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2-09 紅太陽志願者服務團

如果你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人,你希望法律予以施害者同樣的懲罰嗎?

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夠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

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

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

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李曉明已經被警方控制,但是他造成的傷害卻遠遠沒有停止。

賈靜雯飾演的喬安,她大兒子死於李曉明的槍下,她難過悲傷,於是對犯了錯誤的實習生大罵。

她和自己女兒的關係更是冷到冰點,她的女兒甚至咒她去死。

傷害遠遠沒有停止,喬安和她周圍的人都在繼續受到傷害。

李曉明的父母,為了躲避其他人的指點,每天帶著口罩生活,過著螻蟻般的生活。

李曉明的妹妹,改了名字,說自己父母雙亡,才能找到工作。

只為求得點擊量等等問題。在不清楚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很容易給當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影片中也折射出當下自媒體中存在的標題黨、虛報假報、斷章取義……

只因為精神病患者闖入幼兒園,就說是要劫持幼童,以此來博取眼球。

李大芝的臺詞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你們媒體殺過的人不比我哥哥少。」
       帶著情緒,也帶著理智,直擊真相。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媒體,或者說,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著一把雙刃劍,而媒體的這把雙刃劍太敏銳,一不小心,甚至不用不小心就可以傷及,也許是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不要談「公正」這件事,上述的本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無法「公正」,公正,也是有條件的。這大概是本片的視角選擇,每一個角色,都離「善」不遠,也離「惡」近在咫尺。

媒體是用你可以搜尋到的「證據」而形成的「觀察者」,是有著慣用思維的觀察者,但是,「證據」和「真相」不能劃等號,而在新聞事件中的「證據」可能是情緒,行為,語言——這些東西有著太多種緯度和可能,而我們用著我們以為的或者通用的模式形成「證據鏈」,顯然是滑稽的。
       媒體只報導事實本身。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也許並不遠,僅僅是一念之差,在這個網絡時代,當我們在看到一個新聞時,在不明真相時,隨意評論,亂貼標籤,這也是一種「惡」呀,我們也是劇中的旁觀者。其實世上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有些事並不是非黑即白,在不同的角度中,不同的觀點中,大多數都是處於灰色地帶。對於什麼是惡,片中並沒有提及,只是我在想,精神病人的「惡」,有沒有我們的「惡」?我們恐懼,躲閃,歧視,帶著偏見對待精神病人,我們的行為有沒有在精神病人的「惡」中起到一些作用?

       我不知道,只是我想試圖知道,如果我更深刻的知道了,有沒有可能改善,以這樣的方式避免悲劇,是否比一次次的槍決、憤怒、仇恨會更彰顯社會工作者的意義?如果這樣,社會是不是才會變得不同?
       我們抱怨世界的黑暗,可是,我們是否真的為光明努力過?

當我們為受害者護航,為施害者不齒時,那應當是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而不是讓弱者向強者下跪的叫囂。每一個站在懸崖邊上的木頭人都不會說話,哪怕不能拉一把,也請不要推一下。

很多人可能覺得劇中的律師是聖母,但其實不然,他是可貴難得的清醒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在自己灰暗的童年成長中。他都沒有被打倒,還能站出來查明真相。

特別是那一句「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與媒體的嗎?」一下子就抓到了問題的本質。

「在一個奴隸制存在並得到維護的國家裡,一個正直公民的唯一出路就是監獄。」——列夫託爾斯泰《復活》

絕大多數人一直覺得關在監獄的人才是有罪的,很少有人會認識到,真正有罪的是監獄之外的人,因為囚犯的罪已經被法律審判了,而監獄之外人群罪行的審判尚在來世。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來世,那麼這份審判也因為佔著群體的壓倒性人數,從而被赦免為無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罪的,決堤時沒有一滴水是無罪的,一場命案的發生沒有一個人可以稱自己是無罪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間有什麼?有你,我,他還有它,一個人不僅有人性還有獸性。我們不需要寬容任何人,但是我們需要克制自己的獸性,這份克制裡需要我們去明白一個人的難處,去體諒一個人的不幸,去知道一件事發生的推力,從而改變自己的例行軌道,避開下一次的種惡之旅。世界本就不缺惡意,何苦為難善良。

你是行惡的人,我在無意中種下了惡的果,我們都是有罪的,但我們中間差的不只是五百步,因為我還有人性的掙扎。《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是宣判了誰的罪,就像法律它並不能審判所有人的罪,它只是說了一個重複的話:無論是誰,犯了錯都有坦誠錯誤的權利。道德審判的是人性,但你必須知道它來源於人性。

微信號|紅太陽志願者服務團

新浪微博|紅太陽志願者服務團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薦影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撰文丨美   圻編輯丨沈   多 文娛價值官解讀:(ID:wenyujiazhiguan)漸遠到幾乎被遺忘的臺劇,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15後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常規,就在於,它真實地呈現了,在大惡大非面前,人是多面的,好人與壞人,罪人與壞人,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溫暖,在於它赤裸裸地告訴你,悲傷的洞是無法填滿的。沒關係,不要勉強自己。人生複雜的好處是,前方總會有路子讓你釋懷。
  • 凝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原創:蘭天怡 何雨雯 張可兒 南航風聲 2019-10-28「人性和真相都太複雜了,不要輕易定論,也不要輕易發聲,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咫尺之間。」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下,紛雜的熱點新聞充斥我們眼前。而我們選擇站隊,是為了融進群體,尋求心理上的庇護。勒龐曾這樣解釋道「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便不會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道德與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與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一部短短10集的劇,跟觀眾表達了不少於10種社會話題。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