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人,你希望法律予以施害者同樣的懲罰嗎?
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夠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
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
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
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李曉明已經被警方控制,但是他造成的傷害卻遠遠沒有停止。
賈靜雯飾演的喬安,她大兒子死於李曉明的槍下,她難過悲傷,於是對犯了錯誤的實習生大罵。
她和自己女兒的關係更是冷到冰點,她的女兒甚至咒她去死。
傷害遠遠沒有停止,喬安和她周圍的人都在繼續受到傷害。
李曉明的父母,為了躲避其他人的指點,每天帶著口罩生活,過著螻蟻般的生活。
李曉明的妹妹,改了名字,說自己父母雙亡,才能找到工作。
只為求得點擊量等等問題。在不清楚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很容易給當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影片中也折射出當下自媒體中存在的標題黨、虛報假報、斷章取義……
只因為精神病患者闖入幼兒園,就說是要劫持幼童,以此來博取眼球。
李大芝的臺詞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你們媒體殺過的人不比我哥哥少。」
帶著情緒,也帶著理智,直擊真相。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媒體,或者說,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著一把雙刃劍,而媒體的這把雙刃劍太敏銳,一不小心,甚至不用不小心就可以傷及,也許是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不要談「公正」這件事,上述的本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無法「公正」,公正,也是有條件的。這大概是本片的視角選擇,每一個角色,都離「善」不遠,也離「惡」近在咫尺。
媒體是用你可以搜尋到的「證據」而形成的「觀察者」,是有著慣用思維的觀察者,但是,「證據」和「真相」不能劃等號,而在新聞事件中的「證據」可能是情緒,行為,語言——這些東西有著太多種緯度和可能,而我們用著我們以為的或者通用的模式形成「證據鏈」,顯然是滑稽的。
媒體只報導事實本身。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也許並不遠,僅僅是一念之差,在這個網絡時代,當我們在看到一個新聞時,在不明真相時,隨意評論,亂貼標籤,這也是一種「惡」呀,我們也是劇中的旁觀者。其實世上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有些事並不是非黑即白,在不同的角度中,不同的觀點中,大多數都是處於灰色地帶。對於什麼是惡,片中並沒有提及,只是我在想,精神病人的「惡」,有沒有我們的「惡」?我們恐懼,躲閃,歧視,帶著偏見對待精神病人,我們的行為有沒有在精神病人的「惡」中起到一些作用?
我不知道,只是我想試圖知道,如果我更深刻的知道了,有沒有可能改善,以這樣的方式避免悲劇,是否比一次次的槍決、憤怒、仇恨會更彰顯社會工作者的意義?如果這樣,社會是不是才會變得不同?
我們抱怨世界的黑暗,可是,我們是否真的為光明努力過?
當我們為受害者護航,為施害者不齒時,那應當是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而不是讓弱者向強者下跪的叫囂。每一個站在懸崖邊上的木頭人都不會說話,哪怕不能拉一把,也請不要推一下。
很多人可能覺得劇中的律師是聖母,但其實不然,他是可貴難得的清醒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在自己灰暗的童年成長中。他都沒有被打倒,還能站出來查明真相。
特別是那一句「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與媒體的嗎?」一下子就抓到了問題的本質。
「在一個奴隸制存在並得到維護的國家裡,一個正直公民的唯一出路就是監獄。」——列夫託爾斯泰《復活》
絕大多數人一直覺得關在監獄的人才是有罪的,很少有人會認識到,真正有罪的是監獄之外的人,因為囚犯的罪已經被法律審判了,而監獄之外人群罪行的審判尚在來世。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來世,那麼這份審判也因為佔著群體的壓倒性人數,從而被赦免為無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罪的,決堤時沒有一滴水是無罪的,一場命案的發生沒有一個人可以稱自己是無罪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間有什麼?有你,我,他還有它,一個人不僅有人性還有獸性。我們不需要寬容任何人,但是我們需要克制自己的獸性,這份克制裡需要我們去明白一個人的難處,去體諒一個人的不幸,去知道一件事發生的推力,從而改變自己的例行軌道,避開下一次的種惡之旅。世界本就不缺惡意,何苦為難善良。
你是行惡的人,我在無意中種下了惡的果,我們都是有罪的,但我們中間差的不只是五百步,因為我還有人性的掙扎。《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是宣判了誰的罪,就像法律它並不能審判所有人的罪,它只是說了一個重複的話:無論是誰,犯了錯都有坦誠錯誤的權利。道德審判的是人性,但你必須知道它來源於人性。
微信號|紅太陽志願者服務團
新浪微博|紅太陽志願者服務團