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快遞(29):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3-03 品讀日日新

   最近看「相信未來」線上義演,無意間聽到幾句有趣的歌詞:

以為痛過幾回多了些修煉
路過人間 就懂得防衛
說來慚愧 人只要有機會 就又淪陷
……

「世上唯一不變 是人都善變」,不就是佛家所說的「空」嗎?「人只要有機會 就又淪陷」,不正是我們常說的悲劇又在重演了嗎?

曲調優美,朗朗上口。女歌手並不算漂亮,但唱得用心,也很有技巧。倒回去一看,原來是似曾相識的鬱可唯。上網一查,這首叫《路過人間》的歌還是臺灣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曲。前不久剛看過,可能當時太著迷於它的劇情,而忽視了這段「插曲」,可惜了!

這麼一聯繫就更覺得歌詞巧妙而耐讀。既有入世的體驗,又有出世的領悟。「路過人間」,何其灑脫,仿佛除了人間還有很多去處。和這部探討善惡的連續劇一樣耐人尋味。

 

一、極惡發生以後

 

《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是我們並不陌生卻又無法理解的社會現象:報復社會的無差別殺人事件

劇中的兇手李曉明突然闖入電影院面對觀眾任意槍擊,導致多人死亡和重傷,其中包括多名兒童。激起了極大的民憤,讓懷有樸素正義感的人,都覺得趕緊殺掉償命,何必還要辯護?

殺人犯已被羈押,無從找來發洩。所以除了報復他的家人,「全心全意」為兇手辯護的男主人公律師王赦,也成了眾矢之的。一出場就被當眾潑糞,狼狽不堪。

但他並未就此退縮,反而愈挫愈奮,主動找受害人家長和解,找兇手的父母探討原因,找精神病大夫學習理論,找殺人犯聊天希望打開他的心結……結果處處碰壁,簡直是個人見人厭、莫名其妙的偏執狂。

他這麼做並不是要掙大錢、博出位,提高知名度。而是抱有一點真誠的信念:其一、要為有精神障礙的弱勢群體謀求應得的人權保障;其二、要協助研究釀成悲劇的內在原因,努力防止悲劇重演。

說實話第二個目的已經超出了一位辯護人應負的責任。所以他肩負了難以忍受的重擔,遭受了多維度、全方位的打擊:

首先,他絕對不能被受害人的家屬理解。仿佛在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其次,也不能被兇手理解,李曉明只求速死,不想多言。何必臨死前還要被人當小白鼠研究呢。

最後,也不能被妻子理解,雖然她是個賢妻良母,靈魂伴侶,但不能容忍丈夫為壞人辯護而導致自己不斷受到威脅和騷擾。

所以他苦心孤詣,步履維艱。但始終衣冠楚楚、意氣風發,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之風。

當他被妻子埋怨為什麼非要去為這些惡人辯護時,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那樣幸運,出生在一個富貴人家,一直養尊處優。他不無傷感地回憶自己童年生活的不幸與恐懼,為了自保經常參與械鬥,還目睹好友的暴斃……所以他更能理解社會底層的苦難。至於王赦怎麼從寒門苦兒逆襲成金牌律師的,電視劇裡並無交代,大概留作續集的素材。

全劇的一個衝突高潮是他的辛苦奔忙到頭來竹籃打水。法院扛不住輿論壓力,對李曉明提前執行了死刑。而李曉明剛被他說服同意接受心理調查。妻子也因為賭氣搬回了娘家,嶽父更是多次當面責罵數落。王赦在得知李曉明突然的死訊後,倍感失望,喝得酩酊大醉,然後跑去嶽父家找妻子,哭得涕泗滂沱、肝腸寸斷,演員的表演極其到位感人。

李曉明幾乎是一言不發地就死了,他是怎麼從一個父母眼中聰明懂事的孩子,演變成一個殺人惡魔的?這段苦難的心路歷程頓時成了啞謎。這也是劇情設計的巧妙,山重水複,峰迴路轉。

 

二、極惡未生之前

 

劇中又另闢蹊徑,塑造了另一個「思覺失調症」(精神病)患者應思聰。他是李曉明妹妹李大芝的房東應思悅的弟弟。其實和李曉明本人沒有任何交集,但是在他身上,我們似乎可以猜想李曉明是怎麼一步步不由自主地滑向罪大惡極的深淵。

