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相信未來」線上義演,無意間聽到幾句有趣的歌詞:
以為痛過幾回多了些修煉「世上唯一不變 是人都善變」,不就是佛家所說的「空」嗎?「人只要有機會 就又淪陷」,不正是我們常說的悲劇又在重演了嗎?
曲調優美,朗朗上口。女歌手並不算漂亮,但唱得用心,也很有技巧。倒回去一看,原來是似曾相識的鬱可唯。上網一查,這首叫《路過人間》的歌還是臺灣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曲。前不久剛看過,可能當時太著迷於它的劇情,而忽視了這段「插曲」,可惜了!
這麼一聯繫就更覺得歌詞巧妙而耐讀。既有入世的體驗,又有出世的領悟。「路過人間」,何其灑脫,仿佛除了人間還有很多去處。和這部探討善惡的連續劇一樣耐人尋味。
一、極惡發生以後
《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是我們並不陌生卻又無法理解的社會現象:報復社會的無差別殺人事件。
劇中的兇手李曉明突然闖入電影院面對觀眾任意槍擊,導致多人死亡和重傷,其中包括多名兒童。激起了極大的民憤,讓懷有樸素正義感的人,都覺得趕緊殺掉償命,何必還要辯護?
殺人犯已被羈押,無從找來發洩。所以除了報復他的家人,「全心全意」為兇手辯護的男主人公律師王赦,也成了眾矢之的。一出場就被當眾潑糞,狼狽不堪。
但他並未就此退縮,反而愈挫愈奮,主動找受害人家長和解,找兇手的父母探討原因,找精神病大夫學習理論,找殺人犯聊天希望打開他的心結……結果處處碰壁,簡直是個人見人厭、莫名其妙的偏執狂。
他這麼做並不是要掙大錢、博出位,提高知名度。而是抱有一點真誠的信念:其一、要為有精神障礙的弱勢群體謀求應得的人權保障;其二、要協助研究釀成悲劇的內在原因,努力防止悲劇重演。
說實話第二個目的已經超出了一位辯護人應負的責任。所以他肩負了難以忍受的重擔,遭受了多維度、全方位的打擊:
首先,他絕對不能被受害人的家屬理解。仿佛在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其次,也不能被兇手理解,李曉明只求速死,不想多言。何必臨死前還要被人當小白鼠研究呢。
最後,也不能被妻子理解,雖然她是個賢妻良母,靈魂伴侶,但不能容忍丈夫為壞人辯護而導致自己不斷受到威脅和騷擾。
所以他苦心孤詣,步履維艱。但始終衣冠楚楚、意氣風發,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之風。
當他被妻子埋怨為什麼非要去為這些惡人辯護時,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那樣幸運,出生在一個富貴人家,一直養尊處優。他不無傷感地回憶自己童年生活的不幸與恐懼,為了自保經常參與械鬥,還目睹好友的暴斃……所以他更能理解社會底層的苦難。至於王赦怎麼從寒門苦兒逆襲成金牌律師的,電視劇裡並無交代,大概留作續集的素材。
全劇的一個衝突高潮是他的辛苦奔忙到頭來竹籃打水。法院扛不住輿論壓力,對李曉明提前執行了死刑。而李曉明剛被他說服同意接受心理調查。妻子也因為賭氣搬回了娘家,嶽父更是多次當面責罵數落。王赦在得知李曉明突然的死訊後,倍感失望,喝得酩酊大醉,然後跑去嶽父家找妻子,哭得涕泗滂沱、肝腸寸斷,演員的表演極其到位感人。
李曉明幾乎是一言不發地就死了,他是怎麼從一個父母眼中聰明懂事的孩子,演變成一個殺人惡魔的?這段苦難的心路歷程頓時成了啞謎。這也是劇情設計的巧妙,山重水複,峰迴路轉。
二、極惡未生之前
劇中又另闢蹊徑,塑造了另一個「思覺失調症」(精神病)患者應思聰。他是李曉明妹妹李大芝的房東應思悅的弟弟。其實和李曉明本人沒有任何交集,但是在他身上,我們似乎可以猜想李曉明是怎麼一步步不由自主地滑向罪大惡極的深淵。
應思聰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早逝,繼母絮叨而小氣。他在大學期間就讀導演專業,作品還得過國外的大獎。本來是前途無量的有為青年,但命運弄人。因為自視甚高,作品卻不賣座,使投資方血本無歸,因此遭到老闆的責難和奚落。又遇上女友意外身亡,於是性情大變,最後變成一無所能又性情暴烈的精神病人。如果不是他姐姐應思悅的勇敢面對和傾力挽救。應思聰很可能在故步自封的狀態下,不斷與外界相互誤解。最後走上極端,報復傷害社會中的無辜假想敵。
如果說貧寒是惡的催化劑,那麼富貴就能成為惡的絕緣層嗎?恐怕也不能。一個隨機意外就可能徹底改變一切。女主角宋喬安(賈靜雯飾)的經歷仿佛就是這種印證。
她一個新聞臺的女高管。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卻因為李曉明的行兇而痛失愛子。更讓她自責的是:當時正是她帶兒子去的影院,且因為中途溜出去喝咖啡而沒能守護在兒子身旁。
這種心魔使她不能自拔,酗酒成性,暴戾恣睢。對她的丈夫、女兒和下屬都口不擇言打擊傷害。婚姻瀕臨破碎,女兒叛逆作對,下屬怨聲載道。只有襟懷寬廣的丈夫劉昭國和老部下廖紐世還願意記得她曾經的優雅模樣。
宋喬安還陰差陽錯地錄用了李曉明的妹妹——新聞系高材生李大芝。但在偶然得知她的身份後,立即選擇報復性地傷害。利用新聞公器暴露她家人的藏身之所,使其受擾遭殃。在被李大芝質問:「有沒有想過你們也無形中殺了人,我哥哥是殺了很多人,但難道我和我的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她仍不為所動,甚至更為憤怒地質問:「那我的兒子呢?難道他沒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但在一次次的衝突和交鋒中,宋喬安一點點地醒悟,認識自己身上的「惡」,逐步改變自己,也學著寬容別人。
三、我們與惡的距離
第8集的題目《眾生皆有病》就像是一個荒誕卻又貼切的總結。又如《挪威的森林》裡精神病人直子所述:其實每個人都不正常,我們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不正常。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僅有十集,情節緊湊,跌宕起伏。而賈靜雯、吳慷仁等演員的出色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每一集都催人淚下,又發人深省。美中不足的是結尾(第10集《未來的樣子》)過於圓滿和草率。可能是前面的劇情張力過大,導致不容易收尾和升華。
也許我們與惡一直若即若離。人是脆弱而敏感的動物,一旦遭受重創,抑或身陷絕望,就會有意無意地釋放出巨大的「惡」來求自保。惡永遠無法消除,而只有當我們認識到自己與惡的距離,才能和它保持安全的距離。
而對你周邊的人,多一點關心和寬容,讓每一段擦肩的並肩都成為彼此的支撐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