越非常多的阻礙。而一旦這些阻礙有一關過不去,暴力就可能產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尺度驚人的臺劇,告訴我們眾生皆有病(含資源)
    今年公視再接再厲,搭檔HBO爸爸推出《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群情激奮的民意,在網絡上,找到了集中的發洩口。回到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惡是什麼?其實是就是我們不願直視的那部分人性。想看的朋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美呼電話社交」後臺留言回復「我們與惡的距離」即可領取!- 留言互動 - 關於「眾生皆有病」這個說法,你怎麼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什麼?眾生皆有病
    作者:止與 來源:沉默的大娛樂家(ID:silentdayu)這段時間,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了前陣子大火的《都挺好》。這部劇總共10集,故事情節連貫緊湊。它突破了臺劇固有的偶像劇風格,創下了臺灣公視近5年來的收視紀錄。
  • 眾生皆有病,「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遠嗎?
    對比同樣大火的現實主義題材《都挺好》,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處理現實主義題材上,主創們在環境限制、受眾考慮、挖掘功力等方面的差異。從社會爭議點大膽切入《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問題近在眼前,但很少被看到,當然,大多人不願意去看。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希望又在哪裡?
    以及,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有多近?許久不看臺劇,沒想到臺劇竟已不是記憶中不痛不癢的戀愛腦、小清新。《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社會現實和人性撕碎了呈現出來,深刻反思人性議題。豆瓣評分9.4,這是目前為止今年華語劇集的最高分。
  • 「眾生皆有病」
    機智的小夥伴肯定已經明白了,這句出自最近灣灣一部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題目80分,不勸退)。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惡不會被根除。善與惡的搏鬥,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正是因為惡不會被根除,所以,導演在劇裡強調了,眾生皆有病。有病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覺得自己沒病。人們需要先承認這一點,才能做出合乎人性的人生抉擇,不會被善惡糾纏。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苦,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劇講述了加害者家屬的生活困境,受害者家屬的心靈困境,精神病患和精神病患家屬的治療困境,想讓社會變更好的律師和律師家屬的理解困境,精力有限的精神科醫生們的同理困境,新聞媒體工作者們的初心困境……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什麼是惡?真正的公平是否難以實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在片頭的翻譯為The world between us,其實編劇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示了這個眾生皆病的社會,我們與惡之間沒有任何距離,因為我們就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就真真正正的,渾渾噩噩的,而又無知無能的生活在人性中。到底什麼是惡?我們又指的是誰?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唯善良、堅強與勇氣可解之
    最近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距首播已經超過1年仍然保持9.5高分的影視作品。該劇主要通過講述3個家庭的故事,探討了善與惡、對與錯、媒體責任、網絡暴力、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個人理想與家庭責任、創傷與治癒等主題。全劇只有10集,前9集都看得人很壓抑。
  • 一部好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背景上周的時候,我看到一張「眾生皆有病」的圖片。去網上了解細節後,發現這張圖來自《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當我打開豆瓣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部電視劇竟然有 9.5 分。要知道,最受大家歡迎的劇也差不多是這個分。之前全國大火的《人民的名義》,不過 8.3 分。
  • 眾生皆苦——《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想
    在空間被安利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我看了幾集,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我把這部電視劇安利給我的一好友,聽了我的介紹後,她拒絕接受我的安利,並說:「感覺這個劇的基調太壓抑了,生活已經那麼艱辛了,我只想看一些傻白甜,吃一些小甜餅。」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實在是差得太遠了,真相也往往太過殘酷。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 眾生皆苦,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直到最近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映,才讓人吃驚的發現,憋了這麼久,臺劇居然放了個大招。▲ 林宥嘉《別讓我走遠》(《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曲)《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是臺灣公立電視臺與HBO Asia聯合製作的10集電視連續劇。
  • 眾生皆苦,我們都在努力活著——《我們與惡的距離》
    是一味地追求收視率,破除自己的底線,拋出一個又一個咄咄逼人的問題做成獨家,還是堅守自己希望達到的品質,保證真實、客觀、嚴謹?我想,在這類案件之中,輿論媒體的影響力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每一個媒體人應該肩負起真實、客觀、嚴禁的責任。其次,是被害者與施害者之間立場的矛盾與衝突。很少有電視劇讓我們站在加害者家庭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處境。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臺劇很深刻地反應了社會的種種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臺劇很深刻地反應了社會的種種問題,比如,死刑問題,輿論導向,原生家庭,職場婚姻……這麼多的問題呈現在一部劇中,沒有讓人吐槽的邏輯混亂,也足見製作水平之高。《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名其實很值得推敲。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 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灣電視劇,臺灣電視劇一般是不在內地上星播出的,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能看呢?下面帶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間:臺灣公視2019年3月24日起播出,在愛奇藝就可以收看。
  • 流行快遞(29):我們與惡的距離
    「人只要有機會 就又淪陷」,不正是我們常說的悲劇又在重演了嗎?曲調優美,朗朗上口。女歌手並不算漂亮,但唱得用心,也很有技巧。倒回去一看,原來是似曾相識的鬱可唯。上網一查,這首叫《路過人間》的歌還是臺灣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曲。前不久剛看過,可能當時太著迷於它的劇情,而忽視了這段「插曲」,可惜了!這麼一聯繫就更覺得歌詞巧妙而耐讀。既有入世的體驗,又有出世的領悟。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從來不看電視劇,上一次看還是小學的時候和姥爺一起看打鬼子。所以一上來就感受到了電視劇和電影的差別,冗長、拖沓。但這種不好的感覺慢慢的就消逝了,畢竟這不是電影嘛。拋開感官影響,說一說內容本身。「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