應思聰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早逝,繼母絮叨而小氣。他在大學期間就讀導演專業,作品還得過國外的大獎。本來是前途無量的有為青年,但命運弄人。因為自視甚高,作品卻不賣座,使投資方血本無歸,因此遭到老闆的責難和奚落。又遇上女友意外身亡,於是性情大變,最後變成一無所能又性情暴烈的精神病人。如果不是他姐姐應思悅的勇敢面對和傾力挽救。應思聰很可能在故步自封的狀態下,不斷與外界相互誤解。最後走上極端,報復傷害社會中的無辜假想敵。

如果說貧寒是惡的催化劑,那麼富貴就能成為惡的絕緣層嗎?恐怕也不能。一個隨機意外就可能徹底改變一切。女主角宋喬安(賈靜雯飾)的經歷仿佛就是這種印證。

她一個新聞臺的女高管。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卻因為李曉明的行兇而痛失愛子。更讓她自責的是:當時正是她帶兒子去的影院,且因為中途溜出去喝咖啡而沒能守護在兒子身旁。

這種心魔使她不能自拔,酗酒成性,暴戾恣睢。對她的丈夫、女兒和下屬都口不擇言打擊傷害。婚姻瀕臨破碎,女兒叛逆作對,下屬怨聲載道。只有襟懷寬廣的丈夫劉昭國和老部下廖紐世還願意記得她曾經的優雅模樣。

宋喬安還陰差陽錯地錄用了李曉明的妹妹——新聞系高材生李大芝。但在偶然得知她的身份後,立即選擇報復性地傷害。利用新聞公器暴露她家人的藏身之所,使其受擾遭殃。在被李大芝質問:「有沒有想過你們也無形中殺了人,我哥哥是殺了很多人,但難道我和我的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她仍不為所動,甚至更為憤怒地質問:「那我的兒子呢?難道他沒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但在一次次的衝突和交鋒中,宋喬安一點點地醒悟,認識自己身上的「惡」,逐步改變自己,也學著寬容別人。

 

三、我們與惡的距離

 

第8集的題目《眾生皆有病》就像是一個荒誕卻又貼切的總結。又如《挪威的森林》裡精神病人直子所述:其實每個人都不正常,我們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不正常。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僅有十集,情節緊湊,跌宕起伏。而賈靜雯、吳慷仁等演員的出色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每一集都催人淚下,又發人深省。美中不足的是結尾(第10集《未來的樣子》)過於圓滿和草率。可能是前面的劇情張力過大,導致不容易收尾和升華。

也許我們與惡一直若即若離。人是脆弱而敏感的動物,一旦遭受重創,抑或身陷絕望,就會有意無意地釋放出巨大的「惡」來求自保。惡永遠無法消除,而只有當我們認識到自己與惡的距離,才能和它保持安全的距離。

而對你周邊的人,多一點關心和寬容,讓每一段擦肩的並肩都成為彼此的支撐與防護。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我們與惡的距離》贏金鐘是屬於賈靜雯的勝利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劇照,宋喬安身上,有她多年經歷的映射。【人物誌】中國臺灣第54屆金鐘獎日前揭曉,入圍12項大獎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口氣抱回包括「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在內的六項大獎,堪稱戲劇類大贏家。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薦影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撰文丨美   圻編輯丨沈   多 文娛價值官解讀:(ID:wenyujiazhiguan)漸遠到幾乎被遺忘的臺劇,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15後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常規,就在於,它真實地呈現了,在大惡大非面前,人是多面的,好人與壞人,罪人與壞人,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溫暖,在於它赤裸裸地告訴你,悲傷的洞是無法填滿的。沒關係,不要勉強自己。人生複雜的好處是,前方總會有路子讓你釋懷。
  • 凝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原創:蘭天怡 何雨雯 張可兒 南航風聲 2019-10-28「人性和真相都太複雜了,不要輕易定論,也不要輕易發聲,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咫尺之間。」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下,紛雜的熱點新聞充斥我們眼前。而我們選擇站隊,是為了融進群體,尋求心理上的庇護。勒龐曾這樣解釋道「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便不會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道德與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與